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谥者行之迹也古代获谥群体都有哪些)(1)

谥号是古代中亚洲帝王极其嫔妃,又或者诸侯,王公大臣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国家或者朝廷内务府对其生前的一些事迹以及品行德行赋予评价。古代时,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或者地域,评价一个具有身份地位的人的是非功过、品行德行,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的清楚的,一些具有重大名声功劳的人会专门有人为其著写传记,而谥号则是方便对其进行概括的的字词。谥号的评价具有代表性意义,高度概括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一、谥号起源与发展

西周时期,谥号制度正式形成。近代,王国维等专家的研究中,金文中提到谥号制度形成与西周时期的周恭王时期,因此学界将谥号制度的形成定位于西周中期。另外《逸周书·谥法解》中已经提到了周公制谥,从此也可以定位谥号形成与西周时期,但要较早于周恭王时期。

西周时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广泛实行谥号制度,到秦始皇时期,秦始皇认为谥号制度导致“臣议君,子议父”,因此将谥号制度废除,直到西汉时期,西汉王室恢复了谥号制度,自西汉之后,皇帝的年号、庙号、谥号都联系在一块,作为皇帝之间的区分,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为贞观,庙号为唐太宗,谥号为唐文帝。而对皇帝的称呼则会用庙号,年号,谥号等称呼。

皇帝的谥号,往往用来高度概括皇帝的生平事迹,做一个最终的评价。如,文,武,明,睿,景,宣等谥号都是褒义的,而质,冲,少等都是英年早逝的皇帝,而厉,灵,炀,等都是恶意的谥号,而思,哀等都是具有同情意义的谥号,常用做对历朝历代末代帝王的称呼。而亡国亡朝的君主都被称之为末帝。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谥者行之迹也古代获谥群体都有哪些)(2)

汉朝讲究以儒伦理、孝道治理天下,因此汉朝的皇帝谥号都带有一个字,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献等等,而汉献帝虽然谥号为汉献帝,但其谥号是由曹魏政权所追谥的,其本身的谥号为孝献帝。献为平谥号,为“聪慧睿智”的意思,因曹魏对于汉献帝其实具有认同性

唐朝以前的帝王采用谥号作为称呼,而唐朝之后的皇帝因有了庙号,因此唐朝之后的皇帝常用庙号作为称呼,如唐太宗,唐玄宗等等。明朝与清朝的皇帝则常用年号作为称呼,明清皇帝的年号通常只有一个,只有明英宗因特殊原因采用两个年号,因此明清皇帝常用年号称呼,如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等。

直到1927年,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去世,满清最后一任皇帝傅仪为王国维诏封“忠悫”的谥号,墓碑上雕刻“王忠悫公”,“悫”字在《逸周书·谥法解》中的意思为“行见中外曰悫;执德不惑曰悫;诚以致志曰悫;表里如一曰悫;诚心中孚曰悫;率真御下曰悫”,可见满清对于王国维的评价是极高的。而自王国维之后,中国谥号制度随着满清王朝的灭亡就此终结。

二、谥号获谥群体以及方式

1、古谥号获谥群体

西周时期,除了皇帝之外,帝王嫔妃,诸侯大臣以及一些地位极高具有特殊地位的人也都会有谥号的,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于褒义或贬义,又或者平意的谥号。如西周周公旦以及太公望都对西周王室立有大功,因此他们死后由王室追封谥号,这是除皇帝外谥号的起始之笔。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谥者行之迹也古代获谥群体都有哪些)(3)

如《逸周书·谥法解》记载:“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而汉朝规定生前封侯的才能有追谥资格,到了唐朝则规定官职达到二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有追谥资格。另外有一些文人隐士则是由其门生或者亲友进行追谥,称为私谥,不具有官府正规性质。

2、古谥号获谥方式

皇帝的谥号通常由继任皇帝进行追谥号,而王朝末代皇帝则由新王朝的皇帝进行谥,或者由前朝百姓进行上谥,如明朝崇祯皇帝的谥号则由南明朝追谥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而清朝建立之后,则追谥崇祯皇帝为“庄烈帝”

王公大臣的谥号则是由朝廷进行追谥,由皇帝审核,礼部尚书进行追谥。西周时期,王,公,卿,大夫等都能获谥,而到秦始皇时期,因其认为“臣议君,子议父”,因此将谥号制度取消,因此秦朝大臣都没有谥号,而到了西汉时期则恢复了谥号制度,且汉朝常将谥号作为对皇帝的称呼。

议谥是指对即将下葬的人议评谥号的方式,而对未死之人议谥的事件也是有的。楚国太子弑君,夺其父之王位。而对其议谥为灵,还未彻底死亡的楚君极力反抗,虽然其身子不能动弹,但也用手指表达其不满之意,楚国太子即将谥号改为字,楚君则闭目安息。成字在《逸周书·谥法解》中,解意要比灵字好很多。另外,卫国卫灵公,在卫国战乱之时逃亡到附近的诸侯国,而北宫喜帮助卫灵公平定卫国战乱,卫灵公登上王位,而在褒奖北宫喜的赏赐是,卫灵公则赏赐北宫喜喜谥为贞字,贞字是为美谥,而子则是北宫喜的爵位。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谥者行之迹也古代获谥群体都有哪些)(4)

朝廷追封的谥号,不仅是单一的美恶,还有同时兼并两者的情况出现。唐朝萧瑀,是南朝梁明帝的第七子,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且对于书法字画多有研究。其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被纳为宰相,在其宰相期间6次被罢相,又重新任职。在其死后,追封其谥号为“贞褊”。贞字为美谥,指的是正直磊落的意思,为美谥,而褊则表示其生性多疑的意思,为恶谥。

又如南宋宰相秦桧,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代表,其在南宋初期执政十九年,深得宋高宗的宠信,其主张割地,称臣,纳贡以防止宋金两国之间的战争,且大力打压抗金将领,结纳私党,排除异己。其死后追谥为忠献,忠献皆为美谥,而在开禧二年,宋宁宗追谥其为谬丑,改为恶谥。

三、晋代谥号制度的演变

晋代,谥号制度同样延续,且晋代社会风气以复谥,美谥为主。谥号中的字数个数,美谥、平谥或者恶谥都是谥号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受到国家政权的重视,还受到社会人士的重视。

1、谥号追封以单谥为主

对于谥号的字数而言,单个字的则为单谥,而两个字、三个字甚至多个字的则为复谥,但三个字的谥号已经极为少见。以《晋书》为例,其列举了晋代获得谥号的官员总共186人,单谥的有157人,复谥的则只有29人,这些人中有少数是拥有爵位的封侯者。复谥的只要少部分人,如晋康帝师蔡谟,其在永和十二年去世,其去世后朝廷大臣议论为其追谥为穆,为单谥,而孔严与王彪等人上书晋穆帝,认为其追谥不应该为单谥,而应该追封复谥,而晋穆帝则加封其为文穆,为复谥。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谥者行之迹也古代获谥群体都有哪些)(5)

另外,晋代谥号有以复谥加上先生之名的现象,其追谥群体往往为文人隐士。 古代学者年长者,即称之为先生。如晋代范平,追谥为“文贞先生”, 格式上为复谥加先生。

此类复谥加上先生的特殊谥号的人,都需要满足几点要求:并无担任朝廷官职,非朝廷官员。隐居大市,或者山小,同时德高望重,才学兼备,精修儒学,声名显著,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因此皇帝或者朝廷会对其追封谥号,加上先生二字,作为对其的尊重。

2、美谥占据绝大部分谥号

谥号不仅分字数,还分美谥,平谥与恶谥。美谥,则是极好的评价。平谥则是较好的评价,又或者无对无错的评价。恶谥,则是较差的评价,常有厉,幽等字。晋代,对官员的谥号主要采用美谥,平谥为主,极少采用恶谥。晋代谥号中,绝大部分都为美谥,而文,贞,武,孝,敬,忠,惠,宣几种美谥则占据了一大半,因此,晋代的谥号制度主要以美谥为主

晋代谥号中,追封为恶谥的官员极少。西晋太常博士,郎陵公何曾谥号为“谬丑公”,而缪字,丑字都是谥号中的恶谥,“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可见何曾在晋代时期是如何肆意妄为,阴险恶毒。而在其死后,皇帝则追封其恶谥。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谥者行之迹也古代获谥群体都有哪些)(6)

四、总结

谥号作为古代评价一个人生平的制度,具有高度概括性与巨大社会舆论性。谥号具有一定的历史评价作用,可以作为古人的评价参考。而能获得谥号的群体,除却帝王以外,就是王公大臣,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地位与影响力的特殊人士或者文人隐士。晋代的谥号制度主要以单谥与美谥为主,且出现了复谥加上先生用来评价文人隐士的情况,开创了文人谥号的先例。

参考文献:

1、《周书》

2、《谥法研究》

3、《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