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长久相伴,不知不觉《老子修经基础篇》已经进入到最后部分了,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同时鼓励更多朋友接触国学,认知与新思维特意推出两本电子书“南怀瑾《老子他说》”和“林语堂《道德经中英文译本》”,私信回复“道德经”,即可免费领取。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讲解(老子修经基础篇)(1)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天下人都认为我的“道”很伟大,但不像任何具体有的东西。正因为它的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它像任何具体的东西,那么“道”就显得非常渺小了。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讲解(老子修经基础篇)(2)

老子在此仍然是在表达道的“无形”以及有道之士的“淳朴”,另外论述到普罗大众对于“”的误读和错解。首先老子强调真正的大道虽然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但是平庸之人是看不到的,或者错认为“道”应该是华丽而又遥不可及的,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用心来“悟”得大道,才明白“道”是淳朴而又触手可及的

其次论述了道本质的属性,它虽然大,但是不可“名”,一旦被“名”,那么道就不称其为“道”了,因为在老子看来“道”只能“存乎于一心”,每个人心中的“道”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对道的理解也是各有深浅的,所以“不可说”、“不可名”。

最后“道”不会去刻意效仿其它任何东西,正如老子在第二十五章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地运行的法则,地效法天运行的法则,天效法道运行的法则,而道效法的是“自己”。所以我们看“道”,用世间任何物象都形容不了它,它神秘而又无形,高深而又玄通。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讲解(老子修经基础篇)(3)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有三件法宝,持守而且保管着,一是慈悲、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此句是道家修行之人的典范,是道家弟子修行的“三宝”,这里的每一宝,都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整部《道德经》老子思想浓缩的精华。

首先说“”,老子在《道经》部分虽然没有直接正面的描述,但是他多次以其它意象来传递此观念,其中老子最常用的意象便是“女性”,在诸多章节中都有论述(前篇已有罗列,在此不再赘述),正是因为女性具有慈悲和包容的心理,才能够生育和抚养自己的孩子,同样“道”也是如此,“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养而不宰”。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讲解(老子修经基础篇)(4)

另外老子提到“慈”,还与另一个意象相关,那便是“战争”,老子认为在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关系是对立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是征服就是被征服。老子也在多篇章节中提出过明确“反战”的观点,如第三十章所言“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那么“战争”与“慈悲”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老子是让我们对敌人心怀“慈悲”嘛?这样与前面所说的“对立关系”不就相违背了嘛?那老子到底是在让我们对什么心怀“慈悲”呢?其实答案早在第三十一章最后一句话给了我们“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此句字面上看,是让统治者在行军打战获得胜利后,要抱以“悲哀”的态度,要对待战死的士兵,以举办丧礼的形式去缅怀他们。

如果是这么解读,那么就说明我们还是局限在传统思维上去解读老子,仅仅将老子置身于“我方”的立场之上,也就说这里的“哀悲”和“丧礼”只是对本国士兵的礼仪待遇,但是我们要明白老子的思想,是基于“大道”的立场之上,大道视万物为刍狗,对于万物一视同仁,敌方的士兵固然会危害我方士兵的性命,而且我方士兵的死都是敌方所致,但是死后万物归于本源,敌方士兵也是人,也礼应受到“哀悲”和"丧礼”的同等对待。老子此处便将“慈”的本义升华而出,这里的“慈”指的就是对生命“仁慈”,对万物“慈悲”,也就是说只有珍视生命的统治者,才会受到将士们的信赖,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所以老子认为“慈”是获取战争胜利的法宝。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讲解(老子修经基础篇)(5)

其次说“”,与老子前文所提到的“少私寡欲”相照应,因为道家主张外守无为、内守清静,只有“少私”才能使得人与人之间没有智巧和争斗,这样便可以使得民心相合、民意相投,只有“寡欲”才能使得我们精神内聚、气息专一,回归到“婴儿”淳朴的状态。所以说老子认为“俭”是修身治国的法宝

最后说“不敢为天下先”,与此观点相对应的章节有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及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都是老子以“”处世的哲学观点。所以说老子认为“不敢为天下先”是“无为而治”的法宝。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讲解(老子修经基础篇)(6)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悲,所以才能够勇敢;节俭,所以才能够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才能够成为天下人的领导者。有慈悲之心的人,才会有他人无法企及的勇敢,他们可以为了坚守“大道”而不惜生死,节俭的人,不被欲望和智巧所困扰,身心旷达,即为大方。不敢为天下先的人,可以得到天下人的信赖,从而为人民所依靠。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现在丢了慈悲来追求勇敢,丢了节俭来追求大方,丢了退让来追求争先,结果必然走向死亡。慈悲,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防卫就能够巩固,天要援助谁,就会用慈悲来保护他。

没有慈悲的统治者,在战场上一味追求勇猛征伐,最终只会夭折;没有节俭精神的修道者,一味追求达到“开悟”的境界,最终只会走火入魔;没有不敢为天下先的胸怀,一位追求统治和征服,这样的统治者必然会有人来取而代之。所以有慈悲之心的统治者,靠的不是勇猛战胜敌军的,而是“道义”。

纵观此章,老子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论述了有道之士的行为品质,老子将此三宝用以“修身”、“治国”以及“平天下”,倡导统治者以及人民要以“道”而行事,这样才能够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