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像影后曾美慧孜的《三夫》,终于得窥全貌。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1)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2)

「近年华语电影尺度最大」的评语,确实非它莫属。

即便没看过全片,但听预告里无处不在的呻吟,和看海报上「人尽可夫」的标签,也能略窥一二。

更何况,它的导演还是陈果,一个天生擅长非主流电影的导演。

借电影说政治是他的强项,尺度?不存在的。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3)

▲陈果与曾美慧孜

20年来,无论观众是否喜欢,他那些徘徊在主流边缘的电影,始终自成一格,让人即便吐槽,也能品咂出滋味来。

而这部《三夫》,依旧如此。

《三夫》是个奇情片,讲述的是一个「媾和之家」猎奇又悲楚的生活。家庭的主要成员是一个智力障碍且伴有性瘾的「小妹」(曾美慧孜 饰),和他的三个丈夫:

第一个丈夫,同时也是她父亲,还跟她生下一个孩子;

第二个丈夫,似乎名正言顺,但因为滥赌又懒惰,就把她的身体当成摇钱树;

第三个丈夫,人称「四眼仔」,原本是嫖客,却「日久生情」地把她娶回了家;

可小妹无法适应定居的陆上生活而折回,「一女三夫」就这样「卖身巡游」,漂泊在海上。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4)

无论你能否坚持看完,以及过后会不会喜欢,最起码甫一接触这样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时,终归会想了解一下——这就是「奇情片」的魅力。

可是,倘若真把《三夫》作如是观,观众大概率会失望:陈果一边放大他表现情色时的独特癖好,一边添注所谓的「政治隐喻」,最终让电影在「情色」和「隐喻」的系统里,失掉了黏性。

尤其是把《三夫》与陈果正在内地上映的《九龙不败》相互映照时,这种失落感会更强。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5)

在「隐喻派」眼里,《三夫》最值得把玩的,并不是闹市区里无顶货车上的男欢女爱;而是电影结尾处,三男一女驾着破船驶向珠港澳大桥——

其中一个男的问:「我哋去边?」(我们去哪儿?)

另一个人回答说:「我点撚知!我又唔系香港人!」(我特么怎么知道!我又不是香港人!)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6)

对「隐喻派」的爱好者来说,这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既能从视觉上剖白出意象与符号的对应关系,又能在台词里感受到分量十足的愤懑、无力和绝望。

这结尾就像四眼仔反复提及的「卢亭」,在追溯香港人身份的意象里,到这里有了振聋发聩的声响。

其实关于《三夫》的隐喻,目前的主流观点大致有两派:一派认为「小妹喻指香港」,另一派则认为「小妹喻港珠澳大桥」——虽然观点截然不同,倒还都能在他们的逻辑上自圆其说。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7)

▲电影结尾处,颜色已变为黑白,唯独小妹的披风猩红抢眼

但就像香港资深影评人石琪所言:

此片当然与香港原是渔港的历史有密切关系。至于有些评介指称女主角代表「香港人的悲哀」,我没有这种观感。

……何况香港是福地,不断吸引内地外地人到来,多数人安居乐业……不过,总有人猛说香港可悲惨情,倒也证明香港言论自由。

旅居香港的作家、诗人廖伟棠,也表达了对石琪观点的赞同:「必须指出,把小妹理解为港珠澳大桥或者香港的隐喻,都是荒诞不经的。」

倘若一部电影隐喻太多,甚至需要各种解读才能看懂,那这部电影的质量,就应该被打上问号。

除非这种隐喻简单又纯粹,否则就会变成陷阱。

《三夫》也是如此。

如果非要说「隐喻」,那它最可能指向的,应该是「生存」,即一个香港的奇异小家庭,在求存的欲望和困顿的现实间,如何挣扎求生的故事。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8)

从这个角度去看陈果话里的意图,似乎更合理:

「现在的香港很不正面,香港人折磨香港人,大家都看不到彼岸。」

——处在底层挣扎求生的我们,哪个不是在互相折磨,还看不到出路?

以此回头看《三夫》及其隐喻便不难发现,电影最大的信息是生存,是他们如何在末路中找到各自为生的方法:「小妹」生存要有性,「三夫」生存要有钱——

「三夫」安排「小妹」出卖身体,不过是一场各取所需的生意。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9)

尽管画面上极尽无耻,但骨子里却极其写实。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10)

但把《三夫》扭向「生存」的解读,毕竟是笔者一家之言。

事实上大部分人更中意的,依旧是电影里透露出来的「政治隐喻」和「身份焦虑」——而陈果也确实通过影像,传递了这样的情绪。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11)

电影做到这个份儿上,也就全然没了艺术成分,索然无味。

有趣的是,在《三夫》被当成「隐喻」去解读的当下,陈果导演的主流电影《九龙不败》,正在内地和香港同时上映。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12)

▲正在公映中的《九龙不败》,导演陈果,目前豆瓣评分3.3

这是部越看越难看的商业片:

开始几分钟还过得去,毕竟有张晋穷追猛打,以港式警匪武打片来说,还算有模有样;但情况急转直下,悬念和人物越发牵强附会,故事变得故弄玄虚,成了连某些网大都不如的垃圾货。

很难相信,这是陈果的拍片水准——毕竟,他的作品履历里有《细路祥》《去年烟花特别多》《香港制造》《榴莲飘飘》《香港有个荷里活》,票房不错的电影也有《三更》系列和《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

《九龙不败》给人最大的观感,就是「粗制滥造」和「糊弄」。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13)

而它的出资方,都是内地公司。

其实早在去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陈果就被日本观众问及过怎样看待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问题。

陈果当时的回应是:

香港(电影)生态都变了。纯拍香港电影不是不行,至少在香港,或者在世界各地发行都可以的。但如果你想得到商业上的成功,根本不可能。香港导演都会到内地拍电影回流……然后回香港拍一些拿手的题材。

毫无疑问,《九龙不败》是陈果向资本投诚的粗制滥造之作。它的出现,让陈果本来充满作者性的作品序列里,出现了一个裂痕,或者说一个污点。

甚至可以说,《九龙不败》的出现,让陈果在《三夫》甚至更早作品里的表达,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既然能因为资本需求去纳《九龙不败》这样的「投名状」,那为顺应社会时局而谋求市场占有率,是否也可以借助于「身份焦虑」?

《九龙不败》和《三夫》相互映照,让陈果显得像个投机主义者。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14)

并不是要彻底否定陈果。

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怀念他仅仅是用这样的题材,就打动过我们无数次的美好。

2000年,「三部曲」的首部作品,《榴莲飘飘》,讲述的是在香港从事性工作的东北女孩阿燕的故事。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15)

▲《榴莲飘飘》里的秦海璐

尽管被欲望和金钱驱使从事着这个工作,但她心底一直坚守这尊严和底线:她给自己设定了3个月的工龄,同时在接客间隙不停洗澡,渴望清洁自己的身心。

回到东北后,因巨大的财富,她被视为成功人士。

阿燕的结局还算好,她的同行阿芬就没这么幸运——她和父亲一样,只能固定在既有阶层里,靠「水果之王」这样的称号麻痹自己。

在《榴莲飘飘》里,角色不单纯是陈果表达想法的媒介,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即便生活艰难也要去抗争。

相对这种传统而又沉稳的主题,《香港有个荷里活》显得更激进、隐喻也更多。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16)

▲《香港有个荷里活》剧照

与《榴莲飘飘》里的阿燕不同,东东没有生活在他人的控制之下,反而控制着他人的欲望。

比起阿燕的生涩,东东显得更加洒脱和「机灵」,她懂得用自己的筹码(主动找生意),也懂得找帮手(跟流氓律师合作、聘请打手)。

在这部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作品中,人物被抽离进符号与隐喻系统,连一头猪都可能被解读出一些含义来。

这样处理,的确使得电影更加辛辣,却也让故事和人物失去了温度。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17)

这个特点,在《三夫》里体现更加明显:

故事和人物完全沦为导演的傀儡,彻底失去作为人的精气神。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元素,都被陈果纳入到庞大的隐喻系统,连性都成了修辞手段。

仿佛你不是在看一部电影,而是拿着某种拼图,被电影牵着鼻子玩对号入座。


评分最高十部烂片(近年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18)

作者 ✎ 灰机

编辑 ✎ 清晏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cinematik

欢迎关注奇遇电影,解锁更多影视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