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鹰老师·李老师,我们现在从语篇来聊聊语景我知道语境,就是通常说的上下文语境但是什么是语景呢?我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语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描写英语老师的英语3句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描写英语老师的英语3句话(英语教师的英文修养)

描写英语老师的英语3句话

·刘鹰老师·

李老师,我们现在从语篇来聊聊语景。我知道语境,就是通常说的上下文语境。但是什么是语景呢?我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语景。

语景概念的提出与三种与语景相关的背景知识

·李力教授·

好。语景这个概念是我提出来的。它和语境有关联关系。语景是一个有机生长出来的概念,形成这个概念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因为我长期担任外教社举办的全国高校英语教师讲课比赛的评委,三四年前,他们要我去给参加过比赛的选手和打算参加比赛的各省老师做一次讲座。在当评委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那些选手们的英语非常流利,但我只能把他们叫做Englishable illiterate,懂英语的文盲。他们英语说得很溜,但非常缺乏英文修养。所以我就把讲座主题定为论英语教师的英语修养,包括语音、语法、语用、语汇、语用、语美等等。我想都用“语”字开头。

其中就有这个“语景”。语景的核心是背景知识,不只是上下文的语境。我在英国写学位论文的时候,有一章专门就在讲背景知识。语景就是理解文本所需的背景知识。

说到语景,就会涉及到一个术语叫做schema。我们现在把它翻译成图式。我在英国的学位论文就是从图式的角度来讲的。图式是从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一个概念,后来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里扩展了很多。

与语景相关的背景知识我认为有三种:第一种是语言的背景知识,是对语言本身的理解程度、熟悉程度和掌握程度。对文本中某一个词的深层理解和对各种表达方法的理解。第二种是文化背景知识,这个大家谈得非常多。第三种是体裁或文体背景知识。比如,文体的类型,体裁等。有人说体裁就是语篇知识。其实体裁不仅仅是语篇知识。新出义务段课标和17年版的高中课标里都讲到了语篇知识。其实体裁不仅仅是语篇知识。如果你对体裁知识有所了解,你在读某一个体裁的文章时,就会有对应的期待。比如你听相声的时候就会随时随地期待好笑的内容,而听化学课的时候,就会期待接受和学习知识。

你会因为体裁知识而产生特定的预期。体裁背景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还记得那首题目叫做 Cross的诗吧?从体裁背景知识的意思是,这既然是诗,他就有rhyme,是吧?其实这三种背景知识都涉及到了。比如说语言背景知识,那首诗在好几个地方谈到了 Place。由于你从上下文可以看到语言上对应的、呼应的东西,我把它叫做intertextuality,内文性。然后你也会发现文化背景方面的内容。这些文本都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关于语景知识的两个例子

我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语景。我在国内的硕士论文写的作家John Updike,他的 Rabbit,Run兔子四部曲是很出名的。他有一篇短篇小说叫做A&P。很简单,一开始第一句话就有语法错误。In walks these three girls in nothing but bathing suit.他用walks。单数第三人称动词形式,但主语是these three girls。在这篇小说里,有一个售货员看到几个女孩穿着三点式游泳衣就跑到超市里来了,好像都要晕过去了,可能是太激动了吧!然后他就说了一句话,叫做Is it done?Done 就是do的过去分词。我在教学生这篇课文的时候都要大家查这句话什么意思。他们都不知道。我以前有一个版本的牛津高阶学生双解词典,里面就有这个句子:It isn't done。意思是这样做不合适。所以 Is it done?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做合适吗?这就涉及到语言背景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后面,就有一句更有意思的话。他介绍说:He's married, with two babies chalked up on his fuselage. Chalk 就是粉笔那个单词。这里作为动词用就是涂写的意思。Fuselage是飞机的机身。with two babies chalked up on his fuselage 这句话我问过我带的十几届的研究生。没有任何人懂。我在很多讲座里边也讲过,也没有人懂,有一次我在东北讲的时候,有人举手了,他是上海师大的一位年轻老师。他说我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他是个军迷。

那么飞机机身上涂画了两个babies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其实是国际上空军的一个惯例。就是如果你击落了对方的一架飞机,就会在自己的机身上画上一个五角星。

我的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课里有一篇课文叫做空军英雄张积慧。他是志愿军的一个空军英雄。他把美国的一个王牌飞行员戴维斯打落了。而且是打了好多次,终于打落了。课文最后就是张积慧转过头去看着自己的飞机,他的机身上又会增添一颗五角星。那个时候我们的老师就会讲国际空军的惯例。凡是击落对方飞机了,自己的飞机身上就又多一个标记。

在很多电影里面我们会看到,比如说美国或者其它国家军队的空军,他的飞机机身上会是两颗三颗,有些还是一长串标记。表明他的战斗功勋。He's married with two babies chalked up on his fuselage. 这其实是一个很幽默的句子,他把生了两个小孩当成打掉了敌方的两架飞机,这个说法非常形象的。你们去想一想。

·刘鹰老师·

哈哈哈哈,是的。真的很幽默,很形象。

·李力教授·

我们理解不了这句话,不光是因为目标语的文化。这个说法其实不止局限在美国,是国际空军的通行做法。如果我们不知道,就没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幽默。

我很多年以前特别喜欢看美国Reader’s Digest,那里边有两个东西我非常喜欢。一个是考词汇量的,给你20个单词,测测你能够知道多少?就可以说明你的词汇量有多大,是10000还是15000。还有一个是它的幽默段子。有些我看得懂看得哈哈大笑,有些看不懂,看了以后就是像打了麻药一样在那儿发呆。这些段子里面的每一个字我都懂,就是不知道幽默的点在哪儿。我根据体裁知识知道这是个幽默的文本,所以我会有一种期待,期望看懂这种幽默,但是我就是不懂。

我在英国的时候也遇到这种情况。比如我们班上同学或者几个朋友一起在看电视,有些时候别人哈哈大笑,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

我的一个老前辈在我进大学时跟我说,学英语的最高境界就是当杂家,就是Jack of trades。我们如果不了解一个文本的背景知识或者语景,我们最多就只能了解字面的意思。

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年的大学英语老师讲课比赛。有一篇文章叫做 The real cost of travel。文章就是讲人类社会因为旅游付出的代价。文章有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小标题叫做 To the end of the earth?第二个小标题是Trashon top of the world。第三个小标题是 when more is not better。

所有的选手都准备了三个星期。然后我们就问了它的第一个小标题 a voyage to the end of the earth?

它讲什么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海洋受污染,好多地方就是白色垃圾,让鱼类遭殃了等等。

问号的背后是什么?本来的含义是什么?这个标题是一些旅游公司的游轮广告。上我们的船 will take you to the end of the earth. 就是带你到地球的尽头,去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个标题换成了问号。意思是真的是这样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它还有另外一个含义,the end of the earth, 世界末日。

我们老是这样做,今后就是地球的末日了吗?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Trashon top of the world, 讲的是珠穆朗玛峰,比如说中国的珠峰大本营,现在已经对游客关闭了。因为那里有很多垃圾。也有很多人去做志愿者清扫垃圾。我就问了Trashon top of the world这个小标题还有什么含义?选手回答说喜马拉雅山就是the top of the world。这个小标题是指在世界屋脊上的垃圾。我说这个小标题还有另外一层意思on top of还有另外一个含义:附加的,增加的,多余的。比如说If you buy this,I'll give you this on top of it.

我记得小学时我学过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俄罗斯画家到铺子里边去,他看到自己的画摆在那儿,佯装很感兴趣要买。而老板却指着另外一幅画说:“先生,如果你买下这幅画,那么你说的这幅画我就作为添头奉送。”On top of it本身有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小标题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你平白无故给这个世界增加了非常多的垃圾。不只是指世界屋脊的垃圾。这个小标题其实有两层含义。第二层含义他们就是理解不了。

再比如第三个小标题:When moreis not better。我说这个标题的来源是什么?这一段的内容是主张做短期旅行。短途旅行、骑自行车旅行或者步行旅行。强调不是旅游业越发达就越好。但标题实际上是对 The more the better这个常用表达的一种反用。很多人平时只关注字面的意义,看了就过了,不会去深入思考背后的关联,这就很麻烦了。

深层次的语景能力的培养

·刘鹰老师·

是啊。这种关联与联想其实不容易的。比如说,如果不是您刚才讲国际空军的惯例、战斗英雄张积慧等等,我还真不会把故事中的babies和击落敌机的标示联想起来。还有你说 Reader’s Digest的经典幽默栏目有些笑话就是看不懂。这一层的东西涉及到文化背景和各种常识。您觉得我们作为中国人,在与英语文化有天然隔离的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提高自己对文化内涵与其他关联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感知能力呢?

·李力教授·

这种深层次的语景能力培养是艰难而缓慢的过程。

我在英国待了两年多。平常看电视时看到有一个连续剧放了30年。它从1961年开播,每周一集,到1991年还在上映。30年时间你可以想象他有多少集了。我看了两年多,每周五晚上坚持看,最后也只能听懂70%左右,为什么呢?一方面它是曼彻斯特的土语,本身就很难懂,另一方面,这个电视剧还涉及到很多地方文化的东西。你如果要完全懂的话,真的只能在那里去生活才行。

但我们总还是有一些办法可以让自己至少不成为英语文盲。比如说,我讲辞书的时候,讲怎么提高英语修养的时候,要讲到要多用参考书。我就有一本参考书叫做英语成语典故。词典里就有很多成语的来源。

你知道英语字母i的小写有个点和下边的一竖。还有字母t的小写有一横一个竖勾,是吧?而且这一横和竖钩还要连起来。我就问我的研究生,我说你们到底是先写那一点还是先写下边的一竖?他们都说先写下边的一竖。小写字母t是先写一个竖勾还是先写那一横?先写那一横。我说为什么你要先写那一竖,后打那一点?字母t就先写那一个竖钩,后打那一横?他们不知道,从小老师就这样教的。我就问他们:你们知不知道英语里边有一个成语就专门在说写i要后打点,写t要后打那一横,他们都说不知道。

我问过十几届的研究生都没有人知道。只有一届有一个研究生脱口就是说出来了。这个学生是进了大学预科,少数民族的预科班才开始学习英语的。就这么一个人,他反而能回答对了。你知道这个成语吗?这个叫做Dot your i's and cross your t's。就是说你在写连写的时候,写完i和其他的字母以后,不要忘了最后再打那一点。T在连写的时候你写完了以后,最后要记得打那一横。这也说明i和t的笔顺。

·刘鹰老师·

今天学到了。这个成语以前真的不知道。

·李力教授·

有很多东西,很多这种细微末节的东西,慢慢地就能体现出你的修养了。当然我不是说你的修养不行,你在美国泡了那么多年,好吧。

·刘鹰老师·

我特别认可你基本的判断,就是说我们作为另外一个文化的人,我们的贴近程度永远是有限的,但是不管有多么有限,我们得往那个方向去努力才对。

那是我们的理想的终点,我们必须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才行。而且我也希望有机会跟您深入聊聊reference books。真的很有趣,就是各种工具书,不只是词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