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年谱表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1)

1923年在甘肃省临兆县首先发现的距今5000-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天然海贝及人工制造的石贝、骨贝。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2)

贝币包括:包括:木胎包金、铜鎏金、铜质、铅质、玉质、石质、蚌质、骨质、天然贝等


周王自作鼎 王作鼎 东周第一代天子—周平王

“王作”铜鼎:春秋,高40cm,2002年洛阳市西工区27中学春秋墓出土。

在该鼎内壁,刻有“王作宝尊彝(yí)”铭文。据《说文解字》载:“彝,宗庙常器也。”“彝”常与“鼎”合用,并称“鼎彝”,用于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因此该鼎被命名为“王作鼎”。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3)

公元前771年,申国国君联合缯(zēng)国和犬戎,攻陷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周幽王死后,在申国国君及鲁国国君、许国国君拥戴下,废太子宜臼继位,也就是周平王。周平王继位后,迁移到成周(今洛阳),史称“平王东迁”,东周自此开始。

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金”字,应当指的是铜,与黄金无关。黄金作为流通手段,大体是从东周开始的。 《春秋》和《左传》里均不见黄金的记载,仅在《国语》里有一两个例子,如《晋语二》“黄金四十镒,白玉之衔六双,不敢当公子,请纳之左右”,《越语》“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到了战国时期,有关黄金的记载开始多了起来,并多用于朝聘、馈赠、贿赂及赏赐等方面。《战国策》一书中,黄金以百镒、千镒、万镒或百斤、千斤计算的,就有十余处之多。其它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如《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都有关于大量黄金数目的记载。 先秦文献中所记载的黄金,不能等同于黄金货币,但能提供研究的重要线索。对金币使用情况的分析,还需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献资料和天平祛码资料来进行考察。楚金币在贵族及中下层吏民之间都有着使用流通。楚金币作为财富的象征,在贵族阶层中进行使用流通,这是没有异议的。“铜”这个字第一次出现在文献记载中是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竹简》【曾侯乙,姬姓,氏曾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现推定,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中编号062的竹简上。而“金”这个字在战国之前的青铜器铭文中通常指铜以及其合金,并也有少量铭文指铁,黄金等其他金属。战国之后,铜字的出现了,各种金属专有的字也出现了,并且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黄金也比之前多了,“金”的含义才慢慢的由铜等转变成黄金。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4)


东周量制

单位有毂(斛)与斗。1毂=2050mL,量值接近三晋之大斗。而斗之与三晋斗量一样也分大小,1大斗≈1961. 3mL, 1小斗≈1708. 3mL,量值与三晋之大小斗相仿。

河南洛阳金村成周故城古墓出土了 10余件刻容记重的东周铜舫,其中9件铭刻容量“四斗”,但仅有2件有实测容积。{《水经注》、《后汉书》言周景王、周威烈王等葬于洛阳金村一带。1928年代连续发掘大量文物,认为是东周天子墓。}

“四斗……四寽廿三冢”,实测容积为7990毫升,1斗合1997. 5毫升,1升约199. 8毫升。

“四斗……四寽十一冢”,实测容7700毫升,1升合192. 5毫升。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5)

洛阳金村大墓盗掘现场(《洛阳故城古墓考》)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6)

洛阳金村东周王陵遗址

公朱左官鼎 实测容积2050毫升

黄盛璋考证认为东周,1 9 6 0 年陕西临潼出土 , 铭文为:

“ 公朱左官( 盖面横刻)

“ 十一年十一

月乙已朔左

官冶大夫扶命

冶喜铸贞( 鼎)

容一斛“ ( 腹外横刻)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7)

公朱左官鼎 铭文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8)

公朱左官鼎 铭文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9)

公朱左官鼎


东周衡制

寽通锊,爰通锾(huán)。一寽重量约为1 28 0克;一的重量相当于一两,约为1 6克。一寽约等于5 斤, 相当于80 ( 两)。

也有考证认为:爰,釿,两的重量完全相等,只名称有差异,南方楚,陈叫作爰,为黄金货币,周本土及三晋叫作釿( 战国后期出现),秦国称为两,秦统一后全国用两,爰,釿渐废。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10)

东周衡制略同西周,但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各自不同,为便于商品交换,又走向一致性。

①“寽”在西周吋已用作重量单位。

②寽的单位量值据文献记载只见于许慎《说文》,并且是同一个单位两种量值,约合今7.5克和104克。

③西周一寽之重目前尚无实物可作佐证。

④东周1928年洛阳金村 金村方壶 铭文 是“四寽三十三冢”,实际重量5450克。“四寽十三冢” 实际重量 5220克。1捋的重量大约在1100-1300克之间(均数1250克)。1寽约为5斤。西周1寽的重量,应与此相差不大。 也许在西周时期,不同年代、不同诸侯国或地区,1寽的重量并不相同。

⑤战国时之一寽约合今1300克。

战国时期,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了斤、两、铢这样的衡制,各国的1斤基本都在250克上下,1两在15.6克左右,1铢在0.65克左右,各国之间虽略有差异,但差异很小。

1928年代,洛阳金村出土的东周铜方壶,作为现最主要的分析东周早期的衡制和量制依据。以下为8件铜方壶铭文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11)

其中,9件铜钫除自铭容“四斗”外,分别自铭重量为:“四寽十一冢”“四寽廿三冢”“四寽十三冢”“四寽廿三冢”“四寽廿二冢”“五寽十三冢”“五寽三冢”“四寽十冢”,“四寽七冢”,前6件有实测重量,分别为:4912克、5450克、5220克、5103克、4876. 2克和6350.4克。还有1件仅刻重量“四寽廿九冢”,未有实测数据。

铜鼎1件自铭重“三寽七冢”,实测重3247.5克。

2件小银俑分别刻重:“□四两二分□卅二半”和“爯四两半”;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12)

小银俑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13)

小银俑 铭文


银匣刻铭有“重八两口朱”;

4件银耳杯分别记重:“五两半口半口”,“口两口半”,“口两”,“口两一口口中分”;但均无实测重量。

故宫博物院还藏有1件刻铭铜鼎,刻重“一寽卅冢,筡”,实测重量2180. 9克。

据实测的两件铜彷数据,求得1寽= 1225. 8克,1寽合53. 5冢。

三晋早期的当寽钱,可以帮助换算,梁国一寽的重量, 大约在1 1 1 3一1 3 4 1克之间。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14)

当寽钱 的四种类型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15)

当寽钱实测

《尚书·吕刑》说: “ 墨辟疑赦, 其罚百” ; “ 宫辟疑赦, 其罚六百” ; “ 大辟疑赦, 其罚千。” 《吕刑》是春秋时期吕国的刑书 。当时已经作为重量单位使用了。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币郑, 就是以为重量单位。一重的近似值为14 -17克, 约等于当时的一两 。部分引自 蔡运章 文章


四升客方壶

高38.1cm,口径17.2cm,腹径20cm,重4.9kg。壶方体,双兽首衔环耳,壶口下饰嵌铜三角纹,方足。足外壁刻铭文13字:

四升客

四寽

十一冢

右七

铭文大意:记此壶重四寽十一,容积四升,为客所做,置于内曹,位置是右七。方壶为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战国青铜器特征和成就(青铜器与度量衡)(16)

金文中“寽 ” 作为重量单位的例子甚多,如:

① “易贝廿寽” (稽卣)

② “帝后赏庚赢贝卅朋, (贷) 丝廿寽” (商尊)

③ “王易金百寽, 禽用作宝彝” (禽簋)

④ “取五寽” (扬簋)

⑤ “乃罚得□三百寽” (师旅鼎)

⑥ “兹五夫用百寽”、“丝三寽” (竈鼎)

⑦ “取五寽” ( 鼎)

⑧ “取五寽” (楚簋)

⑨ “取卅寽” (毛公鼎)

10 “罚女三百寽”

1 “取廿寽” (番生鼎)

12 “四斗, (司) 客, 五寽廿□” (金村铜钫)

13 “四斗, (司) 客, 四寽廿□” (金村铜钫)

14 “一尢爰( ) 四寽廿尢□” (金村铜钫)

15 “公左私(官) (爰? ) 三寽七□” (金村铜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