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这个成语我们并不常用,所以对他也并不熟知。而他背后的典故却是壮烈的,我们知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大部分是因为毛主席与其子毛岸英,那么,有关这首诗的其他故事,你又了解多少呢?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卧于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为什么要叫青山处处埋忠骨(34青山处处埋忠骨)(1)

公元前14年,马援出生在陕西扶风县,是东汉十大将之一,是战国名将赵奢的后代。因赵奢功勋卓著,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后人以马为姓,马援是名将之后。

汉武帝刘秀即位后,北方匈奴屡次侵犯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谓是汉人均杀之而后快。

边境之地,无任何强兵驻扎,因此边境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刘秀命马援为大将,马援也不负众望,先后击败乌桓和匈奴,收复边地,巩固了东汉边境。杀的北方匈奴丢盔弃甲,杀了很多人,让匈奴没有实力再次侵犯汉朝北方边境。

为什么要叫青山处处埋忠骨(34青山处处埋忠骨)(2)

后来,陇西的羌人叛乱,马援施巧计稳定羌人部落,最后不战而屈人之兵,平息了羌人叛乱,受到汉武帝刘秀的封赏,被封伏波将军。

但是,匈奴人居住的地方只适合放牧,不适合耕作。因此,对于汉朝当时的生活物品很是喜欢。过了几十年,匈奴的人口再一次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向汉朝的边境发起了入侵。

这时,马援已经六十二岁了。在刘秀得知匈奴再次入侵后,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并没有告知马援。正在大家议论纷纷,商议何人可以为将之时。马援来到了朝上,请求出战。

光武帝刘秀知道马援年纪已大,不适合再次出征,就委婉地拒绝了马援。可马援据理力争,说道"我的身体我自己知道,男子汉就应该上战场杀敌,即是战死,也是用马革裹尸而还。今日有此机会,我怎么可能退缩?"

为什么要叫青山处处埋忠骨(34青山处处埋忠骨)(3)

刘秀不得已派马援为帅,平复北方战乱。但是不幸的是马援在军中病故。

马援的一生都在为汉朝而战斗,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戎马一生,即使到了年迈,仍旧心系国家,请求为国出战,可见国家在他的心目中是有多么的重要。而他身为将士,也得到了莫大的殊荣,没有病死家中,而是死在了战场上,可谓是壮烈至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