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上月底一部长安版的“反恐24小时”横空出世,紧凑的剧情、考究的装扮及精美的画面使它备受赞誉。情节虽为虚构,但有历史人物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还有一座高度还原的长安城,这无疑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1)

长安城

但是,天宝三载这个年份,离安史之乱还有十多年,在大众的印象中并不算是多么特殊。马伯庸为何选择天宝三载的上元节前后的十二个时辰呢?其实天宝三载跟万历十五年一样,是个看似不起眼,但却极为特殊的年份。黄仁宇形容万历十五年的那句“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亦可用来形容天宝三载。

一、唐玄宗改年为载,李林甫大权在握

1. 玄宗改年为载

《长安十二时辰》开始即用了一个长达两分钟的长镜头,长安西市一带的街景和建筑如一副风俗画卷般徐徐展开。在镜头的起始处,标明了时间地点为“天保三载,上元节,长安”。“天保”即是玄宗的第二个年号“天宝”,在马伯庸小说原著中即说的是“天宝三载,元月十四日,巳正”。电视剧之所以改为“天保”是为了避免虚构历史之嫌,剧中相关历史人物的名字也都做了相关更改。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用的为何是“三载”而非“三年”?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2)

《唐大诏令集》中记载了一道名为《改天宝三年为载制》的诏令:

履端正名,义取垂范,体元设教,在乎变通。虽沿改从宜,罔不稽古。朕缵复兴运,恭守睿图,常恐至化犹微,淳风尚薄,未臻华胥之俗,以登可封之人,故未明求衣,日昃忘食,励精为理,思致邕和。历观载籍,详求前制,而唐虞焕乎可述,是用钦若旧典,以叶惟新,可改天宝三年为三载。

说的是玄宗回首往事,觉得自己光复大唐开创盛世,于是想到要改年为号。据《尔雅》记载:《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时一终。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也就是说玄宗此时有些飘飘然,感觉自己居功至伟功比尧舜,此后盛世太平自己高枕无忧。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3)

唐玄宗李隆基

此时的长安城,实则已是暗流涌动内外堪忧。朝中曾与玄宗一同开创开元盛世的名相相继辞世,右相李林甫大权独握。宫中杨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外戚势力如日中天。外有边疆节度使兵强马壮,随时可能拥兵自重。

玄宗于此时自比尧舜改年为载,实在是自我感觉太过良好了,安史之乱实出必然。

2. 为看骊山晚照令李林甫代政

在《长安十二时辰》第二集中,李必趁老师酣睡,偷阅了那本被压住的信函,里面赫然写道:朕去长安……骊山温泉宫……将由右相代政。之后李必见太子,太子亦感慨:圣人为看这骊山晚照,竟要此后协同严太真,久住骊山温泉宫,纵情歌舞,而我大唐子民,将入漫漫长夜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4)

如果说自比尧舜改年为载还可理解为骄傲自满,那么弃皇权不顾令右相代政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了。而这其实并非马伯庸虚构,在真实的历史上,唐玄宗确实有过这个想法。据《资治通鉴》记载:

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炳,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上乃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万岁。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

高力士是追随玄宗多年的心腹,虽为宦官,但机智多谋沉稳果敢,有“顺而不谀,谏而不犯”之声名。在天宝三载,当玄宗自以为高居无为想将政事交由李林甫处理之时,高力士直言相谏。但玄宗听到后,却并没有幡然醒悟,而是龙颜大怒。高力士只好赶紧认错,说自己脑子发昏胡言乱语。从此,高力士也不敢再劝谏玄宗了。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5)

就连高力士劝谏都触了霉头,朝中更是无人敢逆龙鳞。此后,李林甫更加肆无忌惮,疯狂排除异己。此外,还有安禄山等节度使日益壮大。大唐表面的盛世繁华,再也遮掩不住其下的腐朽衰败了。十一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真正步入晚年。

二、诗歌史上的大事件:李白放还,贺知章归乡

在史学意义上,天宝三载虽为安史之乱埋下了诸多祸端,却还称不上唐朝的转折点。但在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却可以称之为唐朝诗歌的转折点。这一年,年届耄耋的贺知章怅然归乡,平步青云的李白惨遭放还,天下文人的两大偶像悉数离开政治中心。大唐的诗歌,其实已然步入晚年。

1. 李白自比将相,玄宗却视之为优俳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对李白的态度比较有意思,一方面痛惜他的才能没有发挥,另一方面又嘲讽他豪冶华丽。在剧中,李必慷慨激昂地对张小敬吼道:

我比他强,他豪冶华丽,我却务实。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6)

李必即是诗人李泌,小说原著中用的就是是李泌这个名字。李泌出身赵郡李氏,自幼有幸得到玄宗赏识,后又得太子优待,对李白入宫作诗供玄宗娱乐大加鄙视也不难理解。但是,李白未通过科举考试即被唐玄宗召入宫中陪伴左右,这对当时的普通读书人来说却是一个大事件。平步青云的李白,坚定了天下文人的信心。

《长安十二时辰》中岑参即是当时文人的一个代表,他骑着马晃晃悠悠地在长安街道上吟着“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处与史实有出入,此时岑参还没有写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心中所念的却是从此平步青云一日看遍长安花。在狱中,岑参还向张小敬抱怨:李太白今日喝了大酒,看什么都美,让他一传扬,没准灯节过后,我就能红遍长安城呢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7)

此时岑参还不知道,李白的风光即将成为一个过去式。事实上,李白并不像李必所描述的那样“豪冶华丽”。他虽然写过一些娱乐助兴的宫词,但从未将自己定位于此。在李白心中,自己是将相之才。李白的狂放不羁、恣意洒脱很快迎来了诸多非议,最终在天宝三载,玄宗让李白卷铺盖在走人了。

对于这个事件,民间演绎出了一个故事:李白借给皇帝写诗之机,让杨国忠研磨、高力士脱靴。杨、高二人怀恨在心,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诋毁他。后又有杨贵妃加入阵营,终使李白被赐金放还。具体原因多不可考,但却不难猜测,那就是李白将自身定位为治世的将相之才,而玄宗只是看他文采好想要他作诗助兴。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8)

李白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但天下文人的心,却凉了。

2. 怅然离场的贺知章,天下文人的另一个偶像

在电视剧版的《长安十二时辰》中,贺知章(何监)结局稍显悲凉,无缘参与上元节夜宴,骑着毛驴离开了静安司,离开了长安。这不仅和史实不符,与原著小说也不相符。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贺知章并未早早离场:

这个人在本朝实在太有名了,诗书双绝,名显开元、天宝二十多年,就在十天之前,贺知章宣布告老还乡,天子特意在城东供帐青门,百官相送,算得上长安一件颇轰动的文化大事。可张小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名士居然又潜回京城,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和文学毫无瓜葛的靖安令。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9)

小说中的贺知章并没有那么早归乡,只是在午正时被李泌利用焦遂之死气病回宅修养。在电视剧中关于贺知章的剧情改动较大,应该是为了避免黑历史名人之嫌。在真实的历史中,贺知章离开长安在当时是一件大事。据《旧唐书·贺知章传》记载:

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仍舍本乡宅为观。上许之,仍拜其子典设郎曾为会稽郡司马,仍令侍养。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已下咸就执别。

但这样的风光背后,其实也深藏着许多无奈。贺知章在官场数十年,深知官场斗争的险恶。李亨的太子生涯可谓是在忍辱负重中度过的,贺知章身在其中,对于太子的艰难处境以及日益黑暗的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放纵不羁嗜酒成性,看似洒脱,实则是一种无力的宣泄。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10)

天宝三载,贺知章告老还乡,或有身体抱恙的因素在内,但更主要的原因应是他已对时局失望,无力再周璇其中。事实上,到了天宝五载,太子身边的亲信就基本全被剪除了。贺知章于天宝三年离京,使自己得到了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风光离京落叶归根。

但对于天下文人来说,贺知章却是一个长久以来的偶像。他的主动请辞,其实跟李白的赐金放还一样,让天下文人的报国梦又碎了一层。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11)

酒中八仙醉饮图

此后,唐朝诗风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李白的诗作中集中出现了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王维的诗歌益发脱离尘世,杜甫也写下《兵车行》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沉郁悲痛之作。

参考文献

  • 刘昫 《旧唐书》
  • 马伯庸 《长安十二时辰》
  •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 司马光 《资治通鉴》
  • 宋敏求 《唐大诏令集》
  • 欧阳修 《新唐书》
  • 数字资源 《全唐诗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