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多事之秋,毛泽东卧病在床他在一次召见叶剑英时,赠给他了一句诗:"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评价说叶剑英就像诸葛亮一样一生谨慎小心,也像吕端一样在大事面前不糊涂,同时表达了对自己百年之后的国事的隐忧,希望叶剑英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毛泽东为什么说?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毛泽东为什么说(毛泽东为什么说)

毛泽东为什么说

1976年,多事之秋,毛泽东卧病在床他在一次召见叶剑英时,赠给他了一句诗:"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评价说叶剑英就像诸葛亮一样一生谨慎小心,也像吕端一样在大事面前不糊涂,同时表达了对自己百年之后的国事的隐忧,希望叶剑英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那么毛泽东说的这个吕端是谁呢,为什么说他“大事不糊涂”呢?

吕端是北宋初年的宰相,为政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宋史·吕端传》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说"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可见,在宋太宗时期,吕端“大事不糊涂”就很有名。

宋太宗能给吕端的人品和才干给出这么高的评价,是事出有因的。

第一件事,宋太宗的女儿万寿公主的夫婿李遵勖和她的乳母通奸被发现,影响很不好。有一次宋太宗问吕端,说自从汉唐以来,有过封乳母为夫人的事情,现在出了这档子事,该怎么办,他要吕端拿个主意呢。吕端回答说:"以前包括汉唐跟现在都不一样,那个时候因国大,或者是名声好,做出那样的事,都是事出有因的。臣能对皇上说的只能是:法无定法,礼无定制。"吕端的话让太宗大开心窍。

第二件事,吕端非常推崇寇准,在相位上没做几年,他就主动奏请太宗让贤于寇准,自己却做了曾经担任的有职无权的参知政事。后来寇准也做了参知政事,按道理说吕端先来,寇准后到,吕端的名次应该排在寇准的前面,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吕端却奏明圣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准之后,并得到了恩准。吕端这种不计名利地位,遇事顾全大局,处事以清廉简洁为原则的行为,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所以说太宗才说吕端"大事不糊涂"。

从下面两件事中也可以看出来吕端“大事不糊涂”

北宋建立之后,边境到处都是战乱,就是大宋内部也不太安定,不久就发生了西夏李继迁的造反事件,把大宋西部边境搅得不安宁,太宗派兵进攻西夏。很快大宋的士兵捉住了李继迁的母亲。按宋太宗的意思,他想把李继迁的母亲杀了,不过他有点犹豫。为此,宋太宗就单独召见寇准,询问寇准的意见。寇准一时也没有拿出更好的意见。

退朝的时候,寇准遇到吕端,吕端问寇准发生了什么事情,寇准却不想让吕端知道太宗问他的事情。

吕端看着寇准迟疑的样子,就说:"边关上发生的平常事情,不必让我知道,但是涉及到有军国大事,我吕端身为当朝宰相,就不能不知道。"

寇准听了吕端的话,感觉到这件事确实也重大,就把太宗召见他问他如何处置李继迁之母的事如实地告诉了他,并且把圣上的意思是把李继迁之母在北门外斩首示众,用以镇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们的想法也告诉了吕端。

吕端听后慌忙地说:"若是这么处置了,可不是什么好办法。"

于是吕端就赶紧参见宋太宗,建议他不要杀李继迁之母。为了说服太宗,他用楚汉战争时期项羽想杀刘邦父亲的故事劝说太宗,他劝太宗说:"李继迁是个反叛之人,皇上今天杀了他母亲,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 ? 如果不能捉住的话,就会增加它心目中的仇恨,这不就更加坚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吗?"

太宗听吕端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就问他该怎么办。吕端就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他说:"我说的这个办法也不一定高明,只是做一个借鉴,延州是个边远的地方,如果我们让李继迁之母到那里,并派人好好护养着她,说不定李继迁就会感激圣上,以此来感化李继迁回心转意,不再造反。这样的话,即使说李继迁不可能马上就降宋,但是,毕竟我们用他母亲拴住了他的心。不论何时。他母亲的生死大权,还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啊。"

太宗听了吕端的的想法,感觉确实深谋远虑,于是就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起来,直到病死延州。李继迁也果然再没挑起过战事。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对待他祖母的情份上,就暂时归顺了宋朝。

后来发生了一件更重大的事件,那就是拥立太子赵恒继位的问题。

宋太宗在世的时候,身体经常有病,为此他早早就安排了后事,立赵恒为太子,作为他的接班人,并且让吕端负责太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等事宜。后来太宗病情严重,朝中的一些内侍和大臣,对太宗死后由谁来继位发生分歧。其中内侍王继恩强烈反对赵恒继位,原因是他得罪过赵恒,怕赵恒继位后对他不利,所以说就起了歹心邪意,想让另一个皇子继位。为此他联络了和他关系相好的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在太宗面前说赵恒的坏话。

太宗还没做出决定就驾崩了,朝中不可一日无主。皇后就命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对王继恩的行为本就反感,他察觉到王继恩在这个时候会做手脚,就让手下把王继恩软禁在自己的府中,严加看管。然后他急奔朝廷面见皇后。

皇后对他说:"皇上驾崩了,太子继位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现在却遭到了他们的反对,该怎么办才好呢?"

吕端听后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太子就是储君,是皇位的继承人。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么能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决不能有任何异议。"

皇后听了吕端的话,非常振奋。

太子赵恒继位之后,第一次临朝,垂帘接见众朝臣。吕端率众臣前来殿中晋见,一看是这个样子,就站在殿下不参拜。皇后问吕端因何不拜? 吕端坚定地说:"请先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我们必须看清楚了,才能拜。" 皇后就让人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吕端看清楚了坐在皇位上的确实是太子之后,才率群臣跪拜。

接着吕端协助宋真宗赵恒把阴谋另立太子的几个奸侫都贬到外地去了,真宗的地位逐渐稳固。

转自:醉啸凌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