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ws同学问:

我学习了莱布尼兹的哲学,想知道真理是否一定跟这个人的真实体验有关的?除了他本人,旁人是不是就很难体会到?

比如,王阳明在龙场百死千难之中才体验到“致良知”,但他也不太愿意轻易就跟别人说出来。

因为对王阳明来说,他一辈子那么努力去体会到的真理,最后一句话说出来,别人以为那就是一句成语,一句格言,听到了可能都没有感觉。

不知道这么想对不对?

》》》傅老师答:

莱布尼兹和王阳明的年代,王阳明在前,莱布尼兹比他晚了100多年。

那么,莱布尼茨谈到的真理,跟认识体验有关吗?

这倒不一定。莱布尼兹所谓的真理有两种。

1 永恒真理与事实真理

第一种,是永恒真理,包括像数学上的真理;

第二种,是事实真理,是说在经验上发生的事。

一般人所了解的都是事实真理,比如地球的气候正在变化。

事实真理需要有充足理由,就是任何变化都是有特定理由的,有一些原因造成这个结果。

这也是莱布尼茨著名的充足理由原理。

傅佩荣怎么走出痛苦(所有遭遇都是命)(1)

莱布尼茨画像

那么永恒真理呢,他举的例子是数学上,像1 1=2这些,他认为是永恒真理。

根据何在?

根据就在于,它在上帝的观念中,上帝要让它存在。

2 于百死千难之中悟道

先不管这些,我们把焦点放在后面说到的王阳明。

傅佩荣怎么走出痛苦(所有遭遇都是命)(2)

王阳明怎么体验到“致良知”的呢?

在百死千难之中。

他最后想到了什么?

他想到的是,就算圣人像孔子,到了我今天这种处境,他会怎么办?

他就是靠这个问题,圣人到我这个情况,他也只能怎么样?

只能求得心安,就是要真诚,真诚到极点。

所以他所谓的“致良知”,我们讲白话文,就是“真诚到极点”,没有任何其他的动机和理由,叫做“一片赤诚”。

3 如何看待人生种种遭遇?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接上孟子的一句话:“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孟子说,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命,怎么办?

我顺着它,接受它正派的合乎情理的部分。

人所有的遭遇都是命,但我们要怎么面对呢?你要不要接受?

孟子说,只要是合乎正当性的,比如说我开车出门碰到车祸,这是合理的,我就接受它;

不需要有任何情绪反应,也不要问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就是顺受其正。

你把这两个合在一起的话,就比较容易了解了。

我只要致良知,只要心安,此生又有什么好考虑的呢?

4 人生不过是求得心安

这个世界上你不要问,一个人应该活几岁,好人应该有好报,恶人要有恶报,这些都不是你要问的。

因为没有人可以判断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一个人在这一方面好,另一方面不一定。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也是一样,我们只能问自己真不真诚,不能说我是好人,或我不是好人。

你只要真诚的话,面对自己,一切都可以放下,人生也不过是求得心安。

当然,“致良知”是需要功夫的。

很多人开口就说我很真诚,事实上,那可能只是一种对自己了解的错误或偏差。

5 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字

所以在这里我们特别说明了莱布尼茨所谓的真理,有永恒真理跟事实真理,永恒真理比较深刻,也比较复杂。

人类活在世界上,只能面对事实真理,在经验上不断累积各种见解,但这些真理它需要有充足理由,而真正的充足理由也在于前面所说的上帝,这是莱布尼兹的哲学。

而对王阳明来说,“致良知”为什么是这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字?

因为我的良知跟天理是相对应的,当你致良知的时候,才发现良知就是天理;

但是良知是天理,并不代表说天理就是良知。

这是我们学王阳明比较复杂比较困难的地方。

每一个人只能努力致良知,要设法真诚到极点,但你不能说当我致良知的时候,我就代表天理。

因为别人也可以致良知,而我们也很难去判断别人情况如何。

很好的问题,激发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

很多时候提出哲学问题,目的不是为了可以回答它、解决它,而是为了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深入地去了解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