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这个民谣主要讲的是贵州酸汤,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天无三日晴”,气候潮湿,食料不易保存先民们在实践中创出了酸菜的多种制法,延长了食物的保存时间,逐渐养成了制酸、食酸的习惯酸汤具有开胃健脾之功效,去贵州山区几乎家家都有酸坛,少的一两个,多的几十个制酸汤,食酸食已成为贵州地区的一大特色(360百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有关于吃的俗话三天不吃?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于吃的俗话三天不吃(草不黄俗话说173三天不吃酸)

有关于吃的俗话三天不吃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这个民谣主要讲的是贵州酸汤,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天无三日晴”,气候潮湿,食料不易保存。先民们在实践中创出了酸菜的多种制法,延长了食物的保存时间,逐渐养成了制酸、食酸的习惯。酸汤具有开胃健脾之功效,去贵州山区几乎家家都有酸坛,少的一两个,多的几十个。制酸汤,食酸食已成为贵州地区的一大特色。(360百科)

一、薅

川渝称走路摇摇晃晃、偏偏倒倒的样子或叫“[hāo]”:走路脚有点~|稀饭过捞,走路过~。

“稀饭过捞”之“捞”,音阴平,也说“搂”(阴平)。捞、搂实则是一个词的不同读音(你有七算,我有八算;你有长罗索,我有翘扁担;你要吃稀饭,我就搂底干)。

有解释说:[hāo]这个样子就像“薅秧田”那个样子,左一下,右一下地“晃动”。它实际上是两个动作:步履不稳,手又想抓东西而未得,也就是手如“薅羊毛”之“薅”。这个[hāo],可以写作“薅”,它是“晃撼→撼→薅㧡挥”系词。

二、蹽蹿

手欲“薅”东西,川渝也说“[lāo]”,一般写作“捞”。

走路踉跄,川渝既说“打蹿蹿”,更多的说“打蹽[lāo]蹿”或“蹽蹿连天”。或作“捞窜”。有道是“喝酒杯杯干,走路打蹽蹿”。

捞蹿:<名>踉跄。西南官话。四川重庆。程梓贤、雷宗荣《胡世合事件》:“李如春左手往上一挡,田凯就是一个~。”四川成都。《乌鸦河边》:“矮大爷的钱摸出来要吓你几个~。”(《汉语方言大词典》)

(贵阳、黔中南片、黔西北片、黔北片)踉跄:一个~跶在马路上。[有时又读为lao2蹿]。(涂光禄主编《贵州汉语方言特色词语汇编》)

捞窜:现在动不动就闹着创新。你在路上走,脚下一绊打个捞窜,低头一看,躺个醉鬼,也在昏迷中喃喃自语:要创新,要创新。(廖时香《自家灯会,走一走,看一看》,2019.9.12)

但《重庆方言词解》《四川方言词典》似乎没有收此词。

三、梁昌

“捞”读阴平。“捞蹿”也就是“踉跄”“踉踉跄跄”:

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韩愈《赠张籍》)

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水浒传》第四回)

也就是《楚辞·王逸<九思疾世>》“梁昌”:

“居嵺廓兮尠畴,远梁昌兮几迷”。自注:“梁昌,陷据失所也,迷惑欲还也。”

“将士诸为俭钦所迫胁者,悉归降”裴松之注引三国魏文钦《与郭淮书》:“孤军梁昌,进退失所。”(《三国志·魏志·毋丘俭传》)

淹乃梁昌,自投东极。(南朝梁江淹《被黜为吴兴令辞建平王笺》)

或作“梁倡”:

而疏迟迂阔,不达事要,见机不作,所为无成,居己梁倡,受任不举。(晋葛洪 《抱朴子·行品》)

或作“俍倡”“狼倡”:

“然潢洋而不遇兮。”王逸注:“俍倡后时,无所逮也。”(楚辞九辩)

吴建生《万荣方言词典》:“狼猖,狼狈,受苦,又窘的样子。”

也就是“躘踵”“䟓蹱”“踉蹡”“踉跄”“浪跄”“狼抢”“㔝勥”“踉䟫”“踜蹭”等。举几个例子:

踉跄:老牯踉跄以耕,跩犁不动,而泪渍肩疮。(明徐渭《与马策之》)

林白霜惊喊着,踉跄地跑回自己房间。(茅盾《色盲》四)

浪跄:只见那个使枪棒的教头从人背后赶将来,一只手揪住那大汉

头巾,一只手提住腰胯,望那大汉肋骨上只一兜,浪跄一交,颠翻在地。(《水浒传》第三七回)

狼抢:有山西杨某,冒称兵部侍郎,徧谒巡司道,下舆不去风帽,皆怪其无礼。后诳娶其同乡彭卫官女,事露,狼抢遁去。

倒之为“跄(足郎)”:

他摸了一个卖粥的大白碗,左歪右斜跄(足郎)地跑到门口的尿池前。(台静农《天二哥》)

㔝勥:《篇海类编·身体类·力部》:“㔝,㔝勥,懒也。”

“凌乱、困窘;消沉、消歇”义的“阑珊”“阑跚”“阑散”“阑删”“阑山”“兰珊”“瓓珊”即是“梁昌”“躘踵”等的下位。

“趔趄”“列趄”“趔䞣”等为入声形式。倒为重迭式“趄趄趔趔”:

六籖数毕才放起,两脚趔䞣返家乡。(清蒲松龄《日用俗字·争讼章》)

刚刚出得鸿运楼门口,又看见昨天同船的那个少年,吃得醉醺醺的,同着两三个朋友,脚底下趄趄趔趔。(《负曝闲谈》第五回)

川渝的“捞蹿”就是“梁昌 踉跄 龙钟→阑珊趔趄→”线上的一个方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