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井延坡工作室

布达拉宫,这座屹立在雪域高原上的宏伟宫殿,历千年风雨而不倒,巍巍白墙与皑皑雪山交相掩映,煌煌大日将宫殿上的金顶照耀的熠熠生辉,这是藏族同胞心中永远的骄傲。

不过,你可曾想过,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是如何建成的?藏族工匠的智慧自然不可小觑,可若想在绝域苍茫之间,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建一座可与同时期的大明宫、紫禁城相媲美的宫殿,其难度可想而知。

纵观历史,每一处人定胜天的奇迹背后,往往都是一把辛酸泪。万里长城,保一方安宁,也让多少征夫魂断崇山峻岭。滔滔运河,促进南北往来,也让多少家庭从此天人永隔。而布达拉宫的背后,则是萦绕在这片人间净土上一千余年的阴霾……

奴隶制,在普通人的记忆里可能不过是一个久远而陌生的名词,偶尔能从故纸堆中翻到一两句对它的口诛笔伐。可对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同胞来说,这却是盘桓于他们心中数千年的梦魇。

走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第一个数字便让记者毛骨悚然——20世纪50年代之前,西藏的农奴和奴隶占总人口的95%以上。命如草芥,往往被用来形容乱世之中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而在西藏,农奴却可以被“明码标价”:一个下等奴隶的价格,不过是一条麻绳。生命尚且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这个被视为“会说话的牛马”的群体,生活之艰辛不言自明。在反映旧西藏农奴生活的展区中,一连“六个无”让人触目惊心: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无定所、老无所养、幼无所教、病无所医。生存完全得不到基本的保障。194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西藏,75%的家庭不得不以野草为食。

一分钟看懂雪山的记忆(井延坡网评雪山之巅)(1)

左图是贵族们用昂贵器皿宴请客人的景象,右边是忙碌了一整天的差巴深夜回到破烂不堪的住所,用又霉又臭的糌粑勉强充饥,对比鲜明。(翻拍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

比当下的艰辛更为沉痛的,是始终看不到光明。在旧西藏的农奴群体中,曾流行着一句叹息:“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是被领主占有;就是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据1959年统计,在旧西藏330万克(在西藏,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为一克地,约合一市亩)的耕地中,寺庙占36.8%,贵族占24%,官家占38.9%,三者相加的占比为99.7%。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让农奴们不得不租种农奴主们的土地,并被束缚终生。此外,各种“随心所欲”地征税,让农奴们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农奴生孩子要交税,流落外地谋生要交税,甚至女人不梳发辫也要交税,唱歌、养花还要交税……沉重的税赋,让农奴不得不靠借贷生存。

向官府借贷,年利率为10%,向寺庙借贷,年利率为25%。为了还债,农奴夫妇只能忍痛将儿女送去抵债。即使如此,在利滚利之下,也很容易形成永远还不完的子孙债、连保债。以旧西藏三大寺院之一的哲蚌寺为例,截至1959年,哲蚌寺拥有农奴2万人,人均欠粮7000公斤。与这组数据同时展出的,还有一份文契。农奴扎西曲达因欠寺庙560公斤粮,让妹妹服役十年以抵债。即使不计算利息,7000公斤粮的债务便要125年的苦役才能还清,而1959年西藏人民的平均寿命,不过35.5岁……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雪域高原上的阳光,照得到布达拉宫的金顶,却透不到布达拉宫脚下的雪监狱,照向百万农奴。

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人性的光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百万农奴也迎来了曙光。

农奴制必然被废除,而民主改革也必然会让农奴主们“人上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不甘心的部分藏地上层贵族曾试图垂死挣扎,却终敌不过民心所向。

一分钟看懂雪山的记忆(井延坡网评雪山之巅)(2)

65个农民要求民主改革的联名信。(翻拍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

这副图上的65个手印,寄托着藏族同胞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分子单方面撕毁《十七条协议》,妄图发动武装叛乱时,藏族同胞回应他们的,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据统计,在解放军平叛过程中,西藏各地随军支前民工达1.5万人次,计43.9万余工日;出动民畜10.4万余头(匹)次,计286.6万余工日。民主改革,大势所在!

一分钟看懂雪山的记忆(井延坡网评雪山之巅)(3)

农奴们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证。(翻拍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

一分钟看懂雪山的记忆(井延坡网评雪山之巅)(4)

农奴行驶当家做主权利。(翻拍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

民主改革为西藏的发展繁荣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在世界屋脊上铸起了一个野蛮与文明、黑暗与光明、落后与进步的分水岭。民主改革后的西藏,日新月异。藏族同胞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第一次平等地享有民主权力,也第一次,有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一分钟看懂雪山的记忆(井延坡网评雪山之巅)(5)

农奴第一次领到购粮款。(翻拍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

获得新生的藏族同胞们,创造热情空前迸发,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短短60年跨越上千年的奇迹。一组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的累累硕果,2018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为1477.63亿元,为1959年的849倍多,全区公路达到9.74万公里,为1959年的12倍多……

一分钟看懂雪山的记忆(井延坡网评雪山之巅)(6)

西藏日益便捷的交通。(翻拍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

民主改革为藏族同胞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成绩有目共睹。而在文化领域,宗教信仰自由,也为密宗提供了一片自由传播的土壤。

曾经,西藏上层反动分子曾妄图以捍卫宗教信仰激起汉藏矛盾。今天,大昭寺的香火依旧鼎盛,早晚的诵经课业依旧如故,来还愿的信徒依旧络绎不绝。布达拉宫虽然再无政教合一时期的赫赫威权,但作为一座集藏族文化之大成的宝库,它的魅力依旧让世界人民所叹服,是许多人心中的“打卡圣地”。

今天,走在拉萨的街头,你能从点点滴滴中感受到雪域高原的新风貌。大昭寺前顶礼膜拜的人群中,多了些慕名而来的朝圣者;八廓街里“转山”的队伍中,夹杂了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背包客”;布达拉宫广场上,不同民族的游客体验着藏族传统服装并合影留念;军民路巷子里的藏式餐厅,61岁的老板娘热情地为每一位客人献上哈达……

雪域高原的新生,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日益富足的物质生活,是藏族文化与华夏文明在和谐交流中共同成长,最重要的是,人们脸上至真至纯的笑容,再次在人性的光辉下绽放。

西藏民主改革60年,阳光遍洒雪域高原。

(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