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3:核废料处置这样的话题,科学家也愿意跟我交流
核电站的核废料如何处置,像这样的话题,我也是通过邮件、电话这样的方式,和科学家交流的。
而且至今没有见过面。
在《财经时报》、《凤凰周刊》工作期间,我分别撰写了几篇有关核废料处置的报道。简单来说,就是向公众做科普性的报道,核电站的核废料如何处置。其中我分别跟两位科学家联系过。他们的联系方式,我是在搜索文档、论文的时候看到的。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邮件 电话的过程。起点还是邮件。
我会在尽可能查阅到尽可能多的论文之后,找到合适的人选。然后按照找到的邮件地址,发一封邮件过去。
心态是请教。
邮件的结构大致是——
- 表明身份(我是谁,我代表谁);
- 表明意图(正在做一个选题,查阅到了相关的资料,需要做更多的了解和请教);
- 表达尊重(可以简要列出,阅读完对方文章之后的感受、理解)
许多经验表明,仅仅只是看相关的文字资料是不够的。当科学家愿意开始交流,聊一聊相关的话题时,会带来更多的信息。有一位还帮我修改了文章中描述不准确的部分。同时,也真的需要做一些基本的背景研究,不然有可能接不住。
二
在这个case里,如果让我现在回溯,我能想起来的是这样的一个细节——
其中一位科学家,在自己的一篇回忆当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场景:他在国外,在路上开着车,听着德沃夏克的音乐,涌起了对家园的情怀。
这个场景也使我对他肃然起敬。我把这种感受,写在了给他的邮件里面。我相信,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如果有机会表达敬意,也是自然的。它不应该是技巧。
所以我们来回顾一下,写好一封邮件,Gap是什么?
- 1.知道对方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例行公事的办事人员;
- Tips:要越过这个Gap,至少要在发邮件之前,尽可能做出一些必要的背景了解;
- 2.书写结构化;
- Tips:要越过这个Gap,需要把你的邮件写作,划分出清晰的结构。
- 3.如果你是写一封邮件来需求帮助,那么要想明白你可以做出什么贡献。尽可能的确保,你说的事不是索取,而是协作;
- Tips:要越过这个Gap,重点在于思考,你可以如何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