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和拔草分离(种草还是)(1)

前几天,还没“立夏”,江淮一带的气温就高到了35摄氏度。于是一首古诗又开始走红网上网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代诗人李绅的这首《悯农》,不仅道出了农人的艰辛,同时也道出了一个农耕常识:禾不容草。

农谚有云:要想庄稼长得好,必须锄掉草。因为,草“拔了”地力,和庄稼争了土地的营养。

所以,尽管烈日当头,也得挥汗斩草。因为,越是毒太阳,越容易把锄掉的草尽快晒死,一场透雨,这些干草就化作了肥料。

可以说,千百年来,杂草不仅是庄稼的天敌,也是农人的天敌,农业的天敌,农人的对杂草只有除之而后快!

然而,在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今天,一些农地上不种稻麦豆薯之类“进口”的庄稼,专门种草了,很多农民还借此脱贫了甚至发大财了,你信不信?

种草和拔草分离(种草还是)(2)

不信?

那咱们来看看中安在线昨天的一组图文报道。这组报道,说的是皖北平原这个粮食主产区的五河县安淮村农民抢收抢运草坪的新闻。也就是说,你在城市街头广场、主题公园乃至自家小区看到的那些翠绿欲滴的草坪,就出自像安淮村这样的农民之手。

种草和拔草分离(种草还是)(3)

农人将草坪在农村种好,切割成三四十公分见方的草坪块,运进城市,像铺地板砖一样,铺出大片大片悦目怡人、展延春光的“绿地”。

不仅铺出了城市的春光,也让很多过去生活紧巴巴的农民甩掉了贫困村贫困户的帽子,走进了小康的春天。这是因为沿淮的土质适合种草坪,种草的“性价比”远高于种粮。农民借此脱贫致富。

其实,五河农民种草并非始自今日,2017年人家就上过头条,而且是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头条,打开当年1月15日该报12版,大半个版好几千字的篇幅,图文并茂地报道了五河农民种草致富的故事。牛不牛?

种草和拔草分离(种草还是)(4)

那篇报道说,五河朱顶等乡镇的农民已经将平原变成了草原,粮农变成了草农。土地流转给牧草公司,农民到家门口的公司上班,月工资6000,再加上土地流转费,收入是种粮的好几倍。

种草和拔草分离(种草还是)(5)

牧草当然不能直接运进城市,而是将其转化成牛奶、牛肉运进城市。昨天,笔者给熟知内情的五河好友打电话了解了一下,他说,五河光是奶牛就有4万多头!

种草和拔草分离(种草还是)(6)

每次你从新闻联播里听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8个字,也许都“无感”。可当你站在街边吃烤串、喝酸奶,和家人恋人在草坪前流连养眼的时候,就该明白这8个字的含义了吧。

种草和拔草分离(种草还是)(7)

中国农村早已走出了草苗之争的年代,走出了不分青红皂白都要“以粮为纲”的年代,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宜啥种啥,啥益种啥。跟着市场走,跟着人民的需求走。

按照这个思路调整出的农业,希望满满,信心满满!农民走上了小康富裕路,城里人不仅菜篮子米袋子更有保障,连绿树红花大草坪也更有保障了。这正是拜“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8个字所赐!

种草和拔草分离(种草还是)(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