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小时候的年夜饭

文/王恩友(山东)

我的童年是在大集体年代里渡过的。要说最难忘的事情,应该是过年和那顿刻骨铭心的年夜饭了。

老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和大年初一之间的时刻节点用这句话来慨括是再恰当不过了——子夜十二点以前是年除夕,十二点以后便是春节大年初一。

小时候的年夜饭,村里人绝大多数选择在凌晨四五点钟,我们小孩子三点多钟就跟着大人起来忙活了。那时,我仅有六七岁,对于过年既感到神秘又兴奋不已!从进腊月门的“腊八节”开始,我们就开始盼起年来。盼着有新衣服穿,盼着有几毛钱的压岁钱,更盼着那好吃好喝的年夜饭摆上桌的那一刻。

在老家年五更发纸谟(谐音:发纸马,夜里祭祀神灵的一个过程)炒菜大多是男爷们的事,鸡叫头遍父亲就把我叫起来(是我自愿让父亲叫我的)帮他烧火煮水饺,水饺里面还包有几枚硬币、糖果和花生。夜里不动风箱,父亲把早准备好的豆秸或玉米秸点燃烧旺,就将往锅底下续柴草的事交给我,他便去摆香案、放烧纸冥币、挂鞭炮,只等着煮好水饺盛到小碗里,再端到院子里敬天地各神、堂屋里敬祖宗先人、灶台边敬灶王爷的案子上,之后把烧纸冥币一并点燃了,口中还念念有词说些过年的吉利话,期盼来年交好运,发大财,一家人顺顺利利,健健康康,有一个善始善终的好结果。

那时候,除了我爷爷和大嫂(新婚不久)外,俺爹娘加上我兄弟姐妹五人共九口人坐在炕上,围在一个正方形的大饭桌前,真的是其乐融融,有说不尽的温暖!桌子上摆满了菜,不是十大碗最少也得八大碗(当时还没有菜盘子)。有炸鸡炸鱼、蒸鸡白菜、萝卜丸子、干芸豆和芹菜、香菜、土豆等,还有一碗肥肉片炖豆腐,而且一定要放在饭桌正中央,使每个人都能够轻易地夹到碗里的豆腐,意为:吃了豆腐一家人都有福,新的一年会更美好。

为了这十大碗或八大碗的菜肴能顺利地摆到年夜饭的桌子上,俺爹娘那是费尽心思,做了很长时间准备的。

先说这猪肉吧,那是生产队里把副业组养大的肥猪杀掉,按人头分到每个家庭的,杀猪场景更是让我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咱不讲杀猪过程,只说把带着肥厚膘子的猪肉拿回家以后,俺爹先将大部分肥肉割下来放在炒菜的铁锅里慢火熬,直至将肥肉片“炼”成干瘪的肉渣渣才算完事。锅内的油(俗称大油)倒在瓦罐里凝固后用来炒菜,肉渣渣拌在萝卜或白菜里蒸包子,再加点粉条,洒入两小勺豆油或大油,那就是美味可口的过年饭了(平时吃不起,只有过年才蒸这种包子)。

再说蒸鸡白菜,鸡肯定是自家养的,每个家庭都会在春天从佘鸡人那儿佘一些小鸡仔(母鸡为多,也有攒下蛋来自己用老母鸡孵化出来的)养着,养大后母鸡下蛋成为家中的钱罐罐,公鸡打鸣成为忠实的守护者。到年底,爹娘会仔细权衡挑选一只不太下蛋的母鸡,或直接选一只不讨人喜欢的大公鸡杀掉,退毛去肠子收拾干净,将肉多的鸡胸脯和鸡大腿剁成小块,用面粉粘均了再投进充分绞拌后的鸡蛋糊里过一遍,然后用筷子一块一块放进滚烫的大豆油里炸得里嫩焦黄,专等着年五更下炒锅(不需爆锅)炖粉皮再洒上少许香菜端上桌来。

炸鸡和炸鱼是年夜饭桌上必须有的两道硬(荤)菜。鱼代表“年年有余”,鸡象征着“大吉大利”,它们跟豆腐一样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望。而蒸鸡白菜则是把鸡头、鸡脖子、鸡翅膀、鸡爪子、鸡屎包子(鸡珍)等鸡杂鸡架子(富裕人家也可用整只鸡)放在大锅底部,然后放八角、姜、大葱三味调料,为增加味道,母亲还“狠狠心”挖上两匙子大油或豆油,再倒点酱油,把整棵整棵的白菜帮子(白菜芯留出来包水饺或拌凉菜)剥下来放进锅里,将那些鸡杂鸡架子(也带少许鸡肉)紧紧包裹起来,便在锅底下烧小火慢慢将白菜帮子里面的菜汁熬出来,跟渗出的鸡油、大油或豆油混合在一起,直至锅底充分滋润后再加大火势,经过一个小时左右,不紧不慢(火急了会糊锅)的“蒸”煮,这道留存时间最长,也最招人喜欢的过年菜宣告做成了。

当时没电没气,自然就没有冰箱燃气灶等家用电器,多亏天气比现在寒冷,且经常下雪,我爹娘就把盛馒头、面鱼、枣山等面食的瓦瓮和专门装炸鸡、炸鱼、生肉等贵重菜品的瓦盆,放到院子背阴的南墙根下或者透风洒气的棚子里面压上盖子,以图这些过年的物品能留到正月十五以后,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至于那几斤芹菜和少的可怜的香菜,是我爹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保存下来的。到了秋后各家各户将河边菜园(每家都有几分自留菜地)里收获下来的土豆、芸豆(俗称老来少扁豆)、芹菜、香菜等收回家,白菜和萝卜是生产队按人头分的。要想让这些蔬菜留到过年可不容易,大家便想方设法,集思广义,终于有了好办法:即在家门口附近挖白菜窖子,或直接在院子里挖足够深的地槽用沙子将芹菜、香菜埋好,年前取出来居然还是翠绿鲜嫩,完好如初。有的人家还在睡觉的炕底下挖地窖子(出入口就设在炕前)储存地瓜、土豆等,把芹菜、香菜放在里面也能“待”很长一段时间。芸豆易腐烂不可能鲜着留到过年,大家就把它们串成串晒干后挂在墙上,等年三十到来之前用温乎水泡在菜盆里泡几小时,甚至一整天,年夜里,父亲早热油下葱姜爆锅加肥肉片炖半个小时,这美味可口的稀罕菜便上桌了。

为了这顿年夜饭,每个家的老人那是倾其所有,什么办法都用上了。平时舍不得花钱买,舍不得吃的物品,到了年前多多少少都在集上买一点,不仅是为了自家人能够在年五更吃顿丰盛的年夜饭,更是为了节后互相窜门招待客人的。

再说这年夜饭桌上喝的东西吧,白酒老烧那是必须有的,也是家里老人和成年男人们(女人也有喝白酒的)的专用饮品。那时的白酒度数特高,为纯粮酿造,大多为散装酒(瓶装的喝不起),用火柴一点立马看见蓝蓝的火苗子象天燃气炉灶升腾起来的火燃一样,在酒盅这个小小的“湖”面上无声地燃烧,喝到嘴里却是火辢辢地带着回味绵长的香甜,温暖了喝酒人的全身。而我们小孩子有没有专用饮料呢?在我的记忆中是应该有的,那就是一种叫“小香槟”的汽水饮料,不过,这种饮料很娇贵,并不是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的,我母亲便向老辈人学习,动起她的心灵巧手自己酿造起“米”酒来。酿造过程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要用酒曲发酵,原料是黍谷子米(类似小米,颗粒比小米大,应该跟年糕是一种原料),将米淘洗干净上锅蒸,蒸熟后直接倒在一个大瓦瓮里冷却一会儿,再加一些早凉好的白开水和少量酒曲(应该按比例)绞拌均匀了用塑料布扎好口,压上盖垫密封发酵,七八天后即可出酒了。这种米酒老少皆宜,酸甜可口,据说能滋阴补气,软化血管,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补品;喝的时候再切上几片大姜,加上少许红糖,用器皿在火上煮开,那叫一个“美”呀——简直爽透了!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在文章中写道:“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全家人一起准备的一桌年夜饭,就是晚辈敬长辈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孔内的一缕幽香,就是忙前忙后的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中的饺子。”

白驹过隙,踏石留痕。小时候的年夜饭,最能体现出浓浓的年味,它色香味俱佳,充满了温馨、快乐和吉祥!虽然跟现在的年夜饭有着千差万别,但精神上的欢愉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愿我们经常回忆起过去的辛苦磨难,让下一代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印象里小时候的年夜饭(难忘小时候的年夜饭)(1)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印象里小时候的年夜饭(难忘小时候的年夜饭)(2)

王恩友,笔名昕良,山东昌乐人,出版过中篇小说集《蓝宝石》一书,为县市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