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惟取初萌之精采,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茶艺中的礼仪文化有哪些 茶艺培训之瀹茶道礼法(1)

明清时,茶由煎点改为瀹饮。此种变化,始自明太祖“罢造龙团”之举--龙团凤饼茶改为叶茶后,品饮的方式也逐渐随之改变。

明末清初,瀹饮法取代煎点法,成为品饮的主要方式。

茶艺中的礼仪文化有哪些 茶艺培训之瀹茶道礼法(2)

瀹饮法多适合清饮,有利于品尝茶之真香、真味,使饮茶颇具自然之美。瀹饮法刺激了中国陶器业的发展,特别是紫砂壶的繁荣;还促进了中国茶叶的发展--茶的品种逐渐增多,明代以炒青绿茶为主,兼有烘青、蒸青,清代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等,中国茶叶最终发展出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等茶类上千个品种,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也丰富了品茗艺术的内容。至今瀹饮法仍是最为普遍的中国品茶艺术风格--赏茶、闻香、观色、品味,是为品饮中国茶的四步曲。中国茶品的丰富、茶具器型的丰富、品饮方式的丰富,构成了与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不同的表现形式。

茶艺中的礼仪文化有哪些 茶艺培训之瀹茶道礼法(3)

综合来看,瀹饮法更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更具情趣。正如文震亨所赞:瀹饮法真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哉。(《长物志》)

茶艺中的礼仪文化有哪些 茶艺培训之瀹茶道礼法(4)

秀秀书院十五年来,未尝有一日懈怠于“唐煎宋点明清瀹茶”之践行和传播。

茶艺中的礼仪文化有哪些 茶艺培训之瀹茶道礼法(5)

如今国潮当道,文化复兴之时,以薛山长为首的书院师者,自是愈发以助诸雅士学人“尽得茶之真味”为己任,由是于唐煎宋点之外,又着力于推行瀹茶道礼法,--深谙此道的诸位雅士,自然可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态度.

茶艺中的礼仪文化有哪些 茶艺培训之瀹茶道礼法(6)

瀹茶道礼法(选段):

唐煎,宋点,明清瀹茶,人物相格,秀成灵芽,借此礼法观参物我。愿这盏中之物,可涤除心外之尘。

(1)焚香静气,活火烹泉

焚香静气,即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肃穆祥和、庄雅持重的气氛,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可使大家心旷神怡,亦愿大家的心能借此香云,涤除烦恼,且随我们同吃茶去。

《茶经》云: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亦有苏东坡道:活水还需活火烹。活火烹泉,即煮沸壶中之水。

茶艺中的礼仪文化有哪些 茶艺培训之瀹茶道礼法(7)

(2)山川世界,叶嘉酬宾

壶中自有天地,杯内风雨迢遥。一盏自藏世界,半壶可煮山川。借此万千气象,为大家分享今日所用之茶器:

紫砂壶:乃名壶产地宜兴所制,泡茶之泡壶,亦称母壶,而另一把则为储备茶汤用之海壶,亦称子壶,顾名思义,其统称“母、子壶”。

闻香杯:闻香所用,聚香之茶器。

品茗杯:品茶之用器。

涤方:用以贮涤洗之余。

茶巾:亦称絁布。常取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此为茶道组,可分为:

茶则,量也、准也、度也,用以量取茶叶。

茶镊,取放茶杯亦或茶叶底。

茶漏,增大壶口,以防干茶外溢。

茶导,用于拨取茶叶。

茶通,用于疏通壶嘴。

叶嘉酬宾,即请诸位鉴赏我们所泡乌龙茶。(请您依次鉴赏,在鉴赏的过程中可观其形,闻其香。)

…………

(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那不争之德,恰如品饮三道茶之后再进一杯白水,此时亦应像含英咀华般细细咀嚼,直到含不住时咽下。此时诸位是否感到满口生津,回味无穷,有“此时无茶胜有茶”之感,这也蕴含着人生之理——平平淡淡亦为真。

茶艺中的礼仪文化有哪些 茶艺培训之瀹茶道礼法(8)

(17)尽杯谢茶

孙中山先生曾倡导以茶为国饮,鲁迅先生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古往今来,人们已将茶作为仁、义、礼、智、信之载体;亦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途径。最后借这杯中之茶敬诸位,祝诸位身体安康,家有余庆。

(18)茗茶探趣

子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愿诸位友人参与至茶道修持中,推其奥妙,便可发现“雅士生活”之乐趣所在。

瀹茶道礼法分享就此暂别,感恩诸位的配合与观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