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唐高宗李治,历史上通行观点对其评价,并不高。

史料记载:李治性格懦弱,并不是理想的皇位继承人,机缘巧合的,因两位兄长(李承乾和李泰)争皇位失败,双双被李世民废黜,李世民别无选择之下,才立李治为帝。即位后,身为一国之君,他前半生却是被自己的舅舅把控朝政,后半生连皇位几乎都是送给了自己的妻子,就连自己心爱的妃子和儿子都是护不住,发展到后来唐王朝被武则天一度篡位。

然而,李治真是这样懦弱无能吗?换一个角度看唐高宗,会发现李治是绝顶聪明的一个人,绝对不是民众通常认为那般懦弱无能。

文治武功都爆表的唐高宗李治(被低估的一代雄主)(1)

唐高宗李治

一、 后来居上,高情商谋取皇位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是公认事实。但有这么一个亲爹,任何一个儿子压力都很大,如何脱颖而出,能得到父皇青睐,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人物。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系儿子,有三个,李承乾、李泰、李治。当李承乾和李泰绞尽脑汁的展现才艺、拉帮结派,积极想谋取皇位之时,此刻的李治在做什么呢?为什么最后胜出的是李治呢?

史料记载:李治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开始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唐太宗问道:"你认为这部《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对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唐太宗听闻大喜,说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贞观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晋王李治才九岁,悲哀思念之情感动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受到宠爱。不久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将讨伐高句丽,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确定了发兵日期之后,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传递边境情况的报告,唐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马奏事,从此开始。等到唐太宗大军凯旋,李治跟从唐太宗到并州。当时唐太宗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

作为皇室子孙,尤其是嫡系子孙,如果说李治没有谋取皇位的野心,估计谁都不信。父皇李世民太优秀了,无论李承乾和李泰再装作才艺出众、支持者众多,这些伎俩,都能被李世民一眼看透看穿。

皇权是一味毒药,除非死亡,否则皇帝都会亲自掌控权力。甚至如果太子过于优秀,会被老皇帝认为是一种潜在威胁,万一太子造反,提前登基,怎么办?

面对的又是如此英明神武的父皇,李治一副仁孝、温顺的样子,恰恰表现出其极高的情商,没有刻意的去争夺皇位,反其道而行之,以“仁孝”让父皇怜爱和欣赏,成功成为太子。

彼时,正处于唐朝初创时期,一大波的功臣勋旧都在,都是大唐王朝的共同创业者,也算个小股东吧,谁不想多一点话语权?如果是一个仁孝、懦弱的李治即位,对于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重臣们,极为有利,因此李治也得到了功臣勋旧们的支持。

唐朝时期,礼法并非像宋朝以后那么严谨,皇位也非必须是嫡子,何况长孙皇后也已去世多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众多,优秀的也不少,如吴王李恪等。

李治能够在这么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讨得父皇喜欢,博得朝廷功臣勋旧的认可,也证明了李治绝对不是泛泛之辈,仁孝温顺的外表下,掩藏超高的智商、情商、手段。

二、 纵横捭阖、掌控最高权力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李治即位。

即位之初,朝廷权力主要掌握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这些顾命大臣手中。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功臣勋旧,应该说是唐王朝的忠臣,谋反之心肯定是没有的,但权力是毒药,这些人也都是权臣,对于他们而言,懦弱的李治老老实实的充当一个傀儡,对大家都是最佳的选择。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李治绝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简单,短短几年间,李治纵横捭阖,迅速巩固了自己的皇位,掌控了实际权力。

1、 利用长孙无忌等,打压存在威胁的其他皇子

史料记载:公元653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人谋反,密谋拥立荆州王李元景为帝,事情败露。二月三日,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都被处死;李元景、巴陵、高阳公主都被赐以自杀。左骁卫大将军、安国公执失思力发配到辒州充军;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县公宇文节发配到桂州充军。吴王李恪、江夏王道宗、蜀王李愔等因得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或死或贬。 经过此事,高宗皇位的重大威胁势力被铲除。

关于此事件责任,长孙无忌等背了黑锅,真相是:如果没有李治的默许,这么多皇室子孙,长孙无忌等能擅杀吗?这一系列的屠杀,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李治。

如果说李治真的“性格仁孝”,完全可以赦免这些叔叔姐姐哥哥弟弟们的死罪的,大不了终身监禁或流放,然而并没有。对于皇位潜在的威胁者,李治下手,毫不留情,斩草除根。

2、 利用后宫之争,彻底掀翻顾命大臣集团

武则天入宫、成为皇后这段轶事,多数的历史观点就是:李治被武则天利用了等等。然而,事实呢?真相呢?

文治武功都爆表的唐高宗李治(被低估的一代雄主)(2)

长孙无忌

必须承认的是,李治是真心喜欢和爱武则天的,否则作为拥有后宫佳丽无数的皇帝来说,没有必要去迎娶一个比自己大四岁、曾经是父亲嫔妃的女人。李治对于武则天的爱情,的确是惊世骇俗,十分感人,让人钦佩,真是个情种,赞一个。

另一方面,作为半傀儡皇帝,面对功臣勋旧们的集中掌权,李治内心深处肯定是不满,年轻人的牛脾气犯起来,硬生生的把武则天立为皇后,单凭这一点,李治可谓世间男人的楷模。即使强悍如武则天,终其一生,亦是十分感激和深爱李治,夫妻伉俪情深。

史料记载:公元655年,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公元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公元659年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杀。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关陇集团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 从此以后,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自作主张。

改换皇后,本身是皇帝家务事,但李治成功的利用后宫之争这点家务事,彻底掀翻了功臣勋旧集团,或贬或杀,曾经权倾一时的顾命大臣集团,就烟消云散。虽然这一系列的黑锅,让武则天背了不少,但如果没有李治的果敢,谁能动的了长孙无忌这一伙权臣?李治的权谋,可见一斑。

历史上权臣篡位的例子很多,李治怎么容忍或相信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长期掌权呢?虽然长孙无忌是李治亲舅舅,但帝王家无亲情,父子兄弟尚能相互杀戮,何况一个舅舅呢?一边是媳妇(武则天)、一边是舅舅(长孙无忌),在这场博弈中,李治肯定是相信和依靠媳妇儿嘛,人之常情。

李治直接掌握政权,正是他不愿任人摆布,敢作敢为的具体表现。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这种胆量和作为的。

3、 终其一生,朝政始终掌控在李治手中

李治在位中后期,鉴于身体原因,让渡了很多权力给武则天,武则天也不负众望,把大唐王朝经营的蒸蒸日上,国泰民安。

为什么李治肯让渡权力给武则天呢?一方面是武则天的确很优秀,聪明、敏锐,可以分担李治的重担,另一方面李治是完全相信武则天的,毕竟这是自己媳妇儿。

评价历史,不要用“事后诸葛亮”观点看待,武则天后来确实称帝女皇了,但李治在世期间,如果说武则天就有篡位称帝的想法,那是纯粹天方夜谭。

人的思想是一步步发展的,武则天作为大唐王朝的皇后,李家儿媳妇,在丈夫李治身体欠佳之时,责无旁贷的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是毫无疑义,也是理所当然的。

文治武功都爆表的唐高宗李治(被低估的一代雄主)(3)

一代女皇武则天

李治在位中后期,朝政主要和武氏共同商议处理,但李治仍掌握实权,在他执政年间,武后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等先后倒台,武后的政敌及家属拜相,王废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拟定《内训》和《外戚诫》压制武家人兴风作浪,武后对此皆无可奈何。

即使遭后人诟病的李治废后失败事件: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诉辩解,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

这个事件,与其说是李治失败,更像是年轻夫妻间一场纷争、一场离婚闹剧,如果李治铁心废除武则天,成功是毋庸置疑的。武则天一番温柔攻势,夫妻两个人重归于好,上官仪这个外人倒霉了。上官仪家族的是生是死,李治何尝会放在心上呢?

4、 李治在位之间,国力各方面发展迅猛

唐朝中前期,优秀的皇帝忒多,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又是“贞观之治”,又是“开元盛世”,应该说是巨大的光辉下,掩盖了住了李治的光芒,但李治绝非平庸之辈。

用人方面: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唐太宗冷落。

军事方面:启用高侃、刘仁轨、苏定方等著名将领,平定漠北、灭亡高句丽、大破西突厥,完成了即使李世民都没能实现的任务,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到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经济方面:持续增长;科举制度,一步步推广和完善;健全法律建设、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李治在位34年之久,在封建历代皇帝中,属于较长的时长了。如果是一个傀儡,不可能坐稳江山这么多年的。如果李治真的是一个性格懦弱、能力欠缺、没有手腕之人,他能镇得住这期间的优秀人才吗?他能让大唐王朝发展壮大吗?他能镇得住后来千古一女皇的武则天吗?

无论在经济、军事,或是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李治都把国家带进了上升的通道,大唐王朝蒸蒸日上,李治是一名非常合格的帝王。

三、 总结

李治绝对不是表面上的那么懦弱,唐太宗李世民也不是凡人,更是聪明绝顶的一代英主,也许李治的伪装,早被李世民看透,之所以传位给李治,李世民也是综合考量的,李世民一定相信这个儿子能够把李唐天下发扬光大,也能把皇权抓在自己手中。历史证明,李世民的眼光没有错。

李治和武则天之爱情,亦是历代帝王中,最坚贞和让人感动的一段,夫妻档相互扶助,相互配合,走过了30多年,当然,武则天也替李治背了不少历史黑锅。

公元683年,李治去世前夕,肯定也深知太子李显能力一般,中人之子,恐其难以镇得住朝廷内外,为保全李家江山,故留下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

封建王朝下的皇位更迭,每次都是异常凶险,皇室子孙众多、远支近支、权臣、军阀等,哪个不会窥视皇位,哪个没有君临天下野心?如何能够保证自己子孙皇位稳定,是作为父亲的李治亟待考虑的问题。此时此刻,李治除了相信枕边人——妻子武则天,还能相信谁呢?换普通老百姓,亦会如此。

至于武则天后来改国号、称女皇,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假如唐中宗李显或唐睿宗李旦能力出众,皇位坐的内外臣服,武则天也顶多是作为母亲,扶上马送一程,然后颐养天年而已。

即使武则天屠杀了很多李姓子孙,那些仅仅是李治的宗族子弟,李治会心疼吗?帝王之家无亲情,何况是宗族子弟呢。李治去世之后的直系亲生子女:三子李显、四子李旦、女儿太平公主,始终是安全的。

假设李治能够预料到权力欲望强劲的武则天未来会称帝女皇,但武则天最亲近的人,又是谁?还是儿子(李显李旦)啊。以李治对妻子的判断、以武则天的情商智商,没有哪个女人会传位给侄子,而不传位给亲生儿子啊。

历史的走向也充分的证明这一点,武则天称帝晚期,重新册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妻子称帝过把瘾,最终还是儿子当皇帝,妻子儿子都是自家人。

难道不能说这一切尽在李治的掌控之中吗?兜兜转转,李治在笑。

唐高宗李治,无论是高情商低调的谋取皇位、默许之下除去吴王李恪等皇位威胁者、利用后宫家事翻盘顾命大臣,还是抓大放小让武则天出面治理天下、遗命妻子为儿子保驾护航等,李治始终让大唐王朝的权力和走向掌控在自己手中,大唐王朝也在其带领下,一路上扬。

李治,绝对是一个被严重低估了的一代雄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