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看到一个自闭症家庭,孩子30多岁了,用绳子绑在家里。孩子父母说,长时间无法融入社会,他的情绪很不稳定,家里很多东西都会被他砸碎。”长时间不跟外界沟通,能力出现了退化,情绪也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甚至会出现暴力行为。

  “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渺渺爸爸说道。

  由于发现的晚,渺渺7岁才被诊断为自闭症,而情绪问题令一家人疲惫不堪,为了帮助孩子,渺渺爸爸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磕磕绊绊的干预中,等待着一道希望之光。

  作者/(化名)

  编辑 / 嗨脑仁

  看到这幅图,想必大家一定都已经看出我的家庭成员了。

  这幅图是我朋友圈的背景图,里面是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儿子、女儿——这个在别人眼中幸福组合。

从小自闭症长大后还能治愈吗(7岁渺渺无法上学被诊断为重度自闭症)(1)

  是的!我有一个7岁的儿子,还有一个4岁的女儿,经常在马路上、小区里、商店里得到别人的社会性强化,不过这幸福的表面却出了一个小插曲——

  大儿子渺渺一直不说话,脾气还很大。带着孩子碾转各地医院,各种专家和检查。最终他被确诊为ASD儿童,也就是孤独症,而且还是重度的。

  No.1 一辈子都好不了?谁要信命?!

  情绪来源于不理解,对于孤独症当时我是完全不懂的,在某知名搜索引擎上越查越害怕:“终身干预”、“一辈子都好不了”等等这些词语的冲击力太强了,让初为人父的我措手不及。

  不过有句名言,“改变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我不接受所以要去改变,从最开始找各种相关资料,了解了一些碎片化的知识,到逐步系统学习实证支持的方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运用。

  正确认识、正确对待,然后提供正确需求。

  孤独症是“发育障碍”,就像近视需要眼镜、聋哑需要手语,同样孤独症人需要提供有效的支持。

  “支持支援”不是“康复治疗”,了解人类生物世界的多样性,不是为了消灭,而是为了更好的共存。

  我的儿子最开始的所有需求都是靠“哭闹”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招数,让我们头晕眼花:

  没有语言、粗大运动能力超弱、走路基本靠抱着;有严重的偏食、睡眠障碍,经常睡着觉就大哭起来;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摔摔打打,光手机就摔坏了五个,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也全被他抠掉了;喜欢站在关合的笔记本电脑上,把屏幕踩碎;鸡蛋、玩具等各种小物件顺着窗户扔出去等等。

  当时我们纯粹是“干预小白”,我们全家都无法理解儿子的一切行为,只是安慰自己“孩子脾气大、说话晚、喜欢恶搞、不愿意搭理人”等等。

  不懂行为分析,强化、辅助、消退、塑造、替代行为,也不懂自然情景教学,跟随、模仿、夸张化,更不会理解孩子发育的里程碑。

  现在看来,是因为当时孩子能力受限,他所有的需求都只能通过“发脾气”这种行为来表现而已,某些问题行为太多,相对表示某些功能行为太少。

  比如:自我刺激太多,可能游戏兴趣太少;哭闹行为太多,可能因为功能沟通能力太少;情绪反应太过强烈,表示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No.2 家庭干预如何教?教什么?

  关于“如何教”,现在国际认可的有28种实证支持的方法,教学原理和技巧可以说是足够丰富;关于“教什么”,现在有一些常用的评估方式和正在汉化的评估方式可以用来制订教学计划。

  比起过去真的是进步了很多,让家长和教师们有更多的支持。

  初期,面对孩子几乎不间断的问题行为,睡眠、刻板、哭闹、攻击、自伤,我们首先先找了个机构给孩子上课,让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有喘息的机会,自己也要不断填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当时把最要命的睡眠问题排在第一,睡觉都不好,一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总结了一下睡眠,饮食,运动相互的关联问题,要想睡得好、吃的香,运动量一定要足够,这样身体才健康。

  1 保证运动量

  每天去机构的路上大概有二、三公里,和孩子一路走过去,慢慢塑造。从大部分是我抱着、到走一会儿抱一会儿、到自己能走大半、直至能自己独立走完全程后,我又给他买了500g的绑腿沙袋,每天绑在腿上走。

  把动机和课业目标放在一起去扩展孩子的整体能力的同时,还锻炼了身体。

  傍晚也是不能少,每天三公里的山路,爬了一年多,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当然回来后还要给孩子做肌肉放松和拉伸。

  得到的结果是,孩子体能逐步提高了,睡眠现在每天八点半左右睡觉,早上六点左右起床,吃东西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偏食了,走路现在比我还能走了。

  2 刻板行为

  接下来要攻破的一个问题就是刻板行为。

  现在来总结当时的处理方式即:让变化常态化。去机构的路有各种岔路口,我有意让路线产生小的偏离,只要接受这个变化就给予强化。

  慢慢地,马路两侧他都可以走,最后逐步进阶到跟着我走不同的路也可以很好地走完。

  3 情绪问题

  还有一个特别让人头疼的问题,孩子的情绪太大了,攻击自伤行为经常发生。

  我们常说,消退一个行为,同时也要教授替代行为。除了练习轮流等待、注意力、合作行为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不简单,从配对、指认到命名,从模仿操作物品、模仿大动作,模仿精细动作,到仿说,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说出来的是几句话,每一个进步都可能是成百上千的练习结果,但是,只要进步,一切都值得。

  No.3 为什么不让孩子入普校?

  经常会有家长问我:“你的儿子今年上不上学?什么时候上学?”

  我的儿子已经七周岁了,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着我,我很希望他能入学,很希望孩子有属于自己的小伙伴 ,有普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个普通人的成年。

  但是,入学普校对于一个VB-MAPP评估二阶出头的孩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当前属于他的依然是大量的一对一训练,日常去做好泛化和维持。

  所以我的回答是:不上学,他的能力不够。

  入学需要大量的先备技能,集体课学习能力,交互语言、游戏能力,社交能力等等,这对于一个二阶出头的孩子来说太难了,就算勉强入学,学到的也是非常有限,甚至引发其它问题行为。

  时间就是一切,一切浪费的时间再也不会回来。入学普校只是人生中短短的几年,对于孩子来说,他的人生还有很长,还有很多要去和我们一起探索、一起发现。

  相比较诊断初期开始孩子的状态,他能有如今的进步其实已经让我很欣慰。

  在初期的时候不要过度纠结医院的诊断,如果出现了异常表现,尽早干预,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徘徊在各种医院里不断检查。

  在训练过程中,孩子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是需要坚持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有结果的,要长期坚持,不要因为暂时没有效果就自己失望,放弃。

  不要被未来的困难打败,制订孩子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去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心存希望,过好当下,让我们一起加油。

  后记

  放弃还是坚持?

  渺渺爸也曾接受过来自亲戚委婉地伦理考验。面对着孩子情绪问题严重恶化,专家给予的终身不愈审判,渺渺爸也曾有过那么一丝动摇,但更多的是由于情感的羁绊让他更加坚定的去救孩子。

  因为,他坚信命运没有将我打倒,终将使我更强大!他不设限,也不信命,他认为人定胜天,命运迟早会出现转折点。

  尽管原本平淡的生活并不富裕,而后续的干预训练费更是触不可及,但这一些都没有半点吓退渺渺一家。不放弃、不抛弃是渺渺爸的宗旨。默默寻找方法,耐心陪着孩子跨越层层障碍,是渺渺爸为这个沉重不易的生命付出的爱的努力!

  在外界看来,患上自闭症是一起不折不扣的悲剧,但渺渺爸并不这么认为。他用实际行动,帮助孩子一点点稳定情绪,提高技能,做了那么多,渺渺爸爸轻描淡写地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还那么小,人生路还很长,我会尽力做我能做的,希望未来他能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