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


听他们与检察工作的故事(检察榜样潘珂)(1)

背篓检察官潘珂在黔江区马喇镇小学对留守儿童讲法治课。

提起“背篓检察官”,武陵山区的老百姓都不陌生。重庆市黔江区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主任潘珂就是其中优秀的一员。

四年来,潘珂带领着一群“80后”“90后”检察干警,背着背篓,走遍了黔江区219个村社,开展乡村法治工作,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作“背篓检察官”。潘珂也获得了“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首届最美黔江人”等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23日,重庆市检察院印发《关于在全市检察机关开展“背篓检察官”学习实践活动的通知》,提出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先进典型、身边榜样激励全市检察机关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司法为民宗旨,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推动检察工作稳进、落实、提升。

背篓一背,检察官就是“自家人”

检察室是检察机关联系服务群众的触角、桥梁和窗口,工作做得好,就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检察院”。但潘珂还清晰地记得他刚到检察室时的场景:“平日坐办公室,没人来;走出去,又没人理。”

如何打开工作局面,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他。有一次,潘珂就这个问题,向检察室老检察官徐维新请教。老检察官的一番话点醒了他——“老百姓穿的是胶鞋,背的是背篓。你们一身笔挺的制服,夹个公文包,看起来高高在上,怎么和群众打交道?”

“干好工作,首先要融入群众。”潘珂带着检察室的“80后”“90后”干警们,背起背篓,走村入户。每次下乡,还专门扛上斗大的检徽、带上流动检察室的标牌。下乡的次数多了,与群众的距离感就小了,找他们说事儿的乡亲也多了起来。

2018年4月,一位79岁的老婆婆找到“背篓检察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检察官诉苦。原来,老人常年被儿子、儿媳打骂,独自住在废弃的蚕棚里,窘迫的生活逼得老人走投无路。

“这已经不是孝不孝顺的问题,而是涉嫌犯罪。”潘珂当即表示,要带老人到派出所报案。这时,老人却迟疑了,她拉住潘珂说:“娃娃再错,也是自己的心头肉,给他们一点教训,能回心转意就行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望着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背篓检察官”决定以支持起诉的方式,帮助老人追讨赡养费、改善居住条件,同时召开院坝会,当面释法说理教育。

当“背篓检察官”把检徽挂在村委会墙上,现场就有了一种庄严神圣的仪式感。老人的儿子、儿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着大伙的面,承诺为老人新建平房、连通水电,每月给老人不少于120元的生活费,并尽快办好老人的养老保险。多年的积怨化解,老人逢人就说“背篓检察官”是她的亲人。

几年来,潘珂和同事一道,背着背篓,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老百姓对检察官由陌生变得熟悉,由熟悉变成信任。对此,潘珂深有体会地说:“你和群众心贴心,群众和你亲又亲!”

背篓虽然轻,但装着群众的期盼

在潘珂看来,在武陵山区的“十万大山”里开展工作,背背篓实用又便利。背篓里,装着检察日志、宣传资料、帮群众捎带的小东西、便民卡、乡村通讯录,甚至有时还有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相机、无人机……背篓就是检察官服务老百姓的“百宝箱”。

2019年1月,“背篓检察官”接到阿蓬江镇群众举报,反映喝的水有股难闻的味道。检察官经初步调查判断,可能是饮用水取水口的问题。

饮水安全关系千家万户,事关重大。“背篓检察官”们带上无人机,针对镇里三处取水点,分段细节航拍,研判污染源的大致范围,并实地走访,确定了排污口。

当时,天下着大雪,在刺骨的寒风中,潘珂和同事们在那里蹲守了两天,发现罪魁祸首就是附近的一个养猪场。固定了证据后,该院及时向当地政府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当地政府收到后,根据建议内容及时整改,三天后,污染问题得到解决。

让潘珂尤其难忘的是,在蹲守期间,居住在附近的徐老伯踏着积雪,送来热气腾腾的茶水,临了还要给他30个鸡蛋过年。潘珂推托不过,一手接过鸡蛋放进背篓,一手塞给了老伯60元钱。

除了开展公益诉讼、诉讼监督等工作,“背篓检察官”们还针对外出务工增多的情况,围绕“最基层、最偏远、最薄弱、最需要”的目标,开展对留守人员的“莎姐”大普法活动,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黔江区最小的留守儿童学校,只有4名学生和1位老师。2018年8月,潘珂和“莎姐”检察官一起,背着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幕布、音响等设备,用时3个多小时,赶到那里。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法治电影,津津有味地听着法治故事。

“说实话,看到那一双双充满童真的眼睛,那么明亮清澈,我打心眼里感动。”潘珂说,“我们送去的不仅是一场电影,更是一颗播撒法治的种子啊!”

四年多来,“背篓检察官”记了6大本“检察日志”,记满了乡亲们的所想所急所盼,也写满了检察官普法释法、解疑答惑的点点滴滴。潘珂说,这些看似是小事,却都是老百姓揪心的大事儿。他们把这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乡亲们的心气就顺了,基层的矛盾也就少了。

如今,走进武陵山区,乡亲们遇事讲得最多的,就是要冷静、莫冲动,一定要按法律办事。

背上背篓,讲法讲理也讲情

在濯水检察室驻地的老街上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天理良心”四个大字。这是古人勒石铭记的处事规则,也是当地人信奉已久的道德准则。“背篓检察官”也牢牢记住这四个字,在工作中讲法讲理也讲情,扎根基层、送法上门、服务到家,就是他们当初背上背篓的初衷。

2018年8月,“背篓检察官”在村里走访时,一位姓胡的大姐找到他们诉苦,丈夫将征地补偿款和多年的积蓄50万元好心借给龚某。在法院判决龚某还款后,龚某却玩起了“失踪”。而胡大姐的丈夫突发脑溢血,急需救命钱。

“这事落到谁家都会急得双脚跳。”潘珂说。他们及时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在法检两院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10月,第一笔执行款1万元执行到位。同年11月,第二笔执行款到位。2019年4月,剩余执行款也有了着落。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顶雨踩泥,披星戴月。“背篓检察官”们把法治产品背进大山深处,把温暖和关怀送到老百姓心坎上。“背篓检察官”的称号,让潘珂和同事们不敢懈怠。“我们一定把背篓永远背下去……”采访最后,潘珂坚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