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后亲属要输血的流程是什么(输血的原则之亲属)(1)

父母和孩子之间输血,这样的情节在影视剧里屡见不鲜,观众更是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但你知道吗?直系亲属之间输血,可以产生一种叫移植物抗宿主病,会攻击患者的免疫系统,对患者的肠胃,肝脏,体内造血系统等产生影响,它对身体的侵害甚至比艾滋病还要凶猛。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亲属之间输血是最安全、最可靠的。这样的说法是彻底颠覆了我们心中的传统概念,原因何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直系亲属之间真的不能献血

专家解释说,直系亲属之间输血可以产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它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输进了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会攻击患者的免疫系统,对患者的肠胃、肝脏、体内造血系统等产生影响,它对身体的侵害甚至比艾滋病还要凶猛。这样看来,直系亲属间献血的确会有致命风险。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直系亲属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献血相救呢?专家解释说,如今有一种辐照技术,就是把这种有活性的免疫细胞给杀死、灭活,让它在输到体内去以后不能够再产生。

直系亲属间为什么不能相互献血

输血的过程,本质上属于移植的一种,必然会伴随着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就是其中的免疫反应之一,也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原因简单说来就是,供血者体内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在患者体内迁移、增殖,反客为主,进而攻击患者的免疫系统。主要发生在输血后1周左右,表现为献血者的淋巴细胞攻击受血者的器官组织,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严重、恶心、腹泻和皮肤黏膜出现大面积皮疹或大泡。通常这种疾病发病率为0.1%~1%,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尤其是一级亲属,即父母与子女间,发病率要高10~20倍。现在没有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高达90%。

移植物抗宿主病为什么更易发生在亲属输血间呢?

输血就等于是用血者身体里来了许多“外来客”,非亲属之间的免疫淋巴细胞容易被识别、排斥。而亲人间的“外来客”由于面目相似,加之受血者免疫能力低下,不容易识别。而这些“外来客”趁机“鸠占鹊巢”,在受血者身体里分裂、增殖,然后向受血者的骨髓等器官发动攻击。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在非亲属用血者身上的概率非常小,可以用“罕见”来形容,但是如果是近亲输血,发生概率会翻几倍。

血液并非越新鲜越好

电视剧里上演的在医院就撸起袖子献血的剧情也是不现实的。而且血液不是越新鲜越好。刚采出来的血液没有经过病原体检验,是不安全的。目前血液中心所有的血液都要经过2套试剂、2组人员进行输血传播病原的检测,还要加做病毒核酸的检测和血型确认。采出的血液按要求的温度保存在特殊的保养液中,能够保证在有效期内各种成分的有效性。经过保存的血液淋巴细胞活性下降甚至死亡,可以降低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

献血后亲属要输血的流程是什么(输血的原则之亲属)(2)

目前输血技术已经进入成分输血时代。刚采出的血液需要经过加工分离出各种成分,根据患者的需要输给患者。如,贫血患者只需要输注红细胞,而刚采出的血液中含有的血浆和白细胞等成分对他没有治疗作用,却很可能导致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现代输血中,除个别情况外,如失血量占血容量的80%以上的大出血,不主张使用新鲜全血。

输血的原则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直系亲属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献血相救呢?专家解释说,如今有一种辐照技术,就是把这种有活性的免疫细胞给杀死、灭活,让它在输到体内去以后不能够再产生。尽管直系亲属之间输血的问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但还是不建议直系亲属之间输血液。实在要输异体血时,专家解释了几个选择原则:

1、就是量要少,能少输尽量少输。

2、输的时候要选成分,该输红细胞时只输红细胞,不缺血浆时就不输血浆,要输血小板只输血小板,选择成分输血。

此外,专家还强调,选择异体血液时,直系亲属血液并不是首选。毕竟直系亲属血液相较于其他血液多一项致亡率很高的安全隐患,所以实际生活中,能不去选择直系亲属血液的情况下就不要选择直系亲属献血。(作者:宗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