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下旬的湄潭县,茶园里变得静寂。一垄垄茶树,在寒冷中蓄积营养。


一个月前,杜俊让妻子李合兰留在医院照顾儿子杜富国,自己回了家。“不能总守在身边,要靠他自己适应和学习。”他说。

这也是杜富国的愿望。

回到老家的杜俊,每天都要去茶园转转。“它们攒足了劲,等明年开春,发出的芽头才更饱满。”杜俊说,希望孩子们也一样,能在挫折中锻炼、成长……

杜富国参加第几次扫雷(扫雷英雄杜富国)(1)

“我自己来,我能行!”

300公里外,重庆西南医院康复楼603病房里,听着军医学校号声起床,杜富国摸到放在床头的T恤,用残肢夹起、撑开,用脸蹭碰衣服,寻找商标的“毛刺”,把有商标的一面挪到面前,举过头顶,往身上套下。

穿好衣服,杜富国伸出残臂,开始整理床上的被子。

闻声进来的护工,试图伸手帮他一把。他轻轻推开,说:“让我自己来,我能行”。

从将被子在床上平整铺开,到一点点拉抻,再折成豆腐块状,杜富国用了10多分钟。

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是杜富国保持的习惯。“虽然看不见,但感觉得到整洁,觉得自己还在部队。”他说。

医院送来一份材料。这份材料,正常情况下,要杜富国签字,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代替,但是,杜富国却坚持要签名。

医护人员和战友将一支笔绑在杜富国残臂末端,为他铺好纸,告诉他纸张、字的大小等。接着,杜富国开始在几张纸上练习签字,寻找感觉。

反复了10多次,他还没找到感觉,而另一只残臂末端,已被笔涂得满是墨水。战友刘新未看不下去,拉住杜富国绑笔的残臂,说:“我带着你的手签”。

“我自己能行。”他坚持自己用残臂继续练习。

20多分钟后,写满4张纸,杜富国找到了感觉,在材料的空白处签上名字。“看嘛,我就说我能行的嘛。”他侧过身子,一脸骄傲地对刘新未说。

“我能行”,这是杜富国在康复治疗期间,最常说的一句话。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杜富国在康复治疗、训练期间始终坚持的原则。杜富国说,“大家总守在身边,什么事都帮我做好了,我就什么都学不会”。

医护人员说,他的坚强和自立,为他的治疗和训练,提供了很大帮助。

“是男人,就把痛藏着”

603病房,是专门的军人病房,大约有10多个平方米,带独立卫生间。转入这个病房一周后,杜富国就开始在房间里摸索着前行,训练方位感,包括寻找放在卫生间小架子上的牙刷、牙膏等。

以前,他是一名射击考核优秀的士兵,能背两箱炸药、前面还抱着一桶水,攀爬中越边境崇山峻岭的排爆扫雷战士。

2018年10月11日下午,中越边境麻栗坡坝子雷场上的一声巨响,杜富国倒在了血泊中。昏迷中醒来,得知失去双眼、双手,杜富国一度觉得一切都完了,但他不会把这些感受告诉父母、妻子。“男人,就要把这些事消化在自己的肚子里。”他说,自己悲观一分,父母的心痛就要增加十分。

负伤后的杜富国重塑信心,开始练习行走。很快,他迈出了独立行走的第一步。

“就这么摇摇晃晃地走着走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旁边没人扶,我也能走。”他说,只是看不见、没手,缺少平衡感,他需要扶着墙壁行走。

得知通过加强肌肉协调能力锻炼可以增强平衡感,他便更重视康复训练。仰卧起坐、俯卧撑、平板支撑,一样都没落下,同时还在跑步机上进行恢复性训练。

现在,早已不满足于跑步机上原地跑,杜富国常拉着战友,到操场上跑步。“说好只跑1圈,但跑着跑着,就跑出2圈,甚至更多。”战友张鹏说,后来,杜富国还玩起了速度,测试结果显示达到同龄军人优秀标准。

杜富国参加第几次扫雷(扫雷英雄杜富国)(2)

“生活战场上定个小目标”

杜富国要进行的,还有各种能力的锻炼和治疗。这些锻炼,每样对于他来说,都是“一道坎”,要花费很大努力,才能跨过去。

疤痕针治疗,每次是30针到60针。每一针下去,都能看到杜富国眉头皱一下,手里再抓一把床单。有时候,连打针的护士都不忍心下手。

母亲李合兰站在一旁,心痛,却不敢表现出来。“每个人面前都有条河,是深是浅,你总要蹚过去。”她对儿子说。

在打疤痕针时,杜富国就找护士和战友讲话,转移注意力。实在忍不住,就往嘴巴里塞点吃的,“电影上的主人公说,痛的话,吃颗糖就不痛了”。

杜富国把这些治疗,尤其是训练,当成一个个小目标,逐个克服。他说,自己面临的,是另一个战场——生活的战场。“战场上,不可能遇到困难就绕开,或者等着别人来帮你”。

训练用智能义肢吃饭、拿东西,起初他控制不了力度、方向,能把训练用的小球捏变形,把装水的杯子弄倒,饭勺也送不到嘴里。为了用好义肢,他装上义肢后努力训练,如同当年为争取上雷场的资格,在卷子上用拼音替代不会写的汉字。

接受康复训练一年,把适应新生活当成新战场的杜富国,实现了能写字、能自己吃饭、喝水、穿衣,能自己洗漱、上厕所等等技能。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2019年12月21日,杜富国转入重庆西南医院刚好一年。

一年,他完全熟悉房间里的陈设。即便没有陪护者在旁,他也能找准位置。每天早晨起床,熟练地绕过茶几、沙发,走进卫生间,找到牙刷、牙膏、毛巾,完成洗漱。然后,出门到廊道上,跟护工或战友会合,一路有说有笑下楼,去餐厅就餐。

从康复楼到餐厅,相距约300米。路上,认得他的医护人员,或者其他病人,会主动跟他打招呼,称他“英雄”。

很多医护人员的声音,杜富国都能分辨得出。声音熟悉的人,他会马上喊“XX医生”、“XX护士”。对于更多打招呼的人,他一边热情地回应,一边说“叫我富国吧”。

“我现在有很多新朋友,包括小度、小爱和天猫精灵。”杜富国说,多跟朋友相处,能学到更多东西。

现在,除了例行康复训练,还有半月一次的疤痕针治疗,杜富国还把很多时间用在学习使用各种智能电子产品上。“小度、小爱、天猫精灵,它们都是我的好帮手。”他说,借助这些智能产品,他能够和亲人、战友和朋友随时联系,还能听书、听电视、听歌等等。

杜富国结交的朋友里,有很多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互加了微信。他说,“我文化底子薄,很多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他们也可以帮我”。而青年学生们说,“杜富国是我们的榜样”。

有人问过杜富国: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我才28岁,正值青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他说,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无论是在上学,还是在工作,都朝着各自的目标努力奋斗。“我的奋斗目标,是能独立生活,能和战友们一起奔跑,能做更多的事”。

杜富国参加第几次扫雷(扫雷英雄杜富国)(3)

【记者手记:新的长征路上 “我能行”】

四年前,一群来自祖国各地的热血军人,不惧个人安危、环境艰苦,请缨奔赴雷场,用热血和生命,为边疆人民扫除雷患。有的人,因此付出了生命。

杜富国,一名从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走出来的青年,成为这群优秀军人中的一员。“雷神”,他的微信名,这是一位热血军人对边疆人民的承诺,也是对父母、妻子的安慰。

三年多,杜富国1000多次出入雷场,排除各类爆炸物2400多枚,直到2018年10月11日,一个残酷的下午,这位刚从家探亲归队的战士,遭遇不幸。

那一刻,所有的人都记住了一句话:“你退后,让我来”。

这六个字,铁骨铮铮。哪怕再也看不到妻子的笑颜,再不能抚摸父母斑白的鬓发,可他还是坚定如初,毫不动摇。

今天,年轻战士仍在续写着新的故事——

医院走廊上,他扶着墙壁,学习走路。旁边,战友打算去搀扶,被他推开。他说,“我自己走,我能行”;卧室里,母亲要帮他戴上眼镜,他推开母亲,说“我自己来,我能行”……

“我自己来,我能行”,是杜富国对生活的态度,是不惧困难、自强自立的写照,给父母、妻子和战友的安慰,更是自己的奋斗目标。

杜富国以攻克山头的信念,把学会做每一件事,都当成一个小目标,这是他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决心——练写字,他写过的纸张,累计起来已快有两个矿泉水瓶高;练习用义肢吃饭、拿东西,他的残臂反复被磨出血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我能行”,这是杜富国将继续为之奋斗的长征路。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黔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