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阎王要秦钟三更死,贾宝玉却敢留人到五更,为啥?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红楼梦宝玉会秦钟(阎王要秦钟三更死)(1)

  《红楼梦》故事里,有观音大士,有嫦娥,还有阎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西游世界的阎王是如何客串到红楼世界里的。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作者写贾宝玉来时,秦钟已发过两三次昏,眼见着魂魄已经离身,恰是许多鬼判持牌提索。

  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又记挂着父亲还有留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又记挂着智能尚无下落,因此百般求告鬼判。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

  看官听说,这鬼判所说,写杀了人世间的人情世故,却原来鬼也读书,也能明理,但只是这本应当不讲人情世故的阴间,却也有惧怕处,你道他们怕啥呢?

红楼梦宝玉会秦钟(阎王要秦钟三更死)(2)

  原来秦钟魂魄听见贾宝玉呼唤自己,便又求鬼判们通融,众鬼问他的朋友是谁,他说是荣国公的孙子宝。别的鬼听了还尤可,都判官瞬间就慌了。

  都判官听了,先就唬慌起来,忙喝骂鬼使道:“我说你们放了他回去走走罢,你们断不依我的话,如今只等他请出个运旺时盛的人来才罢。”众鬼见都判如此,也都忙了手脚,一面又报怨道:“你老人家先是那等雷霆电雹,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愚见,他是阳,我们是阴,怕他们也无益于我们。”

  看官听说,众鬼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很是耳俗呢?西游世界有两大名利场,都有过类似的桥段。

  其一、镇元子要去弥罗宫中听元始天尊讲混元道果,吩咐清风明月两个徒弟打两个人参果招待唐僧,师徒几个有过一段类似的对话。

红楼梦宝玉会秦钟(阎王要秦钟三更死)(3)

  二童笑道:“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

  其二、李世民被观音菩萨设计,游览幽冥地府,受到了十殿冥王的热情招待,十代阎君对唐太宗李世民礼遇有加,甚至于控背躬身,好似番邦朝圣一般。

  十王出在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太宗谦下,不敢前行,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太宗道:“朕得罪麾下,岂敢论阴阳人鬼之道?”

  回到红楼世界,都判官的回答比西游世界给出的答案还更透彻,你看他怎么说?

红楼梦宝玉会秦钟(阎王要秦钟三更死)(4)

  都判道:“放屁!俗语说的好,‘天下官管天下事’,自古人鬼之道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别管他阴也罢,阳也罢,还是把他放回没有错了的。”

  看官听说,秦钟该什么时候断气,这事阎王说了算,怎么贾宝玉竟敢留下自己的好兄弟呢?最奇怪的是,都判官为啥把贾宝玉称之为“天下官”呢?

  因为贾宝玉和李世民一样,都是天朝上国的帝王,莫说是都判,便是都判的主子阎王,见了贾宝玉,也得控背躬身,不敢得罪分毫。为啥姜子说贾宝玉是帝王呢?你看林黛玉曾经说过什么话?

红楼梦宝玉会秦钟(阎王要秦钟三更死)(5)

  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庚辰双行夹批:拍案叫绝!大和尚来答此机锋,想亦不能答也。非颦儿,第二人无此灵心慧性也。

  天下至贵者是宝吗?明明是帝王!天下至坚者是玉吗?分明是皇权!不是贾宝玉悟禅机,倒是林黛玉点破真相了!

  至于阴阳,书中也多次论及,能量是守恒的,有正离子,自然有负离子,有阳自然有阴,万物负阴而抱阳,便是真空状态,又称虚空,亦唤作道,一切自虚空中而来,阴阳一体,为道生一,一即二,二即一,作者借史湘云之口说得明明白白,阎王是真实存在的。

红楼梦宝玉会秦钟(阎王要秦钟三更死)(6)

  湘云笑道:“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死生循环,生生不息,生魂投生于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一缕香魂最终魂归离恨天,回到了太虚幻境中。阴阳并无二理,贾宝玉作为人世间帝王,阎王和判官自然得让他三分。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