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过五关斩六将的感悟(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

说服力,就是说服别人按你的设想和利益行动的能力。

对于成年人来说,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说服力都是重要的生存技能。特别对于做销售、人力资源以及教育培训等岗位的工作者来说,工作需要不断地和人打交道,工作的成果很大取决于你说服别人的能力。

如何提高说服力?

向古代说(读睡)客学习是提高说服力的一种办法。

所谓的说,就是游说;说客的作用就是说服别人。

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是说客的最高境界。

纵横家是说客的最高段位。

战国之时,纵横家的代表是苏秦和张仪,在他们各自最辉煌的时候,苏秦配上六国相印,张仪两为秦国宰相。

其实,苏秦张仪这两人系同门师兄弟,均师从奇人鬼谷子,于山谷之中苦习纵横术多年。

学业有成,他们于大争之世,携手同出,后化为对手,作君子之争。

两人以神州大地为棋盘,以诸国为棋子,在战国中期的二十年里,对弈出光耀千古的精彩的合纵连横棋局。

三国时代,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争之世;于是说客谋士纷纷应时而动,纵横捭阖,翻云覆雨,同样书写了流芳后世的精彩游说文章。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是说客进行说服的三种主要方法。

本期《三国演义》导读,就通过解析书中三次精彩游说案例,体察这三种游说方法的巨大威力。

一、李肃说吕布——利诱游说法

游说任务目标:游说董卓的仇敌丁原的骨干吕布到董卓帐前听用。

任务主要障碍:董卓名声很不好,废帝者是古代十恶不赦的逆臣,说客需要从逻辑上论证,董卓不但不是逆臣,反而是敢作敢为的大英雄。说客需要有能颠倒是非黑白的鼓动能力,要改变吕布的大脑中的认知信念系统。

故事背景:董卓入京,欲废帝立威。诸大臣不允,特别是刺史丁原反对态度尤其坚决,是反对派的意见领袖。董卓想杀丁原,却碍于丁原义子吕布神威不敢轻举妄动。

争取吕布,就成为董卓独霸京城威慑百官的关键一步。如果能说服吕布效力,董卓不但可以扫清废帝威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也可以得到这位神勇善战的第一猛将。

在此背景下,董卓派李肃带上大量礼物,来游说吕布。

游说看点:一般而言,针对具体的说服任务,说客都会综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三种方法进行运用尝试,但针对不同游说对象的性格特点,会选择不同的主要的游说方法。对于贪财好色的吕布,利诱是有效的。碰上油盐不进、但喜欢读《春秋》的关羽,利诱不如讲感情,讲感情不如讲道理。

难度系数:3颗星

效果系数:4颗星

点评说明:吕布本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因此,本次游说任务难度系数算太大不大,只是三颗星。

本段看点是,针对吕布贪财的特点,说客李肃鼓动如簧之舌,运用层层递进的游说流程和娴熟的游说技巧,采取诱之以利的方法,最后成功说服吕布反水丁原,完满地达到了预期目标。

李肃的游说其实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游两项:

1、分析对象的性格特点

2、针对性地准备游说物品(赤兔马、黄金、珠宝等)

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分了六个步骤:

第一步:叙旧联络感情

第二步:试探吕布状态

第三步:探询吕布需求

第四步:观念洗脑

“董卓乃天下英雄……“

“以我的才能,尚成虎贲中郎将;贤弟大才,跟随董公,定贵不可言……”

第五步:厚礼结交

明确宝马、珠玉皆董卓所赠

第六步:明确目标期望

“董公最想除掉之人(是丁原),你该知道,只怕你不肯而已……”

经过环环相扣的六步游说,吕布最终以义父丁原的人头为投名状,转投董卓帐下。

第三个阶段是巩固阶段。当吕布来投,董卓赏以高官厚禄进行笼络,不但认其为义子,厚赐宝甲,还封侯赐爵,以结其心。

经过三个阶段,董卓得到了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由此,不但扫清了立威的障碍,同时势力大涨,在朝廷之上更加飞扬跋扈。吕布也成为董卓手下让百官闻风丧胆的干将。

结果点评:仅从短期的任务效果的角度来说,本次李肃是完美地完成了游说任务,应该是五颗星的标准。然而,由于吕布贪财好色、“三姓家奴”的特点,后来,司徒王允设美人计,利益美女貂蝉,成功离间了董卓和吕布,实现反杀。董卓最终还是死于吕布之手,所以从长期效果来看,本次游说的最终效果,只能打四颗星了。

二、诸葛亮舌战群儒——说理游说法

游说任务目标:祸水东引,游说东吴和刘备联盟,利用孙吴的力量,抗击曹操83万大军。

任务主要障碍:要联合东吴并不容易,东吴内部是战是降,文臣武将争论不休,吴主孙权举棋难定。

要完成游说任务,主要需要说服三方:

首先需要说服吴主孙权,联合作战有较大胜算。

其次,要说服主战派,刘备方面尚有实力,是合格的盟友,合者两利。

此外,还需要威慑主降的文臣,让他们高看己方,不要对此次孙刘联盟发杂音。

要说服者东吴的三方不同的力量,诸葛亮此时没有太多的资源可以用,他唯一可以依靠的是自己睿智的大脑和口中的三寸不烂之舌。

故事背景:此时的曹操,挥师南下,统帅83万大军,击败刘备,剑指东吴,声势浩大。

刘备新败,损兵折将。面对曹操的巨大威慑,东吴群臣颤栗,多想投降自保。孙权并不想投降,但也缺乏对曹作战取胜的信心。毕竟此时,东吴只有曹操10分之一的兵力。曹操本人是杰出的军事家,刚以弱胜强打败袁绍,威望如日中天。同时挟天子令诸侯,占据着舆论的至高点。

本段看点:要游说东吴答应联合刘备,刘备一方此时的筹码是很关键的因素。就像赌王争霸,就算已经没有多少筹码,也要装作很有筹码的样子。在舌战群儒的过程,诸葛亮虚虚实实,将刘备方的实力和能量进行渲染,让东吴文臣不敢看低刘备。

因此,面对文臣之首张昭的率先发难:先生自比管仲、乐毅,可有此事?

诸葛亮并不谦让,从容承认:这只是我寻常的一个比喻。

论辩交锋,火花四溅,孔明侃侃而谈,语惊四座。

舌战东吴群臣,孔明词锋强健,身形潇洒,神采丰姿,恍然神仙。

难度系数:4颗星

效果系数:4.5颗星

结果点评:孔明通过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策略,完美地要完成了游说任务。

对于吴主孙权,他采取智激的方法,并告知孙权,刘备此时尚有实力,逐步坚定了孙权的作战决心。

针对主战派代表周瑜,孔明同样用智激的方法,让周瑜七窍升天,同时通过草船借箭、借东风等,展示了自己神鬼莫测的策划能力,坚定了东吴主战派作战决心。

通过舌战群儒、建立统一战线的方法,取得东吴文臣的一些支持,最终完美地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游说效果当然是完美的,唯一的问题是孔明对周公瑾太狠了,给个四星半吧。

唉,既生瑜何生亮,罗贯中写的小说好得有点过头了。

三、诸葛亮吊唁周公谨——动情游说法

游说任务目标:化解东吴对于刘备方的敌对情绪,巩固孙刘联盟,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任务主要障碍:诸葛亮欺负周瑜,周瑜被活活气死,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雄姿英发、决胜千里的周郎,在东吴有着极高的威望,英年早逝,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后,从吴主孙权、东吴诸将,到周郎夫人小乔,每一个人都想对狡猾的“诸葛村夫”千刀万剐,欲杀之以祭奠周郎在天之灵。

周郎早就高瞻远瞩地指出,诸葛亮是东吴大患。

现在,气死周郎的诸葛亮,居然还有脸、还敢来灵堂吊唁,这不是欺负东吴无人?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东吴的孙权、程普或者小乔,对于这个气死周郎后又主动送上门来的不共戴天之仇敌,你会怎么想,你将怎么做?

故事背景:诸葛亮来灵堂吊唁周瑜之时,东吴上下对于诸葛亮的敌对情绪到达极点。

东吴君臣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赤壁之战是东吴出力出人取得的胜利。结果,胜利的果实反被刘备、诸葛亮攫取。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主场作战的东吴也损失不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刘备不但乘机抢占了曹操方的大量土地,还使用阴谋诡计占了东吴荆州,说是借,一直赖着不还。

东吴,被利用了!

原本忠厚老实的刘皇叔,自从有了诸葛亮,也变得狡猾甚至不讲信用了。

加上东吴的栋梁之才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众人对于诸葛亮极度仇视。

东吴众人认为,于情于理于国,诸葛亮都得死!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诸葛亮前来吊唁周公瑾,无异于是在闯龙潭虎穴!

他来了,只带了护卫赵云和一些小兵。

他敢来,因为他是卧龙。

本段看点:多数老百姓知道一个歇后语:猫哭耗子——假慈悲;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知道,诸葛亮吊唁——假慈悲。

从理智的角度,东吴众人都知道诸葛亮来吊唁是假慈悲。

然而,当诸葛亮真的进入灵堂,开始了他的痛哭表演时,东吴众人的理智慢慢化解甚至最后完全崩塌。

东吴众人不再相信他们的理智的判断,而选择相信他们已经被被蒙蔽了的眼睛。

必杀诸葛亮的信念完全动摇,他们对诸葛亮的仇恨顿时烟消云散。

反倒是失去爱人的小乔,劝慰诸葛先生莫哭。

反倒是死去栋梁的孙权,认为孔明与公瑾不睦是虚言。

反倒是失去挚友的鲁肃,认为周郎死于量窄而非孔明之过。

在情绪的左右下,理智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诸葛卧龙,你的哭戏太精彩,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水准。

卧龙之泪,不但使电视里的东吴诸人完全放弃了对孔明的敌视,就是“上帝视角”在看戏的我,也是眼角含泪,嘴角带笑在观看孔明的表演。

眼角含泪,是惋惜忠诚为主才华横溢的周郎英年早逝。

嘴角带笑,是感概大智大勇谋略超人的孔明表演精彩。

果然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卧龙,我服。

难度系数:5颗星

效果系数:5颗星

结果点评:通过吊唁周郎,诸葛亮成分运用动之以情进行游说的威力,不但实现全身而退,而且极大地化解了东吴长期以来,特别是因为周瑜之死,东吴诸人对于刘备一方的敌视,从而有效地巩固了孙刘的联盟,为刘备一方的开疆拓土争取到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在这一时期,刘备方利用孙权对于曹操的有效牵制,成功地夺取西川(约今汉中)、益州(约今四川)等大片土地,最终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国演义》书中还有哪些关于游说的经典案例对你有启发,或者今天的导读你有什么感想,请在“留言”部分留下你的精彩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