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这句话是古龙小说《大人物》的对话,后来被《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传播,因其朗朗上口,诙谐幽默,而成了我们儿时的经典儿歌。

而实际上,下雨的时候不管头大还是头小都是需要雨伞的,因为头是“头等大事”,头部淋雨之后极易生病。今天就为大家讲一讲雨伞的发展简史吧!

全自动折叠雨伞工作原理(从树叶到智能雨伞)(1)

以叶避雨,荷叶最佳

其实,雨伞是一种十足的仿生学产品。雨伞最大的雏形可以追究到上古时代,这就是树叶,其中以荷叶最为接近。

在原始社会,物质条件有限,技术发展缓慢,因此不管晴天还是下雨,人们都需要不停地劳作,才能保证不饿肚子。那么下雨怎么办呢?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会将大体形的树叶顶在头上,用来避雨。因为树叶到处可见,且是可再生的,在常绿地区,一年四季都会有树叶。树叶也比较轻盈,顶在头上没有什么压力。

全自动折叠雨伞工作原理(从树叶到智能雨伞)(2)

在这些叶子中,以荷叶最为适合,因为荷叶面积大,且荷叶天生呈漏斗状,可以直接扣在头上,雨水会随着荷叶的斜度流下去,而且荷叶上有紧固,也比较结实。雨伞的样子就是根据荷叶而制,只不过伞柄的方向和叶柄的方向是相反的。

斗笠蓑衣,黄金搭档

因为树叶的使用,大多是一次性,遇到倾盆大雨,树叶也很容易被雨水打破,而且最重要的一个弊端是,头顶树叶必须用手扶,这样手臂就又漏在雨水中了。

于是,古人借用斗笠的造型,发明了斗笠。至于斗笠是哪一个年代发明的,已经无法考证了,只记得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斗笠在2500年以前就有了。

斗笠相比于树叶来说,有两大不同,第一点就是将一次性的遮雨工具变为耐耗型遮雨工具,第二点就是,可以固定在头上,即使大风大雨都不用手扶,当然了斗笠也有点遮阳伞的味儿了。

全自动折叠雨伞工作原理(从树叶到智能雨伞)(3)

斗笠是用竹篾编制,中间夹以竹叶、粽叶等用来防雨,不同地区的斗笠造型和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但是都是根据荷叶的造型而来。斗笠和蓑衣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人们下雨天的黄金天团。

今日今时,很多地方仍旧在使用斗笠和蓑衣作为遮雨工具,因为下雨天带上斗笠,穿上蓑衣,并不占用双手,不影响劳作,而斗笠也成为了艺术品。

手持雨伞,更为优雅

蓑衣和斗笠因为下雨,沾了雨水会笨重,另一方面在那个时候也不够优雅,所以区域现在造型的雨伞就诞生了。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当然了,这种“伞”属于贵族身份的象征,实用性并不大。

全自动折叠雨伞工作原理(从树叶到智能雨伞)(4)

人类的第一把真正意义上的“伞”应该是鲁班妻子发明的,鲁班的妻子传说中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传说鲁班妻子云氏因为怜惜鲁班在风雨烈日下工作,见亭子可避雨遮阴,于是想出一个活动亭子让鲁班带在身边,乃造伞子。这是根据“亭子”的造型发明的,但是这个时候的伞应该是不能折叠的。而且伞面上的材质很有可能是木片或者竹片,这把伞没有工业(批量)化的可能性。

而在后来,随着进化,开始用更为轻薄的竹子作为伞的骨架,用更为轻薄光滑的丝绸作为伞面,即轻薄又美观,但是,丝绸不是所有人都用得起,完全属于少数贵族的产物。

江南符号,油纸伞

直到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纸,纸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书写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雨伞的命运。

人们发现在伞上刷上桐油,也可以大大提升纸的韧性和防水性,于是开始将油纸用作伞布,这样的伞就具备了防水、防折叠的性能,而且更便宜,更轻便,走入千家万户。

全自动折叠雨伞工作原理(从树叶到智能雨伞)(5)

因为江南多雨,人们对于雨具的使用频次更高,自然油纸伞也是在江南诞生的。江南自古多雅士,一些文人墨客,觉着纯色的油纸伞还可以再增加一点雅趣,于是在纸上子绘画,让伞面多式多样的同时又更具美感和艺术感。因此油纸伞,也成为了江南的主要元素。

直到今日,油纸伞还是非常受欢迎的,尤其是在国风流行的当下,旗袍和汉服爱好者,必然手持一把油纸伞,这有这样才够韵味。

全自动折叠雨伞工作原理(从树叶到智能雨伞)(6)

油纸伞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伞,耐用、美观、可收拢,当下的雨伞,像油纸伞这种只收拢的伞仍旧很多人使用。

在这里有一点必须要说一下,欧洲直到18世纪才发明了第一把真正意义上的伞。相比之下,中国要比欧洲早发明伞一两千年。

多折雨伞,更小巧

在油纸伞之后,伞的发展可以说几乎都是小改良,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无非是伞面由油纸变为布,龙骨变为金属,伞柄的可伸缩设计,伞面可折叠等,而这些工艺很早之前就有了。

本文单独说一下,多折雨伞。多折雨伞起码可折叠两次一以上,折叠后的雨伞配合收缩式伞柄,体积十分小巧,携带十分方便。不管下雨还是晴天,人们都可以轻松自如的携带,拿手中、装背包里、装女性的手提包里。大大地提升了雨伞的实用性,不仅可以遮雨,还可以防晒。

全自动折叠雨伞工作原理(从树叶到智能雨伞)(7)

多折雨伞是最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雨伞,但并不是全世界都流行多折雨伞。比如像日本,目前仍然是习惯使用长柄雨伞。折叠雨伞,同样是中国人发明的,建国后一位老人根据人体关节蜷缩的启示发明的。

全自动OR智能?

当然了, 当下人类进入了智能时代,雨伞的发展脚步自然也不能落后,于是“智能雨伞”诞生了。

智能雨伞真的智能吗?或者换一个问法,智能雨伞怎么智能呢?

笔者近日拿到了一把正在众筹的雨伞——90份反向折叠雨伞,这把雨伞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智能的思路。

这把雨伞采用了反向折叠设计,在折叠的时候,伞面外面会折叠到里面,伞面里面会折叠到外面,下雨使用收纳折叠时,外面始终是干燥的,不管是坐公交还是地铁,或者是放包里都方便了很多。

全自动折叠雨伞工作原理(从树叶到智能雨伞)(8)

另一方面,这款雨伞,采用了一键折叠和一键打开的设计,可能有人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其实你错了,这可是反向的一键折叠和打开。还有一点,在伞柄底部,增加了LED照明灯,下雨的夜晚,用这把伞就可以直接进行照明,再也不用担心踩到水坑了。

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更是更接近智能,跟我们想象的人工智能,比如语音控制、遥控控制这样的智能形式,有很大不同,但是因为雨伞的使用状态,所以雨伞的智能根本无法用这些我们认为的智能形式来操控。我认为雨伞的智能,更应该是瞬时的实用性。

全自动折叠雨伞工作原理(从树叶到智能雨伞)(9)

雨伞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从树叶到斗笠,从斗笠到油纸伞,从油纸伞到折叠雨伞,再到当下的“智能雨伞”,我个人感觉雨伞的发展史只有三个阶段,即雏形阶段、收拢阶段、折叠阶段。

相比于人类的其他工具来说,雨伞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实际上进化最慢的工具了。即便是你那一把现代的可折叠雨伞穿越扫古代,人们也认得出,这是一把伞,遮雨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