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上了点年纪的人半夜尿急,起床后把尿解在尿壶后,白天要拿去倒掉的时候会发现尿液里面有些白色混浊状物体,往往担心害怕起来,那这种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尿液放置半天就混浊了正常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尿液放置半天就混浊了正常吗(尿液放置后出现白色混浊状是怎么回事)

尿液放置半天就混浊了正常吗

一些上了点年纪的人半夜尿急,起床后把尿解在尿壶后,白天要拿去倒掉的时候会发现尿液里面有些白色混浊状物体,往往担心害怕起来,那这种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

正常的新鲜尿为黄色或淡黄色,含有许多的有机和无机物质,一般呈溶解状态,所以正常尿液是透明的。而尿液被排出体外放置时间长后,尿液里面会呈现出一些白色混浊状物体,这是盐类结晶从尿中析出并产生沉淀,这种尿有个专业名词,叫结晶尿。

一、形成结晶尿的常见原因

尿中结晶体的形成,与该物质在尿中的溶解度、浓度、当时温度以及尿中的PH等有关。尿液中溶质的浓度影响尿结晶形成,如各种原因引起人体失水,包括饮水量过少,可使尿液浓缩而产生结晶尿。尿液中溶质的饱和度及尿液 pH、温度及胶体(主要是黏蛋白)浓度影响尿结晶形成,如外周环境温度低时,盐类结晶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亦随之下降呈饱和状态,而导致结晶体析出,像冬季排出后的尿,容易形成结晶沉淀;当尿液酸碱度改变时,易使结晶体析出。酸性尿时,尿酸易形成结晶;碱性尿时,磷酸镁铵易形成结晶。

二、结晶尿的分类

传统上结晶尿按尿液酸碱性质进行分类。酸性尿中常见的结晶体有尿酸结晶、草酸钙结晶、非晶体尿酸盐、亮氨酸结晶和酪氨酸结晶等;碱性尿中常见的结晶体有三价磷酸盐结晶(又称铵镁磷酸盐结晶)、尿酸铵结晶、非晶体磷酸盐、磷酸钙结晶和碳酸钙结晶等。若于试管内加热,混浊消失,即为尿酸盐;加热后 混浊增加,再加入醋酸,混浊变清,即为磷酸盐或碳酸盐。

这种分类法其实不够完善,有的结晶不仅可出现于酸性尿,也可出现于中性或碱性尿。健康人可因代谢酸性产物与草酸盐、磷酸盐、钙、磷、镁、铵等结合而导致结晶出现于中性或碱性尿。病理性结晶如严重肝病后产生的亮氨酸结晶和酪氨酸结晶、因遗传代谢紊乱产生的胱氨酸结晶及因服用药物产生的结晶可出现于酸性尿。生理性结晶的说法也不确切,因生理代谢产生的草酸钙可能与病理性结石有关,而大量尿酸结晶可在嘌呤代谢病如痛风中出现。

三、结晶尿的临床意义:

如果出现了结晶尿的情况,可以去医院就诊,需要行尿常规以及结晶尿成分检测评估病情。

1、尿中结晶体的发现一般临床意义较小。一般来说,尿酸盐、草酸盐和磷酸盐结晶可见于正常人,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尿结晶是形成尿结石的基础,如果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时,应检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结石的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以更针对性治疗。

2、尿酸结晶,应注意是否与嘌呤代谢紊乱有关,提示有尿酸结石或尿酸代谢紊乱的可能。据研究有20% 痛风患者可进一步形成结石。

3、草酸钙结晶见于高草酸尿症及草酸钙肾结石患者。当尿液草酸盐>0.3mol /L,结晶>200 /L,高度提示为由遗传或吸收障碍所致的高草酸盐结晶尿。

4、磷酸镁铵结晶,多见于尿路感染,特别是分解尿素的细菌感染或感染后肾结石的患者。

5、胱氨酸结晶多见于胱氨酸尿,提示可能有胱氨酸病,如先天性遗传性胱氨酸尿症纯合子患者可致胱氨酸结石,行24 h 胱氨酸定量分析可发现潜在结石形成患者。

6、其他氨基酸如亮氨酸,酪氨酸结晶,均为蛋白质分解产物,可见于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急性黄色肝萎缩、白血病、磷中毒、肺癌、糖尿病昏迷、伤寒等患者,出现这些结晶为严重间接结果,应予以特别重视。

7、磺胺结晶,种类甚多,形状各异。易在酸性尿中形成结晶,多在肾小管内析出。见于服用磺胺类药物的患者。

若尿中发现可疑结晶体,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以更针对性治疗,并要对医生说明服药情况以协助鉴别。有结晶容易诱发结石,故常有结晶尿者应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若在服用磺胺药物时,尿中出现大量磺胺结晶且伴有红细胞或管型时,有泌尿道结石或尿闭及急性肾衰竭的可能,应及时停药采取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