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中有一些还经常活跃在群众口中的俗语、词汇、典故,它们都有来源。其开始为人们所接受时,都很精彩,都很有道理,所以能为群众所“约定俗成”,而广泛流行。

莆仙话俗语完整版(莆仙方言点滴辨惑)(1)

  遗憾的是,莆仙方言在古代很少留下文字记载。缺少文字相辅的方言,在长时间,广地域,多人众中使用、流传,必定会产生音变和讹变。缺乏文字标识和纠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乃至以讹传讹。这样人们语言交际,只满足于听音会意,不求付诸文字表达。“阿骚讲无字”的现象就是如此产生。这种语言与文字脱离的现象,如无缰之马,时间越长跑离越远。莆仙地处祖国东南海滨一隅,方言问题,无人去重视,去矫正。

  近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记住乡愁的热潮兴起,方言才颇受光顾。可是有些采集方言者,不深究,只是据现存之音,写不出来就以同音字代替。因此时下一些有关方言的出版物中,出现许多奇奇怪怪,莫名其妙的文句言词。

  许多本来很精美的方言词汇,被任意扭曲变形,变得不堪入目,造成再度更严重的创伤。为此,笔者认为方言研究者很有必要进行一次辨惑,努力恢复本来面目。

  从9月3日起,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承办的人民日报客户端“莆田发布”、今日头条“莆田发布”、市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莆田发布”,以“《莆仙方言 点滴辨惑》,同步转发、推送这一系列,感谢品鉴。

九、“放告”与“放假”

  “先生爱放告,弟子爱跶蹓。”这是莆仙方言中一句常说的俗语。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喜欢自由不受拘束。可是有人听了摇摇头说:“错了错了,只有说lsquo;放假rsquo;,哪有说lsquo;放告rsquo;只有lsquo;蹓跶rsquo;哪有lsquo;跶蹓rsquo;?笔者说:“不错不错,都不错!”笔者这么说不是和稀泥,两面光,两家讨好,而是有根据的。下面由笔者慢慢道来。古时休假曰“告”。《汉书·严延年传》:“取告至长安。”《汉书·高帝纪上》:“高祖尝告归之田。”颜师古在两处注曰:“告者请谒之言,谓请休耳。”请休即“请假”。苏东坡《乞郡剳子》:“遣使有问,赐告养疾。”这里“告”也是休假的意思。明末冯梦龙编集《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得旨予告,驰驿还乡,优悠林下。”“予告”即凖予告假。

莆仙话俗语完整版(莆仙方言点滴辨惑)(2)

  “假”念上声是真假的“假”,若念去声即为休假的“假”。《广韵》:“假,休也。”《字》:“假,告休沐也。”晋范宁《启断众公受假故事》:“五月给田假,九月授衣假,为两番各十五日。”

莆仙话俗语完整版(莆仙方言点滴辨惑)(3)

  现在普通话只选定“假”的去声为放休,不选“告”,所以大多数人只懂得“放假”一词。谁知莆仙人偏偏保留古汉语“放告”,(这里“告”不是真假之“假”的白读)而被人认为错误。

  至于“跶蹓”一词,又是另一种情况,某些並列词素的词,词素颠倒词义不变。例如蹓跶与跶蹓、热闹与闹热、喜欢与欢喜、腾飞与飞腾、死生与生死、伤感与感伤、山河与河山、辛苦与苦辛、牛马与马牛、跷蹊与蹊跷、往来与来往等等。

  增加了知识,也增加了判断事物是非的能力。学习莆仙方言点滴辩惑的意义也包括这一点。

十、姓“欧”别称“生”

  “先生”一词如今做为社会做通用尊称,不仅对男人,对年老有身份的女人也可以称先生,如宋庆龄先生、许广平先生。

  “先生”一词在词书中义项很多,现在使用频率最多的有两种:(一)称年老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如《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注:“学土年长,古谓之先生。”(二)称老师。《礼典》:“从于先生,不越路与人言。”注:“先生老年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本于此。

莆仙话俗语完整版(莆仙方言点滴辨惑)(4)

《孟子·告子下》

  “先生”一词,可以拆开使用,既可以简称“先”,也可以简称“生”。称“先”的例子有:《汉书·梅福传》:“夫叔孙先,非不忠也。”颜师古注:“先犹言先生也。”又,宋朝陈亮《乙巳春书之二》:“如亮之本意,岂敢求多於儒先。”称“生”的例子就更多了。《史记·儒林列传》:“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司马贞索隐:“谢承云:秦氏季代有鲁人高堂伯,则伯是其字,云lsquo;生rsquo;者,自汉已来儒者皆号lsquo;生rsquo;,亦是lsquo;先生rsquo;省字呼之耳。”《汉书·高帝纪》:“汉王谓郦食其曰:lsquo;缓颊往说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万户封生rsquo;。”颜师古注:“生,犹言先生。”

莆仙话俗语完整版(莆仙方言点滴辨惑)(5)

  时间越靠后,简称“先”的越少,简称“生”的越多,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称生的比比皆是,仅篇目名称就有:叶生、董生、霍生、秦生、郭生、孙生、柳生、钟生、禇生、李生、顾生、真生、何生、周生、姬生、河间生、浙东生等。

  莆仙地区,特别是文人圈里,很流行称“生”的习惯,因为称“先生”未免太严肃,称“生”更显得超脱。许多笔者同辈或年龄差不多者都称笔者“王生”。但要特别提醒,对姓“欧”的朋友,不要称“欧生”。为什么呢?

  因为文革期间,在莆仙部分地区(以华亭为中心的周边一带)流行一种特殊的语言。用古汉语反切之法,用两个字快说拼出另一个字,(即用后一个字的声母与前一个字的韵母相拼)如当年地下革命党在打暗号,互相沟通。人称为“黑话”。这种“黑话”先在青少年人群中时髦流行,后来扩展到一般群众,如今还有一些殘馀遗留。举例如下:睏——温磐、食(白读)——爷禅、跑(走白读)——欧燹、行(白读)——爷、拍(打白读)——阿朋、佘(姓)——爷生、李——以冷、林姓(白读)——移年,等等。

  姓“欧”的如果称“欧生”,恰好拼出粗话,很难听。 (莆田侨乡时报 王琛 文/360百科 图)

责任编辑:王 敏 沈 琳 陈恒山

值班主任:林双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