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禄是封建王朝政府发给各级官员的报酬主要有土地、实物、钱币三种形式,可分三个时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代九品官员俸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九品官员俸禄(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是怎样的)

古代九品官员俸禄

俸禄是封建王朝政府发给各级官员的报酬。主要有土地、实物、钱币三种形式,可分三个时期。

一、商周时期:以封地作俸禄

封地的大小即是商周时期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当时王朝贵族的爵位与官职相一致,并且可以世袭,其爵号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与商周王嫡亲且功劳较大的贵族封为公爵,庶亲且功劳较大或非亲但功劳卓著的(如姜子牙)封为侯、伯,无功劳的贵族封为子爵或男爵。他们的封地分别是:公封地方圆500里,侯400里,伯300里,子200里,男100里,成为定制。

二、春秋末期至唐初:以实物作俸禄

春秋末年,社会大变革,世袭制纷纷瓦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争霸图强,纷纷争养士人为官,根据他们所任职务,给予不等的实物粟作为俸禄,以吸引人才。如孔子任鲁国的司寇(司法官),鲁国国君给他的年俸粟6万斗的待遇。后来孔子周游到卫国,卫国也给他6万斗粟的年俸。

汉代官吏的俸禄制度走向正规化,以“秩”(zhì,俸禄)定官员等级,按照官吏的不同级别,领取不同的俸禄。

例如:

秩万石(读dàn,十斗为一石)一级官——丞相、太尉、将军;

秩中二千石一级官——御史大夫、九卿,月俸为180斛;

秩二千石一级官——州牧、太守、刺史,月俸为180斛;

秩六百石一级官——县官的最低一级,月俸为70斛。

斛(hú胡):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斛,一斗米约12市斤,一斛等于120斤。一石米也等于120斤。

三、唐宋元明清时期:以货币作俸禄(主体)

唐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贸交往频繁,促使唐代官吏的俸禄制度由实物制完全向货币制转化,并统一规定了官吏俸禄的等级和形式:

一品官每月俸料钱6000,食料1800,杂用1200,防閤(阁)费用15000,共计24000;

二、三品官每月俸料钱5000,食料1100,杂用900,防閤费用10000,共计17000;

四品官每月俸料钱2500,食料700,杂用700,防閤费用6667,合计11567……

所谓俸料钱,是指朝廷根据不同品级给予官吏的俸食、雇佣警卫、仆人等的费用。“閤”就是阁,是一种供游息、远眺或藏书供佛的楼房。

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工资来看,他多用诗句来表现:

在中央机关当校书郎(文秘)——“俸钱万六千”(月俸);

后升任左拾遗(谏官)——工资翻番,“岁愧俸钱三十万”;

后外派苏州任刺史——“二千石禄敢言贫”,月俸为120斛;

随后调京城,为宾客分司(管接待)——“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

最后为太子少傅(皇子老师)——“月俸百千官二品”;

75岁退休洛阳——“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还能领到百分之五十的养老金。

唐代以后,虽然有时仍出现实物俸禄现象,但纵观宋元明清各朝,基本上实行的是货币为主体的俸禄制度。

下面,我们转向另一个问题:七品知县收入几何。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朝廷是相当关注廉政问题的。一方面,朝廷不养廉不行,另一方面,朝廷的高薪似乎未养出“廉”来。在清朝,最使人可笑的事情莫过于,在朝廷的正式制度安排中,由朝廷开支的养廉银比正式俸禄多得多。比如江苏省一个知县,每年的养廉银为1000两—1800两,而他的俸禄每年只有45两,还不足养廉银的5%。一个知县的一套官服价值300两—400两银子,约相当于他六年的俸禄。江苏巡抚每年的养廉银为12000两,而他的薪俸只有150两,为养廉银的八十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