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已经做了十几年编辑工作最近几年单位人事变动较大一位资深编辑虽科研成绩斐然,但无法在学术或职务上走得更远,而最终去院系当教师去了;一位新同事因为在院系科研考核压力巨大而转到编辑部工作所有的离去,都是对既有工作或生活状态的不满意对于核心学术期刊来说,虽然顶着“核心”两字,但压根不是本单位的核心部门,反而是边缘单位这种边缘化,体现在职称晋升困难,薪资待遇比院系差,很难获取学术机遇如人才项目申报、导师遴选等学术期刊编辑,也有自己的苦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文投稿核心期刊有几种结果?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文投稿核心期刊有几种结果(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核心期刊有几种结果

蓦然回首,已经做了十几年编辑工作。最近几年单位人事变动较大。一位资深编辑虽科研成绩斐然,但无法在学术或职务上走得更远,而最终去院系当教师去了;一位新同事因为在院系科研考核压力巨大而转到编辑部工作。所有的离去,都是对既有工作或生活状态的不满意。对于核心学术期刊来说,虽然顶着“核心”两字,但压根不是本单位的核心部门,反而是边缘单位。这种边缘化,体现在职称晋升困难,薪资待遇比院系差,很难获取学术机遇如人才项目申报、导师遴选等。学术期刊编辑,也有自己的苦水。

这跟外界的感观不太一致。在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看来,cssci期刊稀少,而论文发表是刚需,供大于求,物以稀为贵,多少人想跟核心期刊编辑做朋友,一旦碰到核心期刊编辑,大都小心翼翼地表现出热情。的确,核心期刊的编辑在外都是比较“光鲜”,有时甚至被“捧着”。但这只是事实的一面,追捧的不过是核心期刊编辑的身份,离开了这个身份,便什么都不是。人以岗而宠,很多编辑对这个是心知肚明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编辑把岗位当能力而自我感觉良好,恃岗而骄纵),只是一旦不当编辑了,人走茶凉的速度还是超过预期,不免失落。

即便在外再光鲜,编辑也很难改变在本单位尴尬的处境。 放眼全国高校,除了个别核心期刊编辑部采用教师编制(如山东某大刊),有政策倾斜,大多数期刊编辑部,要么划归行政部门,要么划归教辅部门。说是行政吧,没有任何审批事项;说是教辅吧,既无创收,也不能直接服务师生。跟现在轰轰烈烈的学科建设投入相比,期刊编辑部的办刊经费极其少。而且,对于学校来说,出成绩的当然是院系,学术期刊编辑虽然参与论文生产和传播过程,但最终的成果却没编辑什么事,一般都把论文视作作者个人的劳动产出,其实里面有编辑大量的心血,甚至是极大参与了文章的成型。但这些至多被视为做嫁衣,殊不知文章的打磨更耗精力。

编辑既然不能依靠编辑工作创造科研KPI,被边缘化也是正常的。如果编辑自身也做科研,发文章,照理说也做出了贡献,但很难像教师一样享受成果带来的“福利”。在评职称时,空有成果,但很少有对应的职称指标,可能终其一生,副高到顶。如果去院系跟教师同等条件下参评职称和人才项目,一般来说院系是不会同意的,每个院系都有自留地意识,怎么会允许外来者分食,岂不炸了锅。所以,院系理直气壮要求编辑支持,编辑想发展时院系以各种理由完完全全堵死。现在很多核心期刊的编辑岗位,多是博士应聘,空有科研之心,奈何现实消磨学术之志。所以这种岗位固然保障了在高校的生存下限,但对于有志科研的人来说,发展的天花板肉眼可见。我所知道的好几个核心期刊编辑也萌生去意。

现在的科研生态下,发文章难,发高级别论文更难。学术期刊编辑又是一个极易得罪人的职业,好几任主编都说,想着轮岗到编辑部,以后发文章就方便了,谁知几年时间,原来的朋友和领导得罪光了。发了文章的固然高兴,没发文章的自然郁闷,免不了对编辑有看法,其实期刊每一期的版面是固定的,期数是固定的,一个栏目充其量一年发20篇左右,自然得罪了大多数。我的几位同事,都害怕参加院系组织的学术活动,虽然活动本身很有意义,但奈何塞进来的稿子着实犯难,收稿容易退稿难。头痛!

爱编辑也好,恨编辑也好,无非是想为自己的论文找个出路,都是科研人的宿命。以前也见不少核心期刊编辑在学术活动上的谈过文章发表之道,很有道理,但实践起来似乎又有很多困难。我自己在编辑部也经常接到作者电话,很多作者可能并不了解核心学术期刊的一般工作机制,也对编辑工作不那么了解。因此,我琢磨着,就从编辑日常,谈谈我所了解科研生产和传播,陆续写点手记小文,或许对科研人有用。非学术文章,难免有不严谨,不周全之处,纯粹私语絮语,不当之处,还请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