陈永涌 徐 洁二、从身份认同到价值认同:“延安精神”的心理认同过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延安精神的实际意义?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延安精神的实际意义(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延安精神的实际意义

陈永涌 徐 洁

二、从身份认同到价值认同:“延安精神”的心理认同过程

新时代推动党的政治建设,需要经历由“知”到“情”再到“行”的转化。指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既要体现高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又要有坚决的维护定力和能力”。从心理学的范畴来看,情感认同是主体在社会交往交流中对客体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作出积极、赞同、认可的价值判断和情感体验。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处处体现了情感认同在汇聚民力、振奋人心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情感认同不仅是历史的延续,也是现实的表达,其中蕴含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的一种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

(一)身份认同是凝聚国家归属感的基础

恩斯特·卡西尔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早期心理学中的认同主要集中于对自我(即“我是谁”)的认知,其答案反映了个体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既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的整合,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社会的凝聚力,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存续。提升中华儿女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必须激活其对身份的认同。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身份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历一段心理发展的过程。

每个人在开始探索世界时就在不断塑造自己的身份,从学习语言文字、认识国旗国徽国歌、欣赏水光山色等具有国家象征性的要素中,个人的身份认同逐步被强化,引导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最终沉淀出对祖国、家园的深厚情感,形成了一条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的牢固纽带。回顾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不论是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还是在一穷二白的延安城里,无数革命者始终不忘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贞不渝的报国情怀,这也是新时代我们仍旧仰望延安精神的原因所在。

(二)文化依恋是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向度

“文化”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更是人的存在的一部分,会强烈地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思维等各个方面。文化依恋是个体与特定文化之间形成的积极认知和情感联结,牢固地表现出对该文化的归属与信赖,并能够从所属文化中获得安全感与支持感。归根结底,文化依恋的本质是情感依恋,其形成过程离不开个体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建构。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国家认同源于个体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意义建构上形成的对国家的归属感。在传统文化价值系统中,“家”与“国”是血脉相连的,“有国才有家”“家国一体的价值观维系”的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每个中国人的心,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这种“文化记忆”“情感记忆”深深氤氲、赓续传承为凝聚国家认同的独特载体。每当中华民族文化遭受冲击或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我们对文化的依恋便开始发挥作用,其所增强的国民归属感和国家认同感会强有力地推动个体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不论是在山河动荡的危难时刻,还是在政治昌明的和平年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延安精神、讲好延安浴血奋战故事、感受延安军民鱼水深情,始终是培养家国情怀、唤起文化传承使命感的红色资源,也是我们做好历史文化教育这篇大文章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价值认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支柱

在心理层面上,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集中表达,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的心理倾向。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凝聚文化价值的认同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在逻辑层面上,提高文化价值的认同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坚定,坚定文化自信也是强化文化共识、增进文化认同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情感记忆,从“情”出发,在文化价值认同中赓续延安精神,我们就总能传递出对祖国、对民族的大爱之情,很好促进个体在文化观上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面的价值取向。

文化自信源于何处?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涵养了以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为内涵的中华传统美德,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文化处于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近年来,从故宫博物院观众持续增长,到《长津湖》《觉醒年代》等影视剧在社会产生热烈反响,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断高涨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家国情怀的共鸣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创新转化。

三、从以知促行到以行求知:“延安精神”的意志行动特征

延安精神的延续,在心理学视野下,通过强化文化认识,引发情感认同,进而提高意志水平,在逐步整合心理过程三阶段中,实现了价值观的内化,激发了主观能动性的表达,达到了引领社会思潮的目的。在匡正人们的价值选择、抓好思想建设、凝聚价值共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实现了以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并真正把延安精神融入血脉、化为力量。

(一)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荷兰人类学家霍夫斯泰德提出:“文化是我们思想中集体的、能够把一类人与另一类人区别开来的思考程序。”在某种程度上,文化作为人类思想、感情和行为的集合体,是特定群体的潜意识。随着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相互激荡、彼此碰撞,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复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享乐主义,是古今中外一切剥削阶级腐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特点。在享乐主义者看来,人生的目的就是以追求物质享受达到感官快乐为最大满足。在改革开放和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渗透到我国。反映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二)弘扬延安精神,紧跟时代步伐

我们要切实占领舆论宣传和引导的制高点,防范和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今天,建设好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好中国精神变得尤为迫切,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文化就是打造强大软实力的最好养料。延安精神所以能够作为一种价值标准、价值选择,正是因为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始终保持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密联系,在接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自身的主体性,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发展了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力量,标志了中国特色。我们要做延安精神的践行者,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不断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和价值内涵。坚持人民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坚持民族性,突出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坚持时代性,弘扬以“自由、民主、科学”为核心内涵的价值理念和以改革进取、开放创新为基本内容的时代伦理精神,增强文化的感染力。

(三)凝聚价值共识,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如果说,信仰曾经体现在“砸碎旧世界”的革命之时、闪耀在“创造新世界”的建设之时、迸发在“追赶全世界”的改革之时,那么,今天的共产党人,更需把信仰写在伟大复兴之路上,在凝聚价值共识中让信仰的光芒力透时代。今天,多元社会,激活多样人生,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社会加速转型,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取向呈现多样性,但这与价值共识并不矛盾,因为价值共识的前提是能够形成和保证共同的价值利益,而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奠定了形成价值共识的根本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延安精神充分发挥了价值整合、坚定信仰的重要功能。延安精神充分肯定、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的价值取向,为民谋利,即使在筚路蓝缕的境遇下,依然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各级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坚持与人民同甘共苦,毛泽东、朱德带头开荒种菜,周恩来、任弼时带头学习纺线,形成“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场景,吸引人们心甘情愿地拥护党的领导、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我们更要饮水思源。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今天,回首延安,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激发信仰信念信心的精神力量,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均为青海师范大学)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