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下午我在头条发来一个不足100字的微头条,亲历了网暴,引发了我对《开端》中相关剧情的思考。

从高铁座位讨论看《开端》的网暴(一)

你不知道的真相——从高铁座位讨论看《开端》的网暴(二)

上面的第一篇文章,我说明了背景,列出了部分网友的评论内容;第二篇文章,针对一些网友的质问,作为当事者,我回应了真相

今天这篇文章,我对微头条中的评论进行分类,结合《开端》中的剧情,对网暴者的心态进行剖析。

网暴概念(分析网暴是如何发生的)(1)

图 1 我发的微头条

图1是我被网暴的“开端”,类似《开端》中王萌萌抢公交车司机的视频。在第二篇文章中,我对当时的情况做了说明,为方便读者们了解,再简述两点:

1.这张照片是我自己站在过道上拍的,当时准备下车了。

2.发这个微头条时,我已经下车,并未想过要指责或投诉前排,只想问问大家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

截止到写这篇文章时,这个微头条展现量为14.5万,阅读数1.2万,评论352。

在这些评论中,有的温和,有的情绪激动,有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直接下结论,有的则人身攻击......

我将评论大概归类了一下:

网暴概念(分析网暴是如何发生的)(2)

图2 评论内容分类

从图2 可以看出,态度平和的出主意者、怪高铁和设计者的人,都是针对事情来回复的。在针对人的评论中,如果关注点在人的行为上,则可归为针对事情一类。

什么是人身攻击呢?

人身攻击是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且内容词性为贬义、攻击性强的文字或言论。

在《开端》中,王萌萌的的视频上方弹幕,大多数是人身攻击的内容。记得当时李诗情问张队原因,他的回答是:“网上是匿名的,他们觉得说什么都不用负责任。”

在电影《搜索》中,高圆圆扮演的患绝症病人,因为在公交车上没有给一位老年人让座,被人曝光后,演变成了网暴。

通常,网暴者有以下心态(图3)

网暴概念(分析网暴是如何发生的)(3)

图 3 网暴者的心态

那又是什么导致他们对陌生人进行人身攻击的呢?

不分事实与判断

从自己这两天的亲身经历中,将客观事实与主观判断混为一谈的现象很普遍。

在你不知道的真相——从高铁座位讨论看《开端》的网暴(二)一文中,我针对网友的指责,列举了几个事实。

其中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认定我为图1中拿包的大哥,可我明明写了我的位置是在前排那人的身后(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表达能力)。

类似的情况在网暴中时常发生,有人可能是故意忽略事实,有人可能是真的没有注意到。

在相关事实不完整的情况下,很多人就将自己的想象或主观判断当成了事实,从而理直气壮地去评判、谴责、攻击他人了。

以偏概全

就算很认真地看了网上的内容,也不过是当事者的一个小片段,也就是冰山上面的小部分,而这个片段的相关信息藏在冰山下面(图4)。

网暴概念(分析网暴是如何发生的)(4)

图 4 冰上模型

如果单凭冰山上方的判断信息来评判人或事,难免会以偏概全。

在《开端》中,车上每个人的表现都是冰山上方的部分,当我们跟随剧情去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冰山下方)时,才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人。

自我投射

我刚看到有些网友怒气冲天的评论时,第一反应是:我发的微头条内容中,并没有带着很强烈的情绪,作为跟此事无关的陌生人,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

原因可能是自我投射。自我投射包括情感投射和愿望投射。其中,情感投射是指认为别人与自己的好恶相同。愿望投射是指把自己的主观愿望投射于他人,认为他人也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把希望当成了现实。

有自我投射的人,当发现别人的想法和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会激发出不满情绪,甚至对他人进行讽刺、挖苦和攻击。

例如,喜欢一上高铁就将座位向后调到极限的人,看到有人不这样做,会很生气。

我的微头条上就有这样的评论:“真是大开眼界!都放倒,你有什么损失?!”

这位评论者不知道的是:我一个人出差坐高铁时,从不会将座椅向后调整到极限。通常4-5个小时的车程,我除了起身去接开水以外,其余时间都是利用小桌板看书,写读书笔记。

写这个评论的网友,就是因自我投射导致的先入为主,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应该如何如何,一旦发现别人的言行与自己的期望不符时,很容易怒火中烧,发出过激言论。

类似的评论 还有 图5

网暴概念(分析网暴是如何发生的)(5)

图 5

图5中的“道德绑架”、“你不喜欢” “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给别人” 这些字眼,是不是“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呢?

此外,还有的评论强烈谴责我,说我没有资格指责前排,以及无权剥夺别人躺下的权利等,也属于自我投射。

因为我不但没有这样做,而且在100字的微头条内容中,也完全没有这些意思。他们通过自我投射,将我变成了假想敌,然后给予抨击。

事实是:我虽然对前排的做法不是很认同,但当时只觉得他情商低,仅此而已。我们只坐一站,我没必要去关心一个陌生人的情商高低。所以,我的心情并未受影响。当广播提醒快到站时,我站起来走到过道,看到他把头靠在旁边的椅背上,才拍下了微头条中的两张照片。

下车后,我先生还跟我说:“他那样坐着可能并不舒服。” 但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舒不舒服当事人自己更清楚。

写到这里,我想到《开端》中的一个细节,原本王萌萌的校友想将照片发到论坛,但看到有人在她为王萌萌解释的发言后面评论说“有证据更....." 这样的道德绑架让她放弃了上传。


好了,关于一个微头条引发的思考即将进入尾声了。

我自己的感触:

1.慎言

明明自己没做什么,却被一堆人肆意强加自己的意愿。在这些指责、攻击中,那些相对平和的评论让人倍感温暖,而能够换位思考(例如一位网友询问“是否带了孩子?”)的评论,则像黑暗世界的一道光。

所以,在网上发言时,一定要慎重。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那句,是否是压倒当事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2.从我做起

不断章取义,不用片段的信息去给一个立体的人贴标签,也不通过自我投射,将怨气、怒气发泄到网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从谨慎发言开始。

你呢?

#开端# #TTT培训师苏平# #网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