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大班的父母,一定对一个词不会陌生------幼小衔接,这是幼儿园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这个词让人感到很大的压力,老师经常会提醒家长要为上小学做准备,要提前学一些小学要学的知识,比如拼音、数学、英语等等,这样上小学后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成绩就会比较好。幼儿园不但学这些,还会像小学一样考试,孩子考得不好家长会比较焦虑,担心上了小学跟不上学习进度,比赛还没开始呢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可咋整啊?!

上幼儿园到底学什么(幼儿园需要学什么)(1)

首先我极度反对所谓的“幼小衔接”这个说法,这反映了咱们中国人的共同焦虑,我们总是习惯于在幼儿园的时候为小学做准备,在小学为中学做准备,在中学为大学做准备,在大学为工作做准备,工作时为退休做准备,退休后为死做准备,一辈子都在为下一阶段做准备,而忘了这一阶段应该做什么,应该享受什么。

有一个笑话,孩子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告诉他,好好学习将来上一个好中学。上了中学,老师和家长又告诉他,好好学习将来上一个好大学。上了大学,老师和家长还是告诉他,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好工作。工作以后,领导批评他:你上学的时候就知道学习啊?!

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1816年开办的,那时的幼儿园叫“性格形成新学园”。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幼儿园是由德国的教育家福禄培尔创办的。1837年,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登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龄前儿童的组织。福禄培尔对孩子们既不做单调的操练,更不体罚,而是经常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有时也在花园或室内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他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劳作技能和集体活动的能力。在多年的试验后,福禄培尔提出,这样的学园应该叫“幼儿园”,从此幼儿园的名称就被传播开来了。从幼儿园的起源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幼儿园不是学所谓知识的地方。

从理论上来讲,幼儿园是家庭的向上延伸,不是小学的向下延伸。

这一上一下的关系更加明确了幼儿园的定位。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从母子共生的二元关系逐步过渡到母亲、父亲、孩子的三元关系,再通过进入幼儿园扩展到丰富的多元关系。孩子在幼儿园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和其他人相处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是一个不同于家庭的环境,是一个更接近现实社会的环境,孩子从家庭中众人瞩目的中心角色,逐渐过渡到接受自己是若干个孩子中的一员。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自我,又要学习和同龄人合作、竞争、妥协,还要去适应不同的老师,以及同时还要接受身体的发育变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孩子每天忙个不停,吸收新东西,淘汰旧东西,屏蔽坏东西,总结、归纳、整理,一点都不轻松。如果是独生子女,原本家庭中就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进入幼儿园就更不容易适应。

家长和老师为什么都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有几个原因。

一个是学习成绩是最容易量化的指标,孩子上次考了90,这次考了100,这就说明进步了。但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比上个月强了一些,大部分人都不太注意。如果有人说你的孩子完成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人格特质的发育,你会认为这个人有病。

第二个原因是妈妈们不自觉地会用孩子来比较,我的孩子认字多,就说明他比别的孩子聪明,他将来就比同龄人有优势,就说明我这个妈妈比其他妈妈质量高。有的妈妈本来不在乎这些,可是看见别人的孩子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也慌了手脚乱了方寸,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了。

其实孩子的智力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简单说包括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全量表智商(FIQ),认字、记单词、背唐诗、会拼音只是言语智商中很小的一部分。就是这很小的部分,孩子间的差距在幼儿园阶段也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因为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幼儿园阶段女孩子看起来普遍比男孩子聪明,是因为女孩子比男孩子大脑皮层发育稍早一点,还有大家习惯性地不太关注女孩子的运动能力,而更多关注她们的知识能力,女孩子就会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上。

心理学家早就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证明大脑皮层发育晚的孩子最后达到的智力水平更高,通俗地说就是后飞的鸟可能飞得更高。

人生不是到六岁就戛然而止了,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的智力要随着他的生理发育自然而然地发育,人为地打断或提前,不是揠苗助长就是涸泽而渔,是要付出代价的。让孩子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因为享受学习而学习,不要为了讨好老师、讨好父母而学习。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奖赏,而不是学习的结果。

幼儿园学什么东西对孩子好?不能完全跟着潮流走,也不能全听幼儿园老师的。就拿拼音学习来说,这种方法来自于西方先学字母再学单词,但是我们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拼音学习到底对学习象形文字是有帮助还是有阻碍,现在都没有最后定论。奥数更不用说了,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商业骗局。

我个人不建议过早让孩子开始预习式的学习,该学什么的时候再学什么完全来得及,幼儿园花了一个月学习的拼音可能到了小学一天就学会了,这些课程的设置本来是科学的,是按照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安排的,现在被人为地提前了。

我也不认为小时候学习好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这种案例多不胜数。当然做妈妈的需要顶得住小学开始阶段你的孩子看起来比别的孩子差的压力,老师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失败的妈妈。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在理念比较先进的早教机构或幼儿园,在上公办小学前,建议提前一年或半年转到公办的幼儿园适应一下,这样孩子和妈妈的压力会稍微小一点。

因为这些早教机构或小班制的幼儿园,孩子的人数相对较少,老师的人数相对较多,每个孩子都能受到比较多的关注。一旦升入公办小学,每个班的人数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而老师反而减少了,客观条件限制了孩子受到老师关注的机会。这个落差太大,很多孩子一时不能适应,所以提前到每个班人数比较多的公办幼儿园过渡一下,对孩子有好处。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氛围下,一个孩子人生最美妙的时光也仅剩六岁以前了,所以我们建议各位妈妈,给孩子多留一点美丽人生,让孩子愉快地生活游戏,好好地陪伴孩子,因为时光一去不回头,对父母和孩子都是如此。让孩子在这个阶段,按照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规律自然成长,野生散养,没必要在这个阶段学太多成人认为好的东西,因为成人自己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可能有的妈妈还是有些疑惑,难道幼儿园什么都不学吗?美国、欧洲的文化可能和我们差距比较大,我们参考一下和我们文化最接近的台湾的做法。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为了保护学龄前幼儿的身心发展,于2013年8月29日通过“补习及进修教育法”修正草案,立法禁止6岁以下儿童上强调记忆背诵或是严谨思考的脑力课程。细则规定英语、珠心算、作文、速读班等都不能招收6岁以下幼儿,违者最高可罚50万元新台币(大约10万人民币),且可连续罚。如果招收未满6岁的幼儿,只能教“身体律动”、“艺术才能”等。

换句话说,幼儿园阶段,除了上面这些不能学的,其他都能学。

作者:伍罡

尊重原创,感谢原创,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随时联系做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