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年开始,王阳明的心学突然很火,好友给我推荐了他的书,我当即买来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但是,那时候,囿于自己的认知偏差,我一直没有明白,王阳明心学的真正精髓在哪里,哪怕时至今日,昨天,我还在跟好友讨论,并且希望她能点拨一二,给我思索路上以启迪;,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王阳明致良知最简单的理解?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阳明致良知最简单的理解(王玮玮王阳明的)

王阳明致良知最简单的理解

从17年开始,王阳明的心学突然很火,好友给我推荐了他的书,我当即买来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但是,那时候,囿于自己的认知偏差,我一直没有明白,王阳明心学的真正精髓在哪里,哪怕时至今日,昨天,我还在跟好友讨论,并且希望她能点拨一二,给我思索路上以启迪;

实话实说,之前我认为大家对王阳明的推崇备至有点夸大其实,并且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关于“良知”这里很多的点,其实说不通。

我还振振有词地说,举个例子,比如,王阳明反复提到的良知,这个良知到底是什么?不同层次的人,心中的良知是不一样的,衡量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没有标准,那么,又拿什么去判断,这个良知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良知呢?如果你都无法判断这个良知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良知,那你去做的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是典型的一种,不告诉我正确答案我就不做题[捂脸]

说话间,我的逻辑就来到了一个死胡同,并且在里面钻来钻去牛角尖,出不来了。

其实我的内心也很痛苦,我期待能像王阳明一样龙场悟道,我期待自己也可以在人生中有一段光阴,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内心,并且有那么一个瞬间,灵感爆发,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以及接下来的方向。

是因为太想真正搞懂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才有了求而不得的愤懑。

知行合一事上练的方法论,因为表述得很具体,所以直接照葫芦画瓢的执行,是没有问题的。至少大家都知道,先动起来比知道更重要。(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这个论题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统一的看,知与行,两者不可分割。)

当然,同样的知行合一,很多人理解的也都是不一而同的。甚至很难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如此反而不如“事上练”说得让人更容易理解,毕竟“事上练”中包含了,这么做的目的。

但是唯有这个良知,每个人心中的所谓良知,这个词太虚空,太缥缈,无形所以也很难体会。我一直没有搞懂,甚至我一度因为“良知”二字,滑落到去找寻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话题中去。。

毕竟我们对“良知”和“善”的认知,被当前的社会意识植入了太多的定义,蒙尘太多,导致我们自己真的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良知’和“善”。

说话间,朋友被我问的瞬间直白地说,自己其实也没有在这方面做深入的思考。所以,很多的思辨灵感,恐怕是给不了我了。

转而到了晚上,我写了一片文章,其中提到了王阳明和他的心学以及致良知。而就在此刻的十几个小时之前,我仍然认为,我心目中通贯古今的圣人中,是没有王阳明的,因为我没有找到任何对“良知”这个词的合理解释(至少是让我能明白的逻辑自洽的解释)。

但是今天早上,我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然领悟到了,果然是因为自己的认知局限。让我一直没有能想明白。

王阳明的所谓致良知,大家可以找到很多关于此的解释: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人性中最最真善美的那一部分。而我之前一直执着于找出一个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最高且唯一的标准!

理工科出身的我,解题思路的第一步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公理公式和定义,然后才能够展开人生这张试卷开始答题。。。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固定式思维。竟然否定了“只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哲学辩证法。

而王阳明的这一整套体系,其实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渐进型的动态成长过程。

良知像是一根立在中心的轴,不同层次的人,围绕在这根轴的不同高度(也可以说不同维度),所以,良知是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就在那里。

但是在不同层次不同认知的人所在的那个高度,大家能够感受到的良知呈现出来的却未必是一样的。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客观的世界,而是你感知到的世界”。

每个人基于自己的认知程度,根据自己认知能力范围内可以感知到的良知去行动。

而这个过程是不断重复并螺旋式上升的。

因为,人的认知在不断的行动反馈中会获得不断提升的过程,这就是不断地知行合一事上练的过程。

就是我们说中学课本就学了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理论,如此,人才会有不断地提升和进步。

所有这一切,对良知的感知,良知所呈现的样子,对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不同人和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同一个人,都是不断变化并越来越趋于本质的!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事上练”这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又是一个不断变化或者进化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思想上,坚持不断“致良知”(有点追求真理的赶脚),行动上,知道了就要行动,行动检验了你的“知”以后,会得出反馈,然后你的“知”就会不断地进阶,进而指导你下一个更高阶的行动,如此不断螺旋式上升,最终达到心学的最终境界。

事上练,就是你不断扫去蒙尘的过程,而内心的求索,在事上练中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OK,这是一个永恒变化的过程,而不是我原来死死咬住的,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量化的公认的标准的良知。

我甚至之前还一度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这个良知,不具备普世意义,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这一套,那是因为,我之前的思维维度一直是处于静止的低维状态,当动起来用更高维的角度来看知行合一事上练和致良知的时候。就要感叹,这个理论的过人之处。

当自己想明白并突破自己的一个卡点的时候,内心是愉悦的。

如果这个思考过程,对你也有帮助,可以点赞并留言说出你的观点,一起讨论学习成长成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