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西域是美丽的,也是遥远的,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汉朝,我们的老祖先能不远万里前往西域屯田,经营着这片富饶的土地,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汉人是典型的农耕民族,无论什么问题到了我们的眼里,往往都会用农耕的思维去思考,去探索。

汉朝最让人深刻的记忆点 汉朝为什么在遥远的西域屯田(1)

图一:古代农夫

不过,农耕虽然劳累,可也是浪漫的,不然我们不可能有这么悠久、灿烂,又富有魅力的文化。这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经济总量也已经位居第二,伴之而来的是我们的文化也开始大量输出。有意思的是,诚如前面所说,无论我们去了哪里,总是会把农业技术和农业情怀带到哪里,农耕文明的烙印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

关于西域的重要性,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说了一些看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指教一二。总结起来,一句话,西域虽然充满了诗和远方,可我们更看重的还是它的战略价值。只要西域能够握在手里,北可以迂回侧击游牧民族,南可以压制来自高原的威胁。

汉朝最让人深刻的记忆点 汉朝为什么在遥远的西域屯田(2)

图二:西域的战略位置

所以,早在西汉中晚期,随着汉军对匈奴军事优势的形成,为了巩固战果,经营西域就成了一步极具战略眼光的棋。虽然在那个年代,西域遥如天边,可我们还是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思维带到了那里,而且还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关于此事,不管是《汉书》还是《后汉书》都有长篇的记载,有意思的是,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关于屯田等事宜的实物资料也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汉朝最让人深刻的记忆点 汉朝为什么在遥远的西域屯田(3)

图三:悬泉汉简

敦煌《悬泉汉简》出土,汉朝屯田场面变得活灵活现

1990年至1992年,通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位于甘肃敦煌甜水井东南约3000米的汉代悬泉置遗址重见天日,令人震惊的是,这里出土的汉简多大23000多枚,许多简牍上的字仍然清晰可见,字体隽秀、潇洒,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官府文书、邮书、乘传、诏书、律令等等。

重要的是,这几万枚的简牍之中,还有不少关于屯田的描述,这些可爱的文字营造出一幅幅屯田的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那么,咱可以在这里挑上两三个比较完整清晰的,看看都说了一些啥。

汉朝最让人深刻的记忆点 汉朝为什么在遥远的西域屯田(4)

图四:汉简书法

入上书一封,车师已校、伊循田臣强。月辛亥日下餔时,临泉驿汉受平望马益。

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很有意思。收到一封朝廷来的书信,给一个叫“强”的人,此人是车师已校,还兼任着伊循田臣,就连收信的时间都说得那么详细,辛亥日吃饭的时候收到的。大家看,当时的大部头史书是不可能记载这么接地气内容的。

那么,去屯田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呢?史书上说得不够详细,而且,很多人也觉得不能令人信服,这次出土的简牍可是汉朝人写下的,可信度当然是非常大的。

甘露三年四月甲寅朔庚辰,金城太守贤、丞文,谓过所县、道,官遣浩亹亭长桼贺,以诏书送施刑伊循,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

汉朝最让人深刻的记忆点 汉朝为什么在遥远的西域屯田(5)

图五:汉朝士兵

前面依然说的是时间,推算一下,应该是公元前51年四月廿七日金城太守和丞文同时签署了个通关文书,告诉沿线的这些县和道,官方派了一个浩亹县的亭长送一批刑徒到伊循,要求路过的这些驿站和相关部门给他们提供食宿和方便,好让他们完成公务。几行字,一个清晰的画面就进入了脑海,一群刑徒正在艰难地往西域方向跋涉,去那里改造,为国家做贡献。

例子就举这两个吧,篇幅有限,再写一些,恐怕满篇看起来都是文言文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发掘报告看一看。毕竟,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西域屯田的重大意义。

汉朝最让人深刻的记忆点 汉朝为什么在遥远的西域屯田(6)

图六:汉朝骑兵

西域之路艰难无比,屯田之举却绵绵不绝

在现代科技面前,别说新疆,即使位于雪域高原的拉萨也不再那么遥远。可是,汉朝时期,不管是交通工具,还是物资条件,都很难支撑一大群人跋涉数千里跑到西域去从事生产或者军事活动。有多艰难?咱可以举个例子说明。

当年,在汉武帝的命令下,李广利曾两次率军出征大宛。第一次,除了前去属国征调的六千多骑兵,汉朝自己还组织了好几万人。可是,他们显然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来回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几万人,也就是回来十分之一。对于此事,史书上说“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道路实在是太远了,根本供应不了那么多食物,士兵们不怕战死,却怕饿死,毫无疑问,汉军遭受了巨大损失,战争结局自然毋庸赘述。

汉朝最让人深刻的记忆点 汉朝为什么在遥远的西域屯田(7)

图七:汉武帝

第二次,朝廷吸取了教训,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物资准备。人员方面,除了集聚大量的壮丁,还释放了一大批的囚徒,牛十万头,马三万匹,其他牲口也有几万,几乎是举全国之力,把这些物资一步一步运到了敦煌。结果,出去六万多人,回到玉门关的也不足三千人,骡马等物资损失殆尽。虽然取得了对大宛军事上的胜利,可根本得不偿失,国家几乎民穷财尽。

想象一下,以国家之力,尚且难以克服天然屏障,更何况是弱小的个人。在如此的环境之下,西域的屯田活动却十分活跃,从反面可以证明西域屯田有多么地重要。

汉朝最让人深刻的记忆点 汉朝为什么在遥远的西域屯田(8)

图八:西域屯田

屯田到底有什么魔力?

既然克服那么大的困难,西汉和东汉都在为屯田做努力,那么屯田肯定有很大的好处,通过阅读一些史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

其一,从军事和管理方面来说,屯田是重要的物资保障。

咱们前面也曾经列举了李广利征伐大宛的情况,无论朝廷有多么地努力,想要克服这些大自然的屏障,都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从洛阳、长安到敦煌,这么多的战略物资要一步一步地运到前线,中间的消耗是巨大的,国家的花费之大,纵有汉朝之富,也难以支撑。

汉朝最让人深刻的记忆点 汉朝为什么在遥远的西域屯田(9)

图九:匈奴骑兵示意图

汉朝如果想要一直保持在西域的军事存在,而且还必须让这个军事力量足以统治西域诸力量,足以抗衡匈奴在西域的军事进攻,一直从内地调运给养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情。

所以,兵农合一,既解决军事力量,又解决给养问题,是一步妙棋,也是一步无奈之棋。

其二,从通商与外交方面来说,屯田是提供服务的前提。

既然丝绸之路已经打通,且慢慢形成了影响力,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产生火花,那么,这些商人跋涉几千里,中间的吃喝拉撒怎么办?总是要有地方去取的。李广利征伐大宛之前,在汉朝的国力威逼之下,西域的小国被逼无奈,为汉朝商人和使节提供食宿,甚至还要为一些进贡的胡商提供物资供给,如此一来,很多沿线小国不堪重负,屡次发生截杀客商的情况。

汉朝最让人深刻的记忆点 汉朝为什么在遥远的西域屯田(10)

图一〇:丝绸之路

李广利征伐大宛之后,在轮台、渠犁屯田,就是为了解决前往朝廷进贡客商的物资供应问题,天朝上国,总不能因为这点儿事把脸掉在地下。

其三,从长远战略方面来说,屯田为扶持亲汉政权,维持西域稳定奠定了基础。

虽然在汉武帝的打击之下,匈奴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匈奴在西域这些小国面前,仍然是个庞然大物,汉朝势力稍微打个盹儿,匈奴就会趁机在西域称霸,甚至举起屠刀。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葩的现象,一个西域,到处都是墙头草式的小国,摇摆于汉与匈奴之间。屯田之后,汉朝加强了军事存在,也带去了自己的农耕文明和思想,便于扶持亲汉的政权,降低匈奴的影响力。

汉朝最让人深刻的记忆点 汉朝为什么在遥远的西域屯田(11)

图一一:汉军对匈奴的打击

总而言之,两汉在西域的屯田活动,除了经济意义重大之外,军事意义、外交意义,甚至长远战略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不但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还为我们今天的治理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模板。

那么,如果您有其他高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