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前后发力训练(意拳发力练习方法和要点)(1)

浑圆桩(又名技击桩)

站桩为什么是练习拳术的基础?在没有介绍练习技击桩的站法以前,先谈谈为什么站桩是练习拳术的基础,概括起来练习技击必须由站浑圆桩开始,有下面三点理由:

1、采取一定的姿势,处在静止状态下,容易精神集中,做到凝神定意,扫除万虑,从而达到神不外驰,意念高度集中的境地。

2、 在静止不动的状态下,通过意念假借的诱导,才容易摸索到似松非松,松而有力的意中力,进而体会到牵一处而动全身的松紧互相作用的整体争力。

3、在静止状态下,通过意念活动,容易控制并变换力的方向。

总之,在静止状态下较在运动的时候,容易集中精神,调节松紧,照顾整体,发现弱点不得力之处。

浑圆桩就是经过健身桩的练习后,进一步增强体质,进而求得作技击的基本条件。使精神凝重浑厚,忘我无惧,斗志昂扬奋发,大有当之即摧之概。

具有平衡守中的均整,浑然一体的浑圆力,也就是要求在一刹那间能使内外肌肉及身体各部都相应一致地发挥出力量来。锻炼神经反应灵敏,只有这样,力的发出才能迅速,刚劲。

练习浑圆桩也贯彻健身桩的三项基本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通畅。站桩时: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目的要在应敌时能全神贯注,从而应变。要求身体放松的目的,是一般人在精神高度集中时,常常不自觉地随之僵板用力,所以练时要相应放松,这样才能动作敏捷,反应迅速。呼吸通畅之目的是保持呼吸通畅,体力才能持久。

意拳前后发力训练(意拳发力练习方法和要点)(2)

浑圆桩的一般要领

站桩时,首先应精神自我放大,设想己身如参天巨人,昂首独立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同时用意念联想四面八方都以本身为中心,练时要形松意紧,周身关节都形曲力直,不要有绝对力,骨缩筋伸,周身鼓荡,四外牵连,推挽不动,稳如泰山,双膝撑拔,有拔地欲飞之意,肩要撑,肘要横,撑抱互相作用,力量要撑三抱七,胸窝微收,小腹松圆,大小关节要无处不曲,曲处都假想有力牵引,整体则要有撑裹回还旋拔不已之意,全体收敛,毛发森立,直立如戟,若临大敌,有一触即发之势。

争力和反应训练

争力:意拳中所谓争力,就是用意念引导全身上下、前后、左右相互牵引,共争一中,所产生的弹簧般相互呼应的意中力,具有这种争力后,再经过试力、发力等步骤,才能达到发挥整体力的目的。

练习争力先由简单的争力入手,而后及全身以求整体的争力,无论是简单的争力,还是整体的争力,都要先在浑圆桩中去摸索。

意拳前后发力训练(意拳发力练习方法和要点)(3)

争力的练法

可选用浑圆桩姿势,站好后,设想前臂腕部(回弯处)系着一条有弹性的绳子,绳之前端拴于前方某一物体上,如墙、树均可,绳之后端系于自己脖颈上,位置相当于风府穴下。练习时用意领颈而微拧,左臂在前即向左侧微拧,右臂在前则向右拧,全身后靠要拉紧有弹力的绳子去拉手腕,腕子再拉紧前言的绳子,设想前后两个力量对称相消,而手不为所动,只要能感觉有一股力量,稍一拉就松开,后手像抱着一个有弹性的球,当身体去拉前手时,重点在脖颈,后手用意去抱球与前手相呼应,反复练习,久之自会摸到松松紧紧的争力,这就是所谓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互用的意中力,也就是王芗斋先生所说“松紧紧松勿过正”,正是适当、恰当好处的意思。

意拳前后发力训练(意拳发力练习方法和要点)(4)

整体争力的练法

经过一段练习已经求得争力后,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练习整体争力。练法是按浑圆桩桩法站好后,设想头顶上好像有弹性绳子系起,与两脚间的中心点上下相争,同时头与后脚作上下争,更与前脚作斜线争,前手后手作左右争,右手与左脚,左手与右脚作斜线争,两肘与两膝作上下及斜线争,左胯与右膝,右胯与左膝作斜线争,至于手与脚,肩与胯,作上下争则包含在头与脚相争之内,总之四面八方共争一中,但要注意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

练习时要注意形曲力直,好像八面出锋,进而设想周身毛发飞涨与外界相互联系相互牵引,身体不能动转而又处处都有微动之意,做时一定要意念切实,可是又不能执着,这就是王芗斋先生说的“顶上力空灵、身如绳吊系、力松意须紧、毛发势如戟”之意。

意拳前后发力训练(意拳发力练习方法和要点)(5)

反应训练

反应的基本训练,在于训练神经的迅速反应,以之应敌发力而自卫。

第一种训练方法,在整体争力求得后,周身都像有弹簧连系,本身也像一个弹簧,然后设想有人轻轻来推或轻击某处,力量来自或上或下或前或后或左或右不同方向。意念一紧,力就从一中心异向应击而欲出,练习日久有了心得体会,可以进一步设想有人迅速猛击或突然袭击,意之所及,力即应势而至,但不可发出及见诸外形,做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

第二种训练方法,设想自己站在一块漂浮在水面的小木筏上,忽而前后倾斜,忽而左右摇荡,忽而上下沉浮,向前倾时,将身体重心稍稍后移,后倾时将身体重心稍前移,左右摇动时将身体重心左右移动,上浮时身体重心稍降低,下沉时身体重心略上提。要用意念支配,不要见形,要整体去做,不可单靠腿脚。上下、左右、前后,初习时可有顺序,略有心得后,就不要有固定顺序,而要时时变换,初习时可设想木筏沉浮动荡缓慢,有了体会后,要逐渐增加速度,如在惊涛骇浪中,瞬息多变。这是站桩时调整整体松紧及训练身法步法的基础功夫。

意拳前后发力训练(意拳发力练习方法和要点)(6)

发力

在练发力之前,先讲一讲蓄力。蓄力就是储积力量,准备发出。基本练法,包含在站桩内,即精神集中,神不外驰,力向内敛,大小关节无处不曲。移步动作时,也要随时注意上述各点,不要有空白处和不足之处,心意照顾周到,全身力量统一而待发,意力一致,趋于圆整,即所谓动静处中,能守能用。

发力在拳术(包括器械)中是主要之一,其他运动亦然。拳术中的发力要求是在动作微小,时间极短之间能突然发出迅疾刚劲之力,好像火药爆炸,所以又名之为爆炸力。发力时身体动作由意念支配,意之所向,力即随往,筋骨肌肉随之运动而发力,顺乎自然,而达于体外。

力没有发出时,由意念把力回争(即争力),欲向前发则先后争,欲向后发则力向前争,欲上则先下,欲下则先上,欲左则先右,欲右则先左,利用一争之弹力,突然发出。

全身各个关节都似锋棱,起锋棱的意思,不是指外形的屈伸,而是大小关节欲缩又伸,好像处处有力出锋,从一中心异向发出,相等相应,互相应合,一触即发,一发即止。

定位发力法

准备姿势与浑圆桩站式一相同,唯两手位置,放在相当于两膝部位的上方,前手高度相当于眼下,后手略低前手约四、五公分。手虚握拳,用三成力,拳孔向上,手心向里,发力时假设敌人经我前臂下方迅猛来击,这时手与前臂都向下拧转前伸,后手亦然,同时双掌外侧边缘向外撑,两掌前后相距约一拳,待手伸至前足尖位置时,手心也拧转到完全向地面,假设前手指已接触对方胸部或自己想击的部位,此时设想身如巨锤,手至肘处像两个大铁钉,上臂若无,身体稍向后争,即猛向两肘撞去,内力如此,这时两拳突张,十指都斜向前上方指去,意思要远,好像要把双手插到对方背后一样,即力透敌背的意思,可是力要一发即止,犹如用手指去触一块灼热的红铁一样,一触即离,但不是外形这样去动作,而是指内力如此,做时精神高度集中,有毛发直竖如戟之感,以便发出一切能用之力。

意拳前后发力训练(意拳发力练习方法和要点)(7)

发力时注意要点

头:前额向前撞,顶心斜向前上顶,牙齿微错,好像衔着一块铁片,在发力刹那间意欲将其咬碎,但牙齿不要相接,亦即齿欲断金之意,舌根后收。

胸腹:肩撑肘横,胸窝微收,发力刹那间用短促的试声使气贯小腹,试声时发声不发声都可以。

下肢:发力时两膝微向外,后胯稍向后坐,后足向下向后蹬,前足未发力前,脚跟微虚,发力时自足尖下踩,要有直插入地的意思,而后立即提起,总之要恰到好处,要内力如此,不在外形如何。

上肢:前后臂未发力前所屈成角度可略少于90度,发力时可略大于90度。

试声

试声是为了辅助试力的不足之处,就是运用声波来鼓荡腹、胸、腰、背等各内部肌肉,在试声的猝然一振之时而发出弹力,试声与发力并作,其作用有二,(一)赶到鼓荡周身增强弹力的作用;(二)加强胸腹等部抵御能力。拳家在发力的瞬间是发挥攻击力量的最强时候,同时也是防御能力最弱之时,意思是当我们在发力的刹那间,若为对手所乘,受到狙击时,处于还救不及之际,用试声震荡而生的弹力,使胸腹等部来抵消及反弹对方之力。

意拳前后发力训练(意拳发力练习方法和要点)(8)

试声方法

初试时口微张,舌微缩,发出喊“伊”字的声音,延续二、三秒的时间,再突然变为喊“要”字音,要戛然而止,娄如拼音。喊“伊”字音时,小腹肌肉要有微收感觉,喊“要”字音要感到突然有气真冲小腹,上腹随之突然鼓荡,有似巨石落井,井水猝然澎湃四溅。此即拳术先辈所谓“气贯丹田”,亦即意拳所谓发力时“小腹实圆”。练习稍久,会感到周身内部随之微涨。

试声练习每日约三、四十次即可,至有上述感觉后,即将喊“伊”、“要”两音中间延续的时间逐渐缩短,直到将两音缩短成一个音,再进一步从大声变到小声,从有声到无声。颈部前部两侧有突涨之感,小舌微缩,喉头后收,上下齿微错,口闭而不密合。

初喊时可将手掌放在嘴的前方约一寸远近,在喊声突止时要感觉是否有余气冲出,要练习到无余气冲出,就合乎要求了。

发力和试声同时而作时,还要胸窝微收,双肩略向内扣,使上体略呈凹形,变平面为凹形的目的是为了化开来击力量的最尖锐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