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楼兰便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尤其是在诗歌繁盛的唐朝,楼兰更是频频上线。

李白说: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

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孟郊说: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

楼兰到底招谁惹谁了,让诗人们心心念念,不仅要“斩”、“破”,还要“脍”。事实上,楼兰和大唐无冤无仇,在诗人们豪气冲天甚至咬牙切齿地发誓之前,古国楼兰就已经在大漠中神秘消失了。

一千年以后,人们开始思念楼兰,多情地唱着:“楼兰姑娘你去何方?”可是,除了风沙悲鸣呜咽,茫茫大漠中,再也看不到楼兰姑娘美丽的身影。

楼兰古国的真正秘密(走进神秘的楼兰古国)(1)

「1」富庶之地 交通枢纽

2000多年前,古国楼兰是西域边陲的一个小国,面积大约12万平方米,人口仅1.4万人。放在今天,这样的规模,还不如一个镇,更像一个居民小区。我所居住的小区,面积13万平方米,人口1.2万人,这种规模的小区,在中国的城市里随处可见。单从数据上看,和古国楼兰大体相当。

楼兰虽然面积小,却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处,是东西方经济往来,南北方货物周转的必经之地,城内街道整齐,店铺林立,各国的使者、商人、僧侣在此云集, 一派繁荣景象。

《汉书》记载了楼兰古国的盛况:“商贾云集,使者相望于道。”

经济的发达,带来了文化的繁盛。东西方思想在楼兰碰撞交汇,各国文化在此汇集融合,这里不仅修建了寺庙佛塔,而且同时使用汉文和佉卢文(起源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犍陀罗的拼音文字)两种文字,一时之间,成为西域诸国文化交流的中心。

富庶文明的古国楼兰,在丝绸之路上璀璨无比,如同一颗耀眼的明珠。

楼兰古国的真正秘密(走进神秘的楼兰古国)(2)

  「2」尴尬的夹缝生存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楼兰的富庶引起了匈奴的觊觎,强悍的匈奴在神勇的中原王朝的铁骑下,尚敢攻城掠地,烧杀抢劫,面对楼兰这样的小菜鸟,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匈奴隔三差五地到楼兰搜刮财物 ,威逼利诱、巧取豪夺,各种无赖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据《汉书》记载,楼兰一共1570户,人口14100人,士兵2912人,这还是楼兰最繁盛时期的数据。 作为一个1570户的小国,征了2912名士兵,估计连老弱病残也上了。而仅在白登山战役中,匈奴用来包围汉高祖刘邦的铁骑就是40万人。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 ,楼兰说:我好难啊!

是啊,就算楼兰不愿意臣服匈奴,又能翻出什么花样?

张骞出使西域,发现了楼兰独特的地理位置。雄才伟略的汉武帝,一心要把大汉王朝打造成超级强国,一方面,派使者和西域诸国搞好外交,另一方面,开通丝绸之路,发展经济往来。

而此时,楼兰在匈奴的威慑下,经常向其通风报信,甚至亲自出手,干一些半道抢劫的勾当,不时有汉朝使者、商人被劫杀的消息传到京城。楼兰的行为,不仅不太光彩,而且影响了大汉朝的强国计划。

年轻的西汉皇帝刘彻震怒了,他一方面在大漠吊打匈奴,另一方面派将军赵破奴去攻打楼兰。

公元前108年,赵破奴率700余轻骑兵,突袭楼兰国,不费吹灰之力即生擒了楼兰王 。楼兰降伏于西汉后,为表忠心,楼兰王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长安做人质。

匈奴得知楼兰降汉,同样震怒,立刻发兵出击。楼兰无力抵抗,只得再送一个王子到匈奴作为人质。

西汉征伐大宛时,楼兰受匈奴指使,偷袭汉军部队,被汉军发觉,汉军再次奇袭楼兰,生擒楼兰王。

楼兰王诉苦说: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大体意思是:我没办法啊,谁都得罪不起,只能两面称臣。汉武帝体谅其处境,把他放了回去,叮嘱他不要再做墙头草了。匈奴知道后,顿生反感,不再信任楼兰,同时加大了控制力度。

汉朝和匈奴对楼兰的争夺,持续上百年,各种狗血剧情持续上演,而且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一边是强龙,另一边是地头蛇 ,楼兰古国夹在中间,进退维谷,如履薄冰。

楼兰古国的真正秘密(走进神秘的楼兰古国)(3)

 「3」楼兰的消失

随着西汉的衰落,中原王朝更迭 ,各路枭雄混战不休,无暇顾及西域,楼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楼兰时,写道:“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古国的真正秘密(走进神秘的楼兰古国)(4)

到底发生么了什么?让这样一个沙漠中的天堂变成了死亡诡域,没有人知道谜底,人们只能从残存的文字碎片进行推测。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水域内,早期这里气候湿润,雨水充沛,河水清澈,附近还有繁盛的草原和茂密的胡杨林。据记载,罗布泊曾经“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面积是我国最大湖泊青海湖的二倍,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河流汇集于此。

后来,罗布泊水域附近的气候逐渐变得干燥,长年的干旱少雨导致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出现了断流。裸露的河床遭到风的侵袭,泥沙淤满河道,即使到了雨季,水流也自动改道,不再汇入罗布泊。因此,罗布泊湖水逐年干缩,面积日益减小 。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汉后期,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这使得古国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楼兰)、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地疏通注滨河,终于把水引进楼兰,才暂时缓解了楼兰缺水危机。

从楼兰遗址出土的文件中,考古工作者看到一些限制用水的法令,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楼兰已经面临着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境地。

同时,楼兰人的墓葬习俗,也加剧了气候环境的恶化。1979年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发现了楼兰人独特的“太阳墓”。每座墓地都有一个太阳核心,中间是紧密的一圈圈胡杨木桩,核心以外由胡杨木桩环成七层,呈太阳发射光芒状。建这样一座墓需要砍掉数百棵大树。仅已经发现的7座墓葬,就用掉了1万多根原木。据粗略估计,这种墓葬还有数十座。

大规模地砍伐树木,必然会导致植被大量减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楼兰人也意识到了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因此颁布法令,提倡种树,保护植被,禁止砍伐树木。特别规定:凡砍伐树木一棵,罚没马匹一头。

临渴而掘井,为时已晚 。罗布泊的周边地区沙漠化日益严重,水是生命之源,楼兰人不会坐以待毙,只能选择弃城而走,就这样,楼兰—这片生机盎然的沙漠绿洲 ,逐渐变成令人恐怖的死亡之境。

关于古国楼兰毁灭的原因,还有很多推测,有人认为是由于战争,有人认为是疾病瘟疫,甚至还有人推测是因为洪水.....

总之,六世纪中期,大唐高僧玄奘西游归来,看到楼兰国时,已是“城廓岿然,人烟断绝”。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文明古国,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淹没在大漠的风沙中。

千年以后,人们再读唐诗,已经没有了诗人的愤慨和豪情,更多的是深深地叹息。

“楼兰姑娘,你去何方?”这动人的歌声,带给我们对古国楼兰的无限遐思,却再也无处探寻她的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