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墨:

语文是最注重基础的学科,打好语文基础是学习阶段的重要任务,下面这份语文基础知识送给大家,爸爸妈妈们为孩子收藏吧!

初中语文知识整理记忆(初中语文总复习)(1)

一、问 :怎样区别词、短语和句子?

明确:词是构成短语或句子的语言单位,作为词,必须兼顾“最小的”和“自由运用”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是构成句子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而且大多数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就成为一个句子;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它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一个句子可由一个短语充当,也可由一个词充当。

(一)词与短语的区别

1.根据语音来区分。词的内部各语素之间语音上一般是连续的,也就是说语素之间没有停顿,如“艰苦卓绝的斗争”就是由四个词构成,“艰”与“苦”、“卓”与“绝”、“斗”与“争”之间不能停顿;短语的内部成分之间在语音上大多是停顿的,如“雄伟壮丽”、“聪明漂亮”等,中间都可以停顿,所以是短语。

2.根据意义来区分。一般来说,词的意义有整体性,即它的意义不是它的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如“苦瓜”是指一种蔬菜,而不是“苦”和“瓜”的意义相加;可短语的意义就不同了,它一般是由组成短语的几个词的意义相加,如“思想感情”是“思想”和“感情”的意思相加。

3.用扩展法来区分。即在两个音节之间插入成分,插入后意义不变的是短语,意义交了或不能插入的是词。如联合式的组合可插入连词来检验,“聪明伶俐”可扩展为“聪明”和“伶俐”,所以“聪明伶俐”是短语,而“壮观”等组合不能插入连词,所以是词。

(二)短语和句子的区别

1.句子有语调,句终加标点。如“看书!”因为有了“!”号,所以标志着这是个句子,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动宾短语了。

2.句子具有表达性,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完成一项简单的交际任务。如“他哭了!”短语不具备这个特点。

二、问 :怎样区分单句和复句?

明确:首先要把结构和意义结合起来作为辨认单句和复句的标准,其次借助关联词语和语音停顿。在结构上,构成复句的各个分句互不包含,互不充当成分;这些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其中包括省略句、无主句或独词句。在意义上,几个分句必须有逻辑联系,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看着这情景,将军觉得十分快意。”这个句子,从结构和意义的结合上来分析,分句互不充当成分,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复句。“他们思考着,判断着,探索着,寻找着(自己)的路。”这个句子的谓语是一个联合词组“思考着,判断着,探索着,寻找着”,其后同带一个宾语“路”,属于单句。又如:“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这是称代复指做主语的句子,也属于单句。复句往往以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各种关系,但关联词语不一定都用于连接分句,也可以连接词、短语;因此,辨认单句和复句,需要在弄清结构和意义的前提下,抓住关联词语来考察。如:“由于得到了新鲜的血液,伤员饮食增加了。”“得到了新鲜的血液”虽是动宾短语,但可以视为蒙后省主语“伤员”的省略句,“由于”是连词,连接的是一个分句,全句视为复句。而下面的句子则是单句:“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看见他那忧郁的目光。”“只有”这个关联词在于强调介宾短语“在这个时候”所充当的状语。至于语音停顿,也有辨认单句与复句的作用。几个动词做谓语,倘若中间没有隔断,就是单句;中间隔断了,则是复句。如:“他每天都在沙发上看会儿电视。”这是单句; “他努着小嘴巴,指着对面的工地。”这是复句。

初中语文知识整理记忆(初中语文总复习)(2)

三、问: 怎样找句子的主干?

明确:所谓主干,是指把句子的所有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压缩掉摊以后剩下的成分,�般是指主语、谓语和宾语。

找出句子的主干,就是把句子中主语、谓语和宾语补充成分的修饰、限制、几补充成分即定语、状语补语、压缩掉,只保留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中心词,这就叫紧缩的方法。如: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多厚。这句话句中,主语是“雪”,谓语是“下”,宾语是“半尺”、“纷纷扬扬”

“大”是句中定语,“多厚”把定语、补语压缩后,这个句子的主干就是:雪下了半尺。

①句子的主干是从结构的角度来说的,是与修饰、补充成分相对而言的。结构上的主干并不等于表达上的重点,从表达的角度看,重点往往是在那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上。

②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全句。被紧缔掉的成分虽然不是句子的主干,但是,在表达意思上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是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更丰富、更明确、更生动、更形象。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有时甚至跟原来句子的意思相去很远。

③否定句在摘出主干的时候,一定要把否定词一起摘出来,否则主干的意思正好和原句的意思相反,所以,否定词不能压缩掉。

四、问 :怎样判断多重复句?怎样进行分析?

明确:判断一个复句到底是一般复句还是多重复句,关键是看它在结构上形成了多少个层次。

分析多重复句,首先要统观全局,找准多重复句的第一个层次。多重复句不管有多少层次,总有一个影响全局的层次,我们如果抓住这个层次,对多重复句的大的结构关系便掌握了。

第二,逐层分析。我们抓住第一个层次之后,把多重复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然后对这两部分进行分析,找出第二层次。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五、问:怎样修改病句?

明确:常见病句的病因有:

1.用词不当;

2.词语搭配不当;

3.句子成分残缺;

4.词序不当;

5.句式杂揉

6.自相矛盾;

7.关联词运用不当(也算用词不当或词语搭配不当的特例);

8.重复累赘;

9.指代不明;

10.句子前后不一致……

要注意,有些句子从语法或逻辑上说不通,但在修辞上说得通,或人们早已习惯于此,这不算病句。

常见题型有选择题、改写题。

分析句子主干是检查句子有无毛病的最佳途径之一。修改病句要尽量保持原貌和句子本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还有的题目要求在原句上用符号法修改,这样的要求也不能忽视。

初中语文知识整理记忆(初中语文总复习)(3)

六、问: 同是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有何区别?

明确: 1.明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词(像、如、仿佛、宛如、如同等), 一般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比较抽象的事物。

例: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 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本体:头发,喻体:小姑娘的发髻。

比喻词:宛如。

2.暗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词(是、成为等)。一般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比较抽象的事物。

例:有几个园里的古老藤萝, 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本体:盘曲嶙峋的枝干,喻体:一幅好画。

比喻词:是。

3.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一般形式是: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例: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已形成的隔阂。被比喻的事物没有出现,也不用比喻词,全是直接用比喻的事物代替的,所以叫借喻。

七、问 :为什么带“像”的句子不都是比喻句?

明确:判断带“像”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1.表示两种事物的比较不是比喻

例:①这些恒星像太阳一样,体积不太大……

②小开朗长得像他的妈妈。

例:⑦中的恒星与太阳是同一本质的事物。例②中的“小开朗”和“他妈妈”也是同本质的事物,这只是同质事物的相似点的比较,不是比喻

2.表示对一种情况的推测、揣度,不是比喻

例:①这座楼很新,像是刚盖的。

②那幢建筑,好像是游泳馆。

例①②中的“像”、“好像”用来表示对情况的揣度。是对各自的句子中的主语进行推测性的判断。

3.表示想像的不是比喻

例:①忽然一阵冷风吹来, 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刹时把天遮得严严的。

②他真像失败了似的那样伤心。

例①②都是表示想像的,构不成比喻。

4.表示举例子的引词不是比喻

例:随着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词,像网吧、网虫等。“像”后面是列举的例子,而不是喻体。

八、问 :怎样区别比拟与比喻?

明确:比喻,在于“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比拟,在于”拟”,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通点。所谓相通点,以拟人来说,就是让物也具有人的特性,或者让此物具有彼物的特性。

特别要注意,有比喻词出现的,就不是拟人,而是比喻。换而言之,拟人不能出现“像”字。例如:小鸟像个歌唱家在放声高歌。

这只是个比喻句,它只是把“小鸟”比喻为“歌唱家”罢了。如果要造拟人句,就应改成“小乌在放声高歌”。

造比喻句、拟人句时要注意。造拟人句不能忽略被拟对象的特点。例如: “我高兴极了,连课桌也对我微笑。” “课桌”一笑就会“破裂”,造比喻句要考虑环境。

初中语文知识整理记忆(初中语文总复习)(4)

九、问: 借代和借喻有何区别?

明确: (1)借代与借喻的作用不同。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联系的东西来代替。如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它的作用在于“代”。借喻则是不说出本体、喻体的比喻,它的作用在于“喻”。例如:

①“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会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 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②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例①中的“花白胡子”指的是长着花白胡子的人。这是用特征代替事物的本身。例②中的“翡翠”指的是像翡翠一样的海浪,是借喻。

(2)借代与借喻的关系不同。

借代中的本体和借体是相关的关系;借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是相似的关系。例如:

①“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白白的米换不到白白的现洋钱,好像又被他们打了个折扣,怪不舒服。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②如果说翟塘峡像一道闸门, 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刘白羽《长江三日》)

例①中的“袁世凯”指的是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因而借体和本体相关,是借代。例②中的“风景画”是比喻巫峡山光水色的,二者之间取其相似,是借喻。

(3)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例如前面的两个例子,例②可把“风景画”改为明喻:巫峡的山光水色像一幅风景画。而例①则不能改为:银元像袁世凯一样。

十、问 :如何选择和变换句式?

明确:句式的选择和变换其实也属于修辞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往往需要选择运用恰当的句式。

这类题主要考查陈述句、疑问句、析使句、感叹句之间,肯定句和否定句之间,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的句式变换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句式的选择。

从题型看,这类题以选择题和句式变换题为主。无论哪种题目,解题时均要注意:一是把握题目要求,二是要熟悉各种句式的基本特点,三是要确保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

初中语文知识整理记忆(初中语文总复习)(5)

小墨留给大家最后的话:

做一个快乐的人,

对自己感到快乐,

展现真实的自我,

无论是对着镜子还是对着你的爱人。

愿你我心中有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