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说起名将,可以说历史上名臣名将非常多,小编看到这个想到了《明朝那些事》里面提及的一位明朝重臣,于谦。

一提起“于谦”二字,大多数人都想到的是德云社那个相声大师于谦,郭德纲的搭档。但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明代的名臣于谦,深受百姓的爱戴。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 钱塘县 (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明代名臣于谦(明朝名臣-于谦)(1)

一、历史生平

于谦从小的偶像就是文天祥,鲁迅先生为了提醒自己早起,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于谦就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旁,天天年年都看着,激励自己长大后成为一个如文天祥般的好官,为民爱戴。

七岁的时候,于谦碰见了一个和尚。按照惯用的套路,和尚必定会说于谦将来是个贵人。没错,那和尚就说于谦是将来能拯救国家的宰相。

于谦二十三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入仕,宣德元年被任命为御史。这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明宣宗朱瞻基亲征,打算去会一会他谋反的叔叔。

明代名臣于谦(明朝名臣-于谦)(2)

皇帝都亲征了,朱高煦自然是败了,向侄子投降。好歹是自己的亲叔叔,朱瞻基不好直接杀了,但是心有不平,自己又不能破口大骂,就把于谦派出去开骂朱高煦,过过干瘾。

于谦一出场,没有辜负御史这个身份。虽然字字不带脏,但是骂得朱高煦抬不起头,趴在地上直发抖,在于谦口中,自己就是个穷凶至极的恶人,干了无数伤天害理的事情,怎么有脸还活着。

明宣宗看着一本正经、一脸严肃,心底却是乐开了花,不停地给于谦竖起大拇指,就该这么骂。于谦就因为这个得了宣宗的青睐,所以直接越级把于谦提拔为兵部右侍郎,紧接着就把于谦派出去巡抚河南、江西。

二、巅峰坠落

于谦到任之后,走遍了河南、江西各地,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真实的生活,从而作出有利于他们的举措。尤为关心自然灾害带给百姓们的伤害,及时上报给朝廷,解决平民的生活问题。

当时主持内阁朝政的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他们都很赏识于谦,所以一看到于谦上的折子,总是会积极处理。

作为巡抚,于谦定时会回北京向皇帝汇报他的工作情况。一般的官员回京起码会带点礼物给京城的官员们,但是于谦每次回来的时候啥也没有。

当时有个掌权的太监叫做王振,就喜欢收受贿赂,看百官巴结他的样子。只有于谦是个例外,什么都不给王振,王振气得牙痒痒,就想给于谦一点教训,诬陷于谦有过,把他关在了牢里判处死刑。

百姓们一听于谦要被杀了,都很激愤,联名上书请求放了于谦。王振迫于压力,就把于谦给放了,降职为大理寺卿这样还不行,山西和河南的官吏、百姓都请求于谦继续回到山西,所以于谦又官复原职了。

三、孰轻孰重

正统十四年,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挟持。于谦反对南迁,力主抗战。升任兵部尚书之后,全权负责京师的安全。

于谦率军二十二万,排布在京师九门抵抗瓦剌之军。也先看着明军的阵势,认为这是一场恶战,屡攻不下,就挟持英宗想要求和。于谦依然不同意议和,防止也先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他是以“社稷为重,君为轻”。

后来瓦剌的也先认清自己确实占不到什么便宜,就把英宗给放了。英宗是回来了,于谦却因此不幸。英宗恢复帝位之后,立即把于谦逮捕入狱,因为于谦当时拒绝也先的求和提议,让英宗受了不少罪,还因为是于谦把明代宗推上帝位的。于谦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就如同他写的那首著名的《石灰吟》,明朝因为于谦的存在没有国破家亡,使朱氏江山得以延续下去,没有成为如同南宋那样,只可惜后因奸臣陷害,而丢掉性命,如果于谦没有那么早的离去,明朝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历史结局。

明代名臣于谦(明朝名臣-于谦)(3)

最后,一起再来欣赏下于谦所作的著名诗篇《石灰吟》。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著名诗作并非于谦受了牢狱之灾时所作。而是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由此,我们姑且可以下个定论,正是由于树立了鸿鹄之志,才成就了于谦的一生,这对于我们都是应该有所启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