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后,和大多数香港观众一样,回想起第一次在街边老旧的录像厅看《大话西游》时,仍然会觉得这部所谓“无厘头”的电影很扯淡。

但后来我们知道,当初对《大话西游》都走眼了,转眼十年过去,二十年过去,《大话西游》不知不觉成为有关“青春”的集体烙印,恍兮惚兮,明白它到底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者,怎样的故事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可以给一些人生的领悟。2017年4月13日《大话西游》加长纪念版全面重新上映,已经说明它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价值意义。

不经意间走进了大话西游(既然青春留不住)(1)

《大话西游》当年的争议,到今天的追捧,可能有过火之处。但作为一部现象级“经典”,本身自有意义。例如片中大量“无厘头”的唠叨和废话,营造了十足的荒诞感。笑到流泪,是后来许多影迷对本片的标准感悟,多少年来,看着至尊宝一次次变成孙悟空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人生命运的诅咒,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往往是强大的,这是一个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延续。

人的确会随着人生“剧情发展”而发生改变,我们看到,白晶晶、春三十娘、猪八戒、乃至孙悟空,其实在“大圣娶亲”的一刻,人性化一面统统出现了,只不过各自代价又是什么?回头路又在哪里?并不是菩提的千年修炼,也不是月光宝盒的波若波罗密咒语,而是对人生的反省——“当你明白什么是当当当当当以后……”在我们千年世俗化传统中,“娶亲”的确是一个阶段性人生转折,同时也是“为了告别的聚会”,事实上不就是如此荒诞和警醒么?一场欢笑流泪过后,意味着一个人渐渐会同过去的种种习惯say goodbye,“青春”毕竟是留不住的。

人生中,命运和诅咒同在,真爱只有一次,不朽也只有一次,成为孙悟空就不能再是至尊宝,当我们在冥冥中若有所悟的时候,你还是你自己么?

影片中,勇敢的紫霞不在乎真命天子是神仙还是妖怪,是凡人更无所谓。本来《西游记》故事里的神仙妖怪的确是世俗人间的投影,就像希腊神话一样。所以,身份并不要紧,爱神仙和爱妖怪或许有些“众生平等”的意思。问题在于内心,片中曾两次闪现进入至尊宝内心,椰子啊椰子……画面都打住了,心里话没有真正让观众知道。直到至尊宝被春三十娘杀掉后,寓意“涅槃”重生,他不再是人,成了可以“改变”命运(当然我们知道这种改变是很悲剧的)的齐天大圣孙悟空。那么,原来至尊宝回到500年前,既不是寻找娘子白晶晶,也可能不是寻找真爱紫霞,其实是为了寻找自己的重生。

不经意间走进了大话西游(既然青春留不住)(2)

至尊宝也好,孙悟空也罢,似乎从来都没有选择的机会。否则何必要用“假如上天给我一个再来的机会……”这样自欺欺人的说法呢?因为过去,所以现在。假如他不是爱上白晶晶,又怎么会遇到紫霞呢?人生往往不停陷入在这样循环论的纷乱和恶趣中,谁知道自己“芝麻开门”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就好像那句充满存在主义色彩的话:希望与绝望相同,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所以,紫霞把爱情当成无价之宝,但一场真爱终究敌不过命运的嘲弄:我的如意郎君是一个盖世英雄,他会身穿金甲圣衣,在万众瞩目之下踏着七色云彩来娶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这结局。命运教会我们,这种画面——“这不是梦,这叫理想”。宿命,不一直就是中国人深深的信仰之一吗。

《大话西游》的结局永远吸引着我们,永远会情不自禁感到胸口隐隐作痛。变成孙悟空的至尊宝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里,对转世的心爱的女人说了句“我爱你。”然后随着一阵风沙逃离,吃着香蕉孤独上路,这种无奈伤感在多年以后依然能够深深打动我们,在我们每一个人各自的人生路上,究竟该选择怎样的归宿?爱抑或不朽……

当初,至尊宝选择打开月光宝盒,遇见给他三颗痔的人;他要救心爱的女人就要和她永远说再见;他要成为一个改变命运的人才能拯救自己和爱人,但选择成为那个人以后就要抛弃情欲(《月光宝盒》里观音姐姐原话),不能有爱……同命运抗争然后失败,这是古希腊悲剧的标准模式。《大话西游》可以把荒诞喜剧和深情悲剧完美重叠,这的确是让人惊叹的地方。

童话,是一个没有说完的谎言。我们的人生,其实一样如此。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我们只是研究研究,何必那么认真呢。

不经意间走进了大话西游(既然青春留不住)(3)

年少的时光已经被遗忘在昨夜的窗前,既然青春留不住,人生可以是一抹夕阳,也可以是一缕朝霞。

20年后,2017年4月13日《大话西游》加长纪念版上映,观众可能的确关心究竟还有哪些新的未曝光内容,包括影片藏有的神秘彩蛋,足够有理由再回味一次。怀旧,可能是“老”的一种表现,但同样是流行的一种方式。经典,从来都没有过时,不是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