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平水韵为例谈谈格律诗的用韵。
在所有诗体中,格律诗对用韵要求最为严格,一般要求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不允许换韵。
另外,格律诗用韵要避免“重韵”,即韵脚不能出现重复字,流传下来的格律诗中,从未出现过“重韵”之先例。
那一首格律诗中,是不是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呢?其实并不一定,看完本文就明白了。
一. 出韵
如果格律诗用韵超出了本韵部范围,则称之为“出韵”,或“落韵”,此乃格律诗之大忌。
古时某些朝代科场考试需要考格律诗,如果考试时犯“出韵”,那这首诗就废了,即使诗的意境再好,也会被判定不合格,可见官方对“用韵”要求之严格。
二. 借韵
在民间,写诗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抒情言志,故对格律诗用韵要求略微宽松一些。
统一的观点是格律诗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若首句不入韵则末字应该用仄音。随着格律诗的发展,诗人们发现既然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那首句用邻韵是不是也可以?既顺口又无碍格律美。
要注意,邻韵并不是指在韵书中相邻的韵部,而是声韵接近的韵部,如“上平一东”和“上平二冬”互为邻韵,“下平二萧”和“下平四豪”也互为邻韵等。邻韵韵部读音相差不大,以至于到普通话中,大部分邻韵都合并为同一个韵了。
格律诗首句用邻韵称为“孤雁出(入)群”格。此格在盛唐之前用得较少,中、晚唐逐渐增多,到宋代则风行一时,成为写格律诗的一种时髦用法。
比如司马光这首《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晚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首句韵脚“浓”属“上平二冬”,而其他韵脚穷、红、风、中则属于“上平一东”,这就是比较典型的用邻韵例子。
三. 进退格
“进退格”比首句用邻韵又宽松了一步,指的是律诗二六句和四八句“邻韵同押”,这种诗格比较少见。如宋朝李诗中写的这首《送唐介》: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舟轻似叶,高名千古重於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二、六句韵脚“难、寒”属于“十四寒”,而四、八句韵脚“山、还”属于“十五删”,互为邻韵。两邻韵中四个韵脚,一进一退,交叉出现,所以称之为“进退格”。
四. 辘轳格
与“进退格”类似,如果二、四句和六、八句“邻韵通押”,前两联和后两联两两相对,双入双出,则称之为“辘轳格”。
如黄庭坚这首《谢送宣城笔》:
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
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
漫投墨客摹科斗,胜与朱门饱蠹鱼。
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
此诗二、四句韵脚“须、无”属于“七虞”,而六、八句“鱼、书”则属“六鱼”,互为邻韵,所以是“辘轳格”。
相对来说,首句用邻韵的“孤雁出(入)群格”的格律诗比较常见,而“进退格”、“辘轳格”则比较罕见,也缺乏名篇。
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尝试,在诗词发展史上规则一直是不断变动的,这样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避免僵化。其实随着语言的演变和声韵的合并,用普通话读“进退格”、“辘轳格”是完全合辙押韵的,不存在任何有碍声韵的地方,可见当时用邻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管我们自己写诗用不用邻韵,对文章里介绍的这些格律诗特别“格”还是很有必要了解的,除了增长知识外,还有利于更好的欣赏诗词,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诗词文化。
朋友们,针对本文所谈内容有何高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