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宁彩臣

本文5480字

1、皇帝的烦恼

赵匡胤和赵光义的传说(和你一起看宋史)(1)

拿下南唐,大家都很开心。最开心的可能是曹彬,虽然没有入相,但是赵匡胤赏给他大量钱财,曹彬一句:“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耳!”就可以看出,面对钱,曹彬要比名誉还高兴。

潘美也挺高兴,打下南唐,潘美被封为宣徽北院使,这个官职和副宰相级的枢密副使同列,南宋时品级为正二品。在此之前,在正三品到二品之间。

其他论功行赏的人自不必说,即使这次征伐南唐没有出力的人也开心啊,攻下南唐,等于南边基本平定,从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到现在,已经动乱了70年,现在,终于快要看到一个统一的汉人王朝了。

更重要的是,统一意味着地盘的扩大,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官员去管理这更大的地盘,而原来位置上的官员,也会因为管理范围的扩大,权利随之扩大。

总之,大家都很开心,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开心。可是,作为宋朝最高领袖,皇帝赵匡胤,他高兴吗?

听到攻克南唐消息的那一刻,他肯定是心情无比舒畅的,可是,皇帝的开心时刻注定是短暂的,特别是一个生逢乱世,希望有一番作为的皇帝。

那么,是什么让赵匡胤开心不起来呢?杭州的钱俶?太原的李继元?还是契丹的耶律贤……

其实都不是,赵匡胤自己就是一个出色的将军,打仗的事情难不倒他。

让赵匡胤心塞的还是内部,上一次,在赵普和赵光义之间,赵匡胤毫不犹豫选择了支持他亲爱的弟弟赵光义,把赵普赶回老家洛阳去了。

可是这一次,赵匡胤发现,他亲爱的弟弟势力更大了,除了军队,无处不有赵光义的影子。

三司使楚昭辅已经升任枢密副使,这人自从970年,赵光义倾力相助,帮他解决了京城缺粮的问题,就成为赵光义的“自己人”了。

帮赵光义赶走赵普的功臣卢多逊,现在已经升任吏部侍郎,相当于吏部副长官。吏部,可是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人事调动的,相当于公司人力资源副总监。

还有冯瓒、刘嶅、李美等人,是光义的死党。在赵光义与赵普的权利斗争中就被贬斥出京。人虽然贬了,但是事情是怎么回事,我们前文已经说了,相信赵老大心里也明白,只是,那时候,在赵普和赵光义之间,他选择了弟弟。

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赵普没了,新的宰相薛居正,沈义伦可没能力压制赵光义,而且沈义伦在赵匡胤称帝之前,就是赵家幕府中的人,经常和赵光义见面,也是老熟人,可能打交道的次数比和赵老大还多,毕竟那时候赵老大身边的红人是赵普,楚昭辅他们。

2、温柔的哥哥

赵匡胤眼看着光义的势力越来越大,其实,在五代十国那个混乱的时代,皇帝为了防止意外,不立幼子是对的。赵匡胤黄袍加身时的情况,弟弟赵光义21岁,弟弟赵光美13岁,儿子赵德昭9岁,儿子赵德芳1岁。

可是现在,赵匡胤做了15年皇帝,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4岁了,二儿子赵德芳也已经16岁了。如果算虚岁,一个25,一个17了,无论哪个,都到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年龄。

于是,这个时候,赵匡胤决定扶持德昭和三弟赵光美,用来限制光义。

本来,赵匡胤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可是到了弟弟这里,变得格外温柔,用的办法也十分的绕。

赵匡胤先给杭州的钱俶写了封信,说元帅攻克南唐常州有大功,朕很想念你,你可暂时来朝,很快让你回去。赵匡胤怕钱俶不放心,还加了一句:“朕手持礼器拜见上帝,岂能食言呼?”

钱俶拿着信,思量了半天,还是决定去开封见赵匡胤,能怎么样呢?南唐都灭了,他一个小小的吴越,能抵抗大宋?

钱俶临走前,吴越国的人都觉得他回不来了,甚至为他在西湖边宝石山建了一座塔,名叫“保俶塔”。

钱俶来了,赵匡胤派出自己的大儿子赵德昭负责迎接和招待。要知道,以前,这样的事情都是由大宋御弟,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主持的,从无例外。

钱俶在宋期间,赵匡胤对他照顾周到,日日饮宴。有一次席间,宋朝内侍乐伎上奏琵琶曲,忐忑不安的钱俶献词一首,其中有句:“金凤欲飞遭掣搦,情脉脉,行即玉楼云雨隔”

钱俶这词里有种想回家回不去的意思,赵匡胤听出来了,走到钱俶跟前,拍了拍他的后背,说:“誓不杀钱王!”

顿了顿,又说:“尽我一世,尽你一世”。

这话听起来多少有些悲凉,这时候的赵匡胤还不满50岁,尽我一世,尽你一世,这里面包含了生死无常,人生短暂的意思,赵匡胤这是预感到了什么?

后世专家说,赵匡胤有心脑血管疾病,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也曾经记载,宋太祖喜欢喝酒,每天喝完酒又后悔,接着发毒誓不喝了,然后又忍不住喝。

因此怀疑宋太祖赵匡胤是因为长期喝酒,而患上高血压,导致血管突然破裂,而暴毙。但是赵匡胤临死之前,史书上没有赵匡胤身体有恙的记录,甚至赵匡胤一生,连发烧感冒都基本没有。

之后,赵匡胤突然要西行,去小时候长大的地方,洛阳看看。走之前,他让钱俶回去,并且给了钱俶一个黄色的包袱,说:“一定要在回程的路上再打开,切忌不要提前看。”

钱俶感恩无及,主动说:“让我陪你西行吧。”

赵匡胤微微摇头,对他说:“不必这样,山川路远,来往不易,你以后也不要来了,等我什么时候写信找你,你再来吧。”

钱俶回国了,在回国的路上打开包袱,里面全是宋朝臣子要求赵匡胤就此留下钱俶,不战而得吴越的奏章。

从此,钱俶死心塌地臣服赵匡胤,回到杭州后,再也不西北殿坐卧,而是坐卧都在偏东方。西北者,神京在焉,天威不违颜咫尺,敢宁居乎!

钱俶之后更加勤于朝贡,每次贡品都先陈列在自己的皇宫庭院,焚香礼拜之后,才派遣出使。

赵匡胤要对付光义,绕了这么大一个弯,把钱俶找过来,又放回去,怎么看也和对付赵光义很难联系在一起。

是的,这不是赵匡胤的风格,赵匡胤虽然相比柴荣脾气好很多,但也是个火爆脾气,要换了别人,早动刀子单挑了。

可这是他的弟弟,他亲爱的弟弟,他母亲去世前,托付给他的弟弟,甚至他母亲希望赵匡胤能够传位给光义。

因此,赵匡胤饶了这么大一个弯,只是为了将他的儿子德昭和三弟光美(赵光义继位后改名廷美)推到台前。负责这次接待钱俶的任务交给了德昭,赵匡胤要让大家知道,他是有儿子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须由晋王去做,他甚至开始扶持另一个弟弟光美。

3、手下留情还是留“祸”

赵匡胤西行临行前,光义问他:“大哥,这次您去多久?”

等了好久,没见回音,光义抬头看去,发现哥哥正目光深沉地凝视自己。

四目相交,赵匡胤缓缓说道:“不必了,这一次你跟我一起去。”

赵匡胤带着赵光义和文武官员西行洛阳,开封留给了儿子赵德昭和三弟光美看守。这,在宋朝建立以来还是首次,以前,每一次赵匡胤离京,留守的必然是赵光义。

不过现在不同了,南方大定,北方的北汉只剩下一口气,已经构不成威胁,即使契丹,也已经和自己结盟通好,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平静。

赵匡胤在父母的坟前祭拜之后,还探望了他的老朋友—赵普。赵匡胤看到赵普家的大门是十分简陋的柴荆所制,进去之后内院亭台楼榭却瑰丽壮观,而正厅里面却只有十把大椅子。赵匡胤微微笑道:“这老头终究不地道。”

从赵普家出来,赵匡胤突然宣布要迁都洛阳,一言既出,群臣震动。

你想想,大家的家都在开封,已经十多年,有些已经二三十年了。现在说迁都就迁都,古代搬一次家可不像现在,有搬家公司全程服务。那时候,从开封到洛阳,拖家带口,怎么也要走上一天。再说,开封经过郭威,柴荣,赵匡胤二十多年的经营,已经非常繁华了。搬到洛阳,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那可是需要数年的大工程,谁愿意啊!

不过,现在赵匡胤刚刚拿下南唐,威望如日中天,“群臣莫敢谏”。

铁骑左右厢指挥使李怀忠是赵匡胤的多年心腹,他小心翼翼地说:“东京有汴渠之漕运,每年从江淮运米数百万斛,京城数十万兵丁,如果迁都洛阳,怎么运粮?况且府库重兵,根本之地都在开封,是在不可动摇。”

赵匡胤理都没理他,他在等,等那个最不愿意迁都的人找上来。

果然,晋王赵光义来了。他知书达理,从多角度,多方面,无死角地阐述了为什么不宜迁都,赵匡胤认真地听话,说:“你说迁都洛阳不行?不,迁都洛阳只是权宜之计,以后还要迁都长安。”

赵匡胤有他的道理,开封四通八达,虽然有漕运之便,但是周边没有任何屏障,北方蛮族只要渡过黄河,就可以一马平川直抵开封。因此,要守卫开封,就需要大肆修建城墙,同时大量养兵才行。后来的历史证明,开封作为国度的确不合适,即使开国君主有作为,但是你能保证自己的子孙都像你一样有作为?如果宋朝首都在洛阳,或者长安,还会发生靖康耻那样的整个朝廷皇族被人一锅端的事情吗?

另外,后世真宗,仁宗期间,那可是少有的盛世,但是朝廷仍然受冗兵影响,特别仁宗期间,财政捉襟见肘。到了哲宗,水浒上有80万禁军教头的说法,虽然夸张,也反映出禁军数量之庞大。而如果是在洛阳或者长安,就不用养那么多禁军了。

洛阳,西有函谷关,东有虎牢关,当年秦国就是依靠两关之险,与中原六国对抗的。

长安,就更加理想了,前有黄河,背靠秦岭,强如蒙古铁骑也没有正面攻破过。

其实,这些常识,宋朝的文武百官难道不懂吗?不可能,只是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在衡量利弊。比如晋王赵光义,他苦心经营开封十多年,他的人脉,党羽全部都在开封,一旦迁都,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赵光义。

因此,赵光义有理没理都要力争,史称“王叩头切谏”。

赵匡胤耐心地解释:“西迁国度,不为别的,只为据山河之险而除冗兵只害,像周,汉那样让天下安定。”

只见赵光义缓缓说出5个字:“在德不在险”。

不知道,100多年后,当赵光义的子孙被金兵从开封几乎全部掳走的时候,赵光义会不会后悔今天说的话。但是当时,赵匡胤被说的楞了一下,光义抬头,带着胜利者的姿态走出了大殿。

面对弟弟,赵匡胤始终还是心软了,狗屁,在德不在险,这就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私下行为龌龊的“正人君子”们,强词夺理是他们的强项。

李煜无德?还是柴荣无德?天下为什么成了赵家的?金戈铁马面前,一座坚固的城池,要比一堆品行高尚的谦谦君子有用,难道不是吗?

4、高处不胜寒

赵匡胤没有当场和弟弟翻脸,反而是等赵光义出去后,才叹了口气,缓缓对左右说:“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目光如炬,雄才伟略,百年以后的事情,看的如此之准。这,其实才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要稳定,要安宁,没有军队不行,但是兵贵精不贵多。一个处于农耕时代的社会,是无法长时间供养大量军队的。现在是战时,军队的消耗可以依靠扩张填补,但是等到天下已定,还能用什么填补军队的巨大消耗?

即使今天,世界最强的M国,依靠美元霸权,用全世界的力量供养美军仍然感觉吃力,更何况农耕时代的宋朝?

可是,这些话,你为什么不刚才当着光义的面说,打压掉他的气焰呢?现在说了,又有什么用?即使传到光义耳朵里,他也不会理会你说的有没有道理,开封,是光义的根本,他是绝不会轻易离开的。

这就是皇帝对悲哀,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这个权力,必须有人去执行。而以往数年,除了行军打仗,朝堂的权力执行者都是光义,以至于给别人的感觉是,光义才是那个权力的拥有者。

这样对事情太多了,别说那些朝代后世的羸弱皇帝,就是开国皇帝,同样常常面临想法难以执行的尴尬。当年,汉高祖刘邦那是何等强硬,打下天下后,贬彭越,禁韩信,逼反英布,后来将这三位居功至伟的功臣统统杀了。然而,等他想要将太子换成戚夫人的儿子时,吕雉只是在一次宴会上请来了四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这四个老人什么话都没说,就给太子身边一坐,刘邦就知道,换太子是不可能的了。

事后,刘邦说这是出了名对四位贤者,他们都支持太子,彼羽翼已丰,我没有办法了。

三国时,曹操厉害吧,那可是公认的一代枭雄,但是他想要立曹植,废曹丕,也是面对重重阻碍,最终妥协。

而现在,赵光义的势力和威望,远远高过汉初的商山四皓和三国时期的曹丕。四年前,当赵普被赶出京城,就注定赵光义在开封的地位已经难以撼动。

因此,赵匡胤想出个办法,先把儿子赵德昭推到台前,然后借助迁都,将官场来一次洗牌,借以削弱光义的力量。这样不动声色,就把事情办了。

但是在政治斗争这块,赵光义也是个天才,强如赵普都斗败了,赵匡胤的这点心思,光义心里门清。因此,他牢牢抓住一点,你皇帝诏令至高无上,但是总的有人去实施,我抓住这些实施政令的人,坚决不执行,你能怎么办?

除非你不管不顾和我翻脸,也是和整个朝堂的官员翻脸。当然,你掌握军队,有这个实力。可是对于一切求稳的你,敢这样冒险吗?眼前的大好局面,是你十几年的心血,你愿意冒险打破这种和谐吗?

赵光义赌对了,赵匡胤暂时没有坚持立即迁都,他先输了一局。

输掉首局的赵匡胤心情低落,他决定四处转转,他来到夹马营,这个他从小长大的地方。赵匡胤对左右说,朕记得,小时候得到一匹石马,担心玩伴窃去,就埋在这里,不知道还在吗。

身边的人听了,立即开挖,那匹石马竟然真的被找到了。

赵匡胤带着它,在临回开封前,再一次来到父母坟前,他突然悲从中来,伏在父亲的墓碑上痛哭:“父亲,终生不得再朝拜于此矣。”

如果这里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可能赵匡胤的身体的确已经出现了危险的信号,只是,这种危险的信号,他自己知道,从来没有给外人说过。

赵匡胤迁都的事情虽然暂缓,但是注意没有改变,怎么就说终生不得在朝拜于此矣?

如果这还不够,下面,赵匡胤登上陵园神墙的角楼,迟迟不敢离开。突然,他取出弓箭,一箭射去:“朕生不当居此,死当葬于此矣。此箭落处,就是朕的陵墓。”

然后他拿出那匹石马,让左右埋在落箭的地方,作为标记。

要知道,这时候,赵匡胤才刚刚50岁,实岁不到50,只有49岁,正值壮年,就开始谈生死。或许他已经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了。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