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冷门电影与冷门策划的特特,总是把有限的生命,用在无限的冷门探索上。比如,近期他就又要做一个特别冷门的盘点。不过,当初一听到他的计划,我就把他否了。

因为,真的很无聊啊!

然而,一意孤行的特特,仍然坚持把这期策划做了出来,并且,很任性的发给了我。我觉着吧,既然他都写了,你们,也一起感受下吧。

接下来,就看他的无聊表演吧。


最近有两部院线片,一部是张艺谋的《影》,另一部是台湾片《有五个姐姐的我就注定要单身了啊!!》(后者似乎延期了),两部影片是近些年上映的院线片中,最短和最长的片名了,分别是一个字和十五个字外加俩标点,

所以呢,这次就来聊聊片名的长度问题。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1)

片名的字数,对于一部影片卖座或不卖座,是有一定助推力的。字数若太长,很少能有人把片名完全说对。片名字数通常在三五字之内,以四字式居多,三字式次之,二字式、五字式再次之。

四字式是比较具有中国传统用字思维的,接近成语。从音韵上来说,片名抑扬顿挫,讲究平仄,读起来也会朗朗上口。

有代表性的是王家卫的电影。他的片名都采用四字式——《春光乍泄》《重庆森林》《花样年华》《一代宗师》《东邪西毒》《阿飞正传》《堕落天使》和《旺角卡门》,当然也包括英文翻过来的《蓝莓之夜》和采用数字的《2046》。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2)

从这些片名的用词来看,观众一般都能从字面了解它大概讲述的内容,产生丰富的联想。所以,你知道《摆渡人》为什么失败了吧?

一字式的片名倒也常见,毕竟从字数看,片名短小精悍的话,更容易记。最早可以追溯到1941年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家》。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3)

之后还有《春》 (1942)、《桥》(1949)、《表》(1949),50年代的有《家》(1956),70年代有《灯》 (1978)、《笑》(1979)、《樱》(1979),80年代有《枫》(1980)、《竹》(1980)、《药》(1981)、《翔》(1982)、《井》(1988),90年代有《狂》(1992)。其中,《家》和《春》是根据巴金著名的“激流三部曲”改编。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4)

黄健中执导的《米》(1995)是根据苏童的同名原著改编,很多电影的原著就采用单字书名。不过当年被禁了,直到2004年解禁更名为《大鸿米店》。

不过时至今日,多数院线电影不敢轻易使用一字式片名了,因为一个字需要传达给观众对于剧情的想象实在有限,可能会对票房产生不利,电影公司往往会慎重考虑。

较近的一字片名有《网》(2005)、《门》(2007)、《爱》(与台湾合拍,2012)、《楼》(2013)、《旗》(2015)、《恋》(2016)、《冬》(2016)和《家》(2018)。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5)

其中,《冬》算是独立电影。独立电影的片名长短大可肆意妄为了,它们不必顾虑票房问题,一字式片名也更能体现其艺术性和所包含的厚度,这在近年来变得非常普遍:《东》(2006)、《果》(2009)、《梨》(2010)、《脸》(2009)、《花》(2011)、《痴》(2015)、《河》(2015)、《南》(2016)和《囚》(2017)。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6)

香港电影也用过很多,早期的有同样改编自巴金作品的《家》(1953)以及内地没有拍成的“激流三部曲”之《秋》(1954)。其他还有《钱》(1959)、《船》(1967)、《窗》(1968)、《虹》(1968)和《屋》(1970)等。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7)

近一点的一字片名都偏CULT片,如:桂治洪的三部恐怖片《邪》(1980)、《蛊》(1981)和《魔》(1983),还有徐克的《刀》(1995),不太出名的还有《魕》 (2012)和独立电影《雾》(2010)。

当然,不要忘记王家卫收录于《爱神》中的短片《手》(2004),可以说是他唯一一字式片名,但如果加上前缀还是四个字——《爱神之手》。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8)

台湾电影则有《路》(1967)、《剑》(1971)、《忍》(1972)、《源》(1980)、《洞》(1998)、《脸》(与法国合拍,2009)、《爱》(与内地合拍,2012)和《嫐》(2017)等。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9)

说了这么多一字式片名,再来说说长片名,还是以院线片为主。

台湾片《有五个姐姐的我就注定要单身了啊!!》(这个片名是我复制下来的)的片名明显有借鉴轻小说或日本电影片名的风格。

此前,最长的华语院线片片名的纪录保持者应该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喜气羊羊过蛇年》,不过它是由一个主片名和副标题两个部分构成,属于系列片的分集,在我看来不能算作这个范畴之中。

类似案例还有《摩尔庄园3大电影:魔幻列车大冒险》,不知道是想让小朋友看电影,还是教他们识字呀?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10)

近年来,用主片名配“之”字,加副标题的做法变得越来越普遍,比如《约会大师之爱在响螺湾》《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假装看不见之电影大师》,这些片名都透着一股廉价的乡土气息,它们甚至不属于系列片的分集,并不能理解它们起名的学问。

不过它们的电影海报,尚有一定自知之明。往往只会突出主片名或副标题,二者各居其一。也有纠结的,《假装看不见之电影大师》就很分裂: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11)

片名的长度虽然可以任意伸缩,但是片名过长,观众很难将它们准确的说出来,而且票根也容不下这些字数。

马俪文导演的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我多年来一直能记住的最长的中国电影片名了,十二个字,还能朗朗上口。不过它的英文译名却很长很难记,叫《Gone is the One Who Held Me the Dearest in the World》,马俪文还曾对此笑言: "(英文名)有三行,人们以为是三部影片的名字。"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12)

我能记住的非院线电影还有陈果执导的港片《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十九个字加一个标点,可以破记录了。不过它没有在内地公映过。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13)

比《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短一点的还有台湾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十一字加一标点(海报还多个句号),名字虽长,却也朗朗上口。

无聊的你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这大概是近期最无聊的盘点了)(14)

再短一点的还有十一字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片名也很顺。

再短一点的还有十字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我想结婚的时候你在哪》等等,也还可以。其实这样起名的国产电视剧不在少数,大多数都不是正常说话那种。

可见,片名的字数还真是一门学问,无论长短,成功的片名总该从电影功能出发,直至主题,又能朗朗上口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