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史学界把唐朝历史分为4个阶段,即初唐618年—712年,盛唐712年—766年,中唐766年—836年,晚唐836年—907年。其中,盛唐与中唐的分界点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大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虽然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左右,而且对唐朝,特别是北方中原形成了较大的破坏。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居然还坚持了150年左右,直到公元907年才彻底灭亡。那么,问题来了,经历八年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唐朝还能苦撑150年之久?

唐朝极盛时期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经历八年的安史之乱后)(1)

首先,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对于这些手握大权的节度使,在安史之乱前还比较听从唐朝朝廷的命令。但是,在安史之乱后,这些节度使基本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诸侯。由此,这意味着唐朝很难从这些地区获取赋税了。众所周知,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个朝廷来说,失去赋税后,几乎是举步维艰了。不过,对于唐朝的节度使来说,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地区,比如唐玄宗时期,设立了十大节度使,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和岭南,形成了完整的边防体系。而在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的百姓很多都逃到了南方。

唐朝极盛时期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经历八年的安史之乱后)(2)

同时,伴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难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以在唐宋时期超过了北方地区。由此,对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因为可以从江南地区获得可观的赋税,所以拥有了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也即江南地区没有被节度使所割据,促使唐朝可以获得赋税支持,进而能支撑150年之久。江南的赋税、物资等能够运到京城长安,最主要的通道就是大运河。唐朝对大运河的保护可以说是用尽了全力,这不仅是唐朝能坚持100多年的原因,也是安史之乱中,唐朝可以击败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的重要基础。

唐朝极盛时期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经历八年的安史之乱后)(3)

再者,众所周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就是唐朝放纵地方节度使不断坐大,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起兵谋反的局面。不过,在安史之乱后,藩镇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唐朝朝廷直接控制的藩镇数也远远多于割据一方的藩镇数量。因此,安史之乱后,唐朝朝廷行之有效的藩镇制度和管理思路,使得藩镇势力的不断削弱,唐朝直接管理范围的因此而不断扩大,是唐朝得以延续150年国祚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唐朝虽经历安史之乱,大不如前,但有幸的是,后继仍有明君出现。

唐朝极盛时期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经历八年的安史之乱后)(4)

最后,在安史之乱后,像唐武宗在位期间,唐朝中后期较为平稳的一段时间,史称"会昌中兴"。最为有名的便是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李忱。进一步来说,唐朝有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当时是一片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纵使受到了八年安史之乱的破坏,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唐朝虽不复往昔,但还不至于立马覆灭!此外,一定程度上,藩镇的存在,反而维持了唐朝的存在。类似于春秋时期的诸国争霸,战国时期的吞并,其实都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以战国为例,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消失一个大国的实力,所以东周王室可以坚持到战国末期。同理,唐朝中后期的藩镇没有再出现安禄山这样的势力,得以维持一种平衡,从而让唐朝可以苦撑150年之久。对此,你怎么看呢?

文/情怀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