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中国成败论英雄,但是在民族大义上,吴三桂无疑是赤裸裸的汉奸,用汉族同胞的鲜血和生命来铸就他踏往荣华富贵的征途,一将功成万骨枯,平西王世袭罔替的爵号,不知是用多少仁人志士的尸骨堆砌而成的,连南明永历皇帝也成为了他的刀下亡魂。

吴三桂和康熙较量(吴三桂和康熙角力)(1)

1673年,是历史上一个很平常的年份,却也是一个被永久载入史册的时间。那一年,年轻的康熙皇帝,经过诸多的试探,认为三藩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是国家政权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再三思索之后,康熙同意了吴三桂要求削藩的折子,而这次的政治角逐,无疑是康熙皇帝完败。

这一年,吴三桂以“反清复明”的口号宣布造反了,一时之间,群起相应,声势浩大。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诸多地方大员、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陕西提督王辅臣以及台湾郑经等,短短时间大清帝国失去了半壁江山,这令得康熙皇帝等一众朝臣大惊失色,恐惧蔓延了整个京城。

记得在《康熙王朝》中孝庄太后有这么一句话,大意是:他吴三桂,削藩反,不削藩也反,迟早都会反。事实真就如孝庄所言吗?吴三桂真就狼子野心觊觎皇帝大位吗?

吴三桂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急先锋,是明朝皇室的刽子手,南征北讨为大清的统治而尽心竭力,双手早就沾满了汉族子民的鲜血,自从他手刃永历皇帝之时起,他就彻底的和明廷决裂,和天下汉人决裂。

吴三桂和康熙较量(吴三桂和康熙角力)(2)

1673年,那一年吴三桂62岁,在古代这已经是半截土埋身的年纪了,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役,面对了那么多的无能为力,那么多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以及时间的唾骂,吴三桂已经是不想搅起风云了,他只想安安静静的安度晚年,这一点从吴三桂势如破竹,打到长江边时突然紧急刹车,并没有越过长江,而是向康熙表达其想和清帝国划江而治的想法就可以看出;吴三桂是没有雄心壮志的,他并没有一统天下的想法,至少在起兵之初的时候他没有,吴三桂想的是成为云南的边疆的土皇帝,他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笔者驳斥孝庄的那句话,吴三桂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的战略部署问题,但是他之所以反叛,却是因为康熙皇帝的削藩政策而导致的。明朝建文皇帝削藩,结果导致了燕王朱棣的造反,而失去了万里江山,并不是朱棣想要靖难,而是因为前车之鉴,同胞兄弟惨死,让他在生死命运之间选择了一条也是唯一一条不得不去血拼的道路。而被削藩之后的吴三桂失去兵权,他很明白那就是无牙的老虎,生死不由自己,因此他选择了一条造反的路。

吴三桂和康熙较量(吴三桂和康熙角力)(3)

所以吴三桂一开始是没有造反的打算,就算是前期兵强马壮,节节胜利的时候,他也没有要越过长江,直扑北平的想法,也就是说,康熙不削藩,吴三桂不太可能会反,因为大义上,他已经输了,而且是惨败,里外不是人的做法谁会去触及呢?后来称帝也只是垂死的挣扎,想要以此来换来机会的重新崛起,只不过那个时候已经晚了。

三藩是帝国的毒瘤,撤藩是势在必行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没有做好应变局势突变的计划,就草率的撤藩,只能说康熙太年轻,而清帝国能够在叛乱中而横扫割据势力,真的是天佑大清的结果,并不是康熙多么的有魄力能力挽狂澜!

吴三桂和康熙较量(吴三桂和康熙角力)(4)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