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这样的电影,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但不限定于谁对谁错,这正是影片精妙的地方。

导演视角如何看待《燃烧》?

“我认为这个世界对于有着无奈和愤怒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日子真的是一个谜。”

这也是李沧东最新作品《燃烧》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能量积压到最后带来的澎湃,让无奈和愤怒最终转化成了悲剧。

消耗的能量变成了什么(燃烧能量积压到最后带来的澎湃)(1)

李沧东导演风格接近于诗人,作品中对边缘人物内心碰撞的影像化,总是能让观众沉浸体验。

如果看过李沧东之前的作品《诗》,《密阳》,《绿洲》,《薄荷糖》等,就都能感觉到笼罩在主角对现实迷雾的抗争。

李沧东《燃烧》灵感来源于村上春树的《烧仓房》,同时也受到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烧马棚》的影响。

村上春树《烧仓房》篇幅极短,只有8000多字,留白的地方很多,就像一首诗可以让人不断的解读重构。

消耗的能量变成了什么(燃烧能量积压到最后带来的澎湃)(2)

《燃烧》对《烧仓房》加入了很多丰富的解读,让影片的人物内心更饱满。

但李沧东准确的抓住了《烧仓房》的骨髓,虽然《燃烧》故事更充沛细腻,但依然保留着迷宫一样对人心的探索,以至于影片故意让观众在情节中迷失,最后面对的只有悲剧。

影片观看《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