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高级感是怎样炼成的,在优秀女性扎堆的时代(1)


女性高级感是怎样炼成的,在优秀女性扎堆的时代(2)

1. 最后的闺秀

在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女性,而其中的两组姐妹最引人注目,一组是出生于上海的宋氏三姐妹,她们都嫁给了民国初年最耀眼的政坛明星,宋氏三姐妹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

女性高级感是怎样炼成的,在优秀女性扎堆的时代(3)

与此同时,出生于苏州九如巷的张氏四姐妹,却成为一代中国人心目中“幸福婚姻的楷模”,她们被称为现代中国“最后的闺秀”,著名作家叶圣陶就曾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的确,四姐妹所嫁的也都是光耀文坛的才子学人。大姐张元和嫁与相貌堂堂的昆曲小生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与后来著名的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的夫婿怕是无人不知吧,便是湘西才子沈从文;而从小就特立独行的四妹张充和则嫁给了精通多国语言的汉学家、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傅汉思。

女性高级感是怎样炼成的,在优秀女性扎堆的时代(4)

姐妹四人人人都有着令人歆羡的好姻缘,这和她们自身的良好修养、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当然,四姐妹日后的出类拔萃和他们父母的教养是息息相关的。

2. 寻求自由精神的父亲武龄

女性高级感是怎样炼成的,在优秀女性扎堆的时代(5)

前面说到了宋氏三姐妹,实际上,合肥四姐妹的出身要比宋氏三姐妹高得多,她们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父亲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母亲陆英则来自苏州的名门望族。

虽然在20世纪初,张家已经无人入仕为官。在权力方面,已经远远不及张树声在世时;但就财富而言,此时的合肥张家仍有万顷良田,在四姐妹父亲张武龄的名下每年就有10万担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

四姐妹的父亲武龄是一个嗜书如命的教育家,他自己出资创办了乐益女校。中共党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张闻天、“五卅”爱国运动参与和领导者侯绍裘等人,当时曾在这里任教,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叱咤风云的。

武龄对于教育的投入不仅仅局限于创办学校,他对自己女儿的教育也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希望女儿们受到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包括新学和旧学。他在家中为女儿们创办了一所“现代学校”。请了三位先生教授广泛的科目,包括历史、文学、古文与白话文、地理、数学、科学常识、体育和舞蹈。

他从不干涉具体的教学,只参与编选教材,从四书五经中,挑选符合新时代观念的古文进行精编。在他看来,学习从来都不是件只让人被动接受的事,他想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生机活力、可以独立去思考的个体

他爱孩子,喜欢和孩子们一起交流,时常分享自己所作的打油诗,以及年少时的故事。朋友般的相处模式,让他与子女之间毫无间隙。就是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子女的学识皆日渐精进,这为他们以后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逐个看看四姐妹的传奇故事:

3. 大姐张元和——轰动上海滩的“下嫁”

元和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时便有“大夏皇后”之称,追求者自然不在少数,但却无一人入她法眼,直到后来结识了风流倜傥的昆曲名伶顾传玠。

说起元和与顾传玠的爱情故事,有点像是一个粉丝和一个当红明星的故事。元和从小听戏学戏,有时还参加义演。顾传玠则是当时的昆曲头牌,扮相、唱腔极美,又经常扮演皇帝,看上去非常风流潇洒。元和经常看顾的演出,并和顾传玠有过几次合作。元和非常痴迷顾传玠,几次合作之后,两人就好上了。

一九三九年,闺秀张元和与名伶顾传玠结为夫妻。此时整个上海滩的八卦小报铺天盖地是“大家闺秀张元和下嫁伶人顾传玠”的新闻。因为在当时,伶人的社会地位极低,尤其当他面对的是一个世家贵族女子时,两人悬殊可想而知。

女性高级感是怎样炼成的,在优秀女性扎堆的时代(6)

元和对顾传玠的昆曲形象一生都很痴迷。晚年的元和曾接受记者的采访,谈及顾传玠,总是一个脚本,且都和昆曲有关,如何相会、见面、结婚以及战时在上海的生活。这大概是元和和顾传玠最美好的时光。

4. 张允和与周有光“细水长流”的爱情

一九二五年,那是一个对于很多人而言,简单平凡的年份,但对于张允和与周有光而言,却是幸福非凡的日子。那年,周有光因妹妹在乐益中学读书,刚好与张允和同班,又常常一同出游、玩耍,于是,他与允和走动很频繁,这段爱情自然日久生情,水到渠成。

一九二八年,十九岁的张允和考上了上海的中国公学,周有光也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他常常借故去中国公学找张允和。她是个聪明的女子,又怎么会不知道周有光的小把戏呢。于是,她也常常捉弄周有光,比如让室友告诉有光,自己外出不在,实际上在寝室里偷偷看他着失落离去的背影,窃喜不已。

爱情,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虽从不曾表明心迹,却早已认定彼此,此生不换。

一九三三年,周有光和张允和结婚。那时,张允和二十四岁,周有光二十七岁,郎才女貌,从此相伴走过七十余年,风风雨雨,从不曾退缩,认定是他,一生是他。无论苦难,无论欢笑,只要是你,即便刀山火海,我也风雨同舟。

女性高级感是怎样炼成的,在优秀女性扎堆的时代(7)

5. 沈从文与张兆和轰动的师生恋

张兆和与沈从文两人的结缘在当时可谓是一段千古佳话。

张兆和到中国公学读书,当时胡适任校长,沈从文在那里教书。

张兆和很有文学修养,而且聪慧可爱。当时的追求者很多,她就把那些追求者逐一编号,叫“青蛙一号”、“青蛙二号”等。后来允和取笑沈从文说他最多也就能排到“癞蛤蟆十三号”。

沈从文性格比较木讷,不敢直接表白,就写了很多情书给兆和。兆和接到信大吃一惊,直截了当回信拒绝了沈从文。但刚坠入情网的沈从文却认为兆和这种冷冰冰毫无感情的回应既伤人又迷人,反倒更频繁地给兆和去信。

兆和实在没法子,只得拿了信去找校长胡适理论,说沈从文是我的老师,竟然写这样的信给我!在那个年代,师生恋算是不伦之恋。但胡适思想却很开明,对兆和说,沈先生非常爱你,很顽固的爱着你,他虽然是老师,但是出于倾慕才给你写信,这不能算错误,你怎么理都不理人家。张兆和说,他很顽固的爱我,我很顽固的不爱他。

即使如此,沈从文还是不间断地写信,持续了三年,到后来终于感动了张兆和。

后来沈从文到苏州求婚,通过张允和间接向张家父母提出。当时沈从文和张兆和两人约定,如果父母同意,就打一封电报说“乡下人请喝一杯甜酒吧”。苏州电报局当时看了这个内容觉得莫名其妙,不给打,张兆和面红耳赤地解释,人家才勉强收下。张允和得到消息后也非常高兴,自己又给沈从文打了封电报,这封电报十分有意思,除地址外只有一个字:“允”。这个字既表明此事的结果,又同时是自己的署名。几十年后,允和想起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叫《半个字的电报》,想来也是颇为自得。

一九三三年九月九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的中央公园举行了婚礼。沈从文这段四年的追寻终于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终得美人归。

女性高级感是怎样炼成的,在优秀女性扎堆的时代(8)

6. 四妹充和的异域人生

一九四七年,充和在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和昆曲,当时她借住在姐姐兆和家中。那年九月,通过姐夫沈从文她与傅汉思相识,次年结婚。

傅汉思出身于德国的犹太人知识分子家庭,战时成为流亡者。他到中国来,是为着寻求一番奇遇,来挑战一种更难的语言。

一九四九年初,新婚不久的充和夫妇在上海坐客轮前往美国,随身携带的只有几件换洗衣物,一方朋友赠送的古砚和几枝她最喜欢的毛笔,一盒历史悠久的古墨。其他的东西,书籍、宣纸、她收藏的明清卷轴都提前邮寄美国了。

就靠着这为数不多的物件,充和在地球的另一端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先是在加州安家,后来搬到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口。年迈的师长和老友常来拜访。八十年代,允和、兆和获准出国后,也与充和相聚过好一阵子。虽然在分离的岁月中,天各一方,但再聚首,却觉得一切和从前一样。

女性高级感是怎样炼成的,在优秀女性扎堆的时代(9)

从中国回到美国后,汉思就攻读中国文学,后来应聘耶鲁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充和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多年。她从来没有放弃为自己营造一个世界的想法。在规划中,这个世界的规模比她以前所想象的合肥庄园要小很多,就是她在北港住宅后面的一片小园地。

充和晚年很少离开她的小园子,但是仍旧以她最擅长的方式过着“游历”的生活:用她手中的毛笔,出入于虚无缥缈之境。

张家的四朵姐妹花,虽命运迥异,但优雅从容。她们身上有水的力量,清澈、温润;她们身上也有独属于大家闺秀的端庄淡雅、雍容自持。时间在她们身上留下了伤痛,美好,她们却向世人展示了独属于她们的那一份温和从容。

●●●●●

今天的推送,主要讲的是张家四姐妹的家庭对其影响与姐妹四人的爱情生活。其实,这些只是张家四姐妹人生经历的冰山一角,但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从今天的文字中,你应该可以见得为什么叶老会对她们有那么高的评价。

如果你想了解张家四金兰更多的人生经历与传奇,不妨读一读金安平女士所著的《合肥四姐妹》。在书中,金安平女士凭借其专业背景和渊博学识,讲述了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这部家族编年史既展示了二十世纪中国私人生活的真实面目和传统仕宦家庭的起落沉浮,也见证了我们古老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女性高级感是怎样炼成的,在优秀女性扎堆的时代(10)


图 | 网络

文 | CRYST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