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求职者不同,北京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车昆鹏从不用一份简历“海投”所有企业。这个求职季,他拿出一部分时间,专门用来研究招聘信息、有针对性修改简历。车昆鹏的每一份简历,都不一样。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海滨说:“人们常常关注求职者的专业能力和技能储备,却忽视了求职技巧。事实上,信息搜索、简历制作等技巧,也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确实,专业能力并不等于求职能力。专业能力是求职的基础,这需要在求学期间进行长期的准备,类似于“产品生产”环节要重视产品的质量。而求职能力,则是面向市场的销售环节所需要的能力,要“做广告”,找到适合的“消费群体”,并打动“消费群体”,做到“适销对路”。
有关调查显示,不少高校毕业生也意识到择业的重要性,却缺乏对择业的“正确投入”。比如,在择业时,将一份求职简历“海投”给上百家单位,到处赶招聘会的场子。这不但造成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浪费,也没有很好的求职效果。
以前,在互联网还不太发达的时候,高校毕业生主要通过线下招聘会找工作,投递纸质的简历。有媒体曾统计,由此导致的简历浪费就超过20亿元。如今,则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投简历。
可是,“海投”是很糟糕的择业行动。怎么可能一份简历“走天下”呢?每个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不同,要提高求职成功率,就应该针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递上个性化的简历。
比如,与在用人单位工作或实习过的学长交流,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分析自己的个性、能力是否适合这一岗位,由此专门制作有针对性的“个性简历”。
这是求职必须做的工作,但有的学生却觉得烦,不愿意花时间。随之就盲目投递简历,这不但影响求职的成功率,也会影响到应聘成功之后的职业发展,有的学生到单位就业上岗后才发现单位并不适合自己。调查显示,毕业半年之内跳槽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三成。
近年来,“反向背调”在高校毕业生中兴起,这是值得肯定的积极变化。其实,“反向背调”是每个毕业生在求职时,都必须进行的常规性工作。就是要对求职单位进行更充分的了解,分析其是否适合自己;如果把其作为择业目标,就做有针对性的准备,把自己的优势、特长展示出来。
有高校毕业生认为,“反向背调”只适合那些有能力挑选用人单位的学生,自己能力不强,也就没有资格“反向背调”挑选用人单位。这是错误的认识。
一方面,每个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都需要了解外部就业环境、就业需求,分析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以此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制定择业计划。以自己能力不强,不需要进行择业规划,是借口。
另一方面,这也是审视自己能力的过程,即站在用人单位招聘官角度,分析“如果我是招聘官,会录用我”吗?以此做好相应的简历、笔试、面试准备。并在这一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今年高校毕业生数达到1076万,目前已经进入临近毕业的就业冲刺阶段。每个尚未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都应该有一份个性化的就业、择业方案。
文 | 熊丙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