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撰文 | Mirror

水为什么会有味道?

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为什么能尝出味道)(1)

图源:Pixabay

照理来说,水应该是无色无味的,可我们却经常能尝出水的味道和口感,比如甜、苦、软、硬。

这不难理解,毕竟我们日常喝的水并不是纯水,而是混合了各种矿物质和杂质。这些物质来自自然环境(如岩石、土壤)以及人工处理用到的试剂(如氯气),包括铝、铁、锰、钙、镁、钾、钠、氯、碳酸根、碳酸氢根、硫酸根、硝酸根等,它们通常以离子的形式溶解在水中。

决定水软硬的主要是钙离子和镁离子,烧水壶底下沉淀的水垢主要就是它们和碳酸根、硫酸根结合后形成的沉淀物。

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为什么能尝出味道)(2)

水垢 |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总溶解固体(TDS)被用来表示水中矿物质含量高低。软水的总溶解固体不超过75毫克/升,大于这个浓度,我们就会觉得水喝起来没那么润口了。

另外,过多的镁离子或锰离子会让水产生涩味;过多的铁离子则会带来苦味和金属味。

水的温度和pH值也会影响水的口感。水温15℃和~25℃比较适口。水的pH值小于6.5时,可能出现金属味;高于8.5会觉得像苏打水。

从水中尝出甜味则是最令人疑惑的,因为甜一般来自有机的糖类,而饮用水是不含糖的。很多人提出,当水中的某些矿物质(如钠、钾)达到一定比例时,就能让人尝出甜味,但缺乏实验依据。

更靠谱的研究发现,水能够冲洗掉舌头上抑制甜味感受器(TAS1R2和TAS1R3)的物质,获得解放的甜味感受器被重新激活,让大脑产生了“甜”的感觉。例如洋蓟所含的绿原酸盐和洋蓟酸盐就会抑制甜味感受器,吃完洋蓟再喝水就有明显变甜的效果。

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为什么能尝出味道)(3)

洋蓟 | 图源:Wikipedia

觉得水甜还可能是心理效应,比如在筋疲力竭时喝到的山泉水,让人觉得苦尽甘来,以及某些广告给的心理暗示。

电子屏幕关了为什么都是黑色?

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为什么能尝出味道)(4)

图源:Pixabay

手机、电脑等设备熄屏之后都会变黑,为什么不像投影仪的幕布那样做成白色,或者其他颜色?

幕布本身不发光,它只提供白色背景,让投影仪在前面把光影投射上去。而电子屏的光源来自屏幕背部的灯管(背光板)。现在的主流电子屏都是液晶屏(LCD),它的结构就像三明治——一层液晶分子“果酱”夹在多层面板之间,外面的“面包”包括配向膜、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板(偏振过滤片)等。这些结构是透明的,而不是黑色的,否则光线就透不过来了。

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为什么能尝出味道)(5)

液晶屏和背光板结构 | 图源:维基百科

那熄屏后的黑色怎么解释?

关键在液晶屏两侧的偏光板上。这些偏光板上平行排列着非常细密的条纹,只有朝特定方向振动的光波(偏振光)才能通过,偏光镜也是如此。

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为什么能尝出味道)(6)

偏光板原理 | 图源:Wikipedia

也就是说,从屏幕透出的光是偏振光,如果你在屏幕前放个偏光镜,旋转角度,能透过的光线强弱也会随之变化。

而液晶屏两侧的偏光板条纹方向完全垂直,光线经过第一个偏光板的过滤之后,根本无法透过第二个偏光板。光都被挡住了,所以屏幕看起来就是暗黑色的。

要让液晶屏背后的光透过去,需要利用电场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布,让它们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使其能够穿过偏光板。

一种新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屏幕则不需要依赖背光,可以让像素独立发光,所以在熄灭时也黑得更彻底。

肠道菌群是从哪来的?

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为什么能尝出味道)(7)

大肠杆菌 |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人体是个微生物大本营,光是细菌数量就与人体细胞数量相当。其中肠道细菌的种类有200到1000多种。它们都是从哪来的?

自我们出生起,就有一大群微生物跟我们一起面对世界,它们是母亲送给我们的“小伙伴”。

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为什么能尝出味道)(8)

科学家从子宫组织,包括胎盘中都检测到了微生物。生产方式也会影响婴儿体内的微生物组成——相比剖腹产的孩子,自然分娩的婴儿粪便微生物组成更接近母亲。

出生之后,人体开始暴露在各种环境中,每天吞下的各种食物,生病时入侵的病菌,以及吃的各种药物,都在塑造我们的肠道微生物。不同微生物有不同喜好,一些有益人体的大肠微生物喜欢植物中的膳食纤维,如果宿主只吃肉,它们就不好过,宿主的健康也会受影响。

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为什么能尝出味道)(9)

蔬菜富含膳食纤维 | 图源:Pixabay

很多发酵食物中含有活菌,一部分会被人体消化分解,还有一部分可能幸存下来,加入肠道菌群。而广谱抗生素等药物在杀死病菌的同时,也会无可避免地伤及有益菌。

不过,只要生活习惯和身体状态变化不太大,成年人的肠道菌群还是相当稳定的。但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菌群中的各方势力强弱也会随之变化,例如中年人肠道中的拟杆菌会增多,而老年人的兼性厌氧菌(如大肠杆菌)增加,同时微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少。

肠道菌群对人体的免疫功能、营养合成(如维生素、有机酸)等方面至关重要,如果这群伙伴出了问题,人体也容易出问题。研究发现,让这类患者服用从健康者粪便中提取的微生物,能够有效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吔屎啦”也可能是想增援你的肠道菌群。

梦有颜色吗?

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为什么能尝出味道)(10)

图源:Pixabay

回想一下你做过的梦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20世纪上半叶,国外的研究者发现当时大多数人的梦都是黑白的,只有不到30%的人做过彩色的梦。而在20世纪60年代后,做彩色梦的人又开始多了起来。一项1962年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82.7%的梦都是彩色的;2003年的调查显示只有17.7%的美国大学生从未或极少做过彩色梦。

巧的是,人们做梦的色彩变化规律恰好符合影视色彩的发展规律。20世纪早期正是黑白电影流行的时期,而在20世纪中后期,彩色影视渐渐成为主流,到60年代末,几乎所有影视都是彩色的,彩色电视也替代了黑白电视。

为了验证二者是否存在关系,21世纪的研究者调查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成长背景(如城市和农村)的志愿者,结果发现过去常看黑白影片的群体做黑白梦的概率更高,尤其是小时候(11岁以前)看过的人。

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为什么能尝出味道)(11)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为什么影视对梦会有这么大的影响?相比静态图像和生活日常,影视作品有丰富的动态画面、声音,情感表现更强烈,观众也会更投入,对大脑产生强烈的刺激。相信很多人都曾梦到过影视剧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

不过,研究者还指出20世纪早期的调查方式是有问题的。当时很多志愿者是在梦醒很久之后才开始回忆梦,而我们知道大脑对梦遗忘得很快,记忆很可能出现偏差,自动给梦“褪色”。

而在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家已经知道人会在快速眼动期(REM)做梦,此时让志愿者醒过来,他们就能清楚地描述梦,对梦的色彩记忆更准确。科学家还在REM睡眠期观察到感知色彩的脑区在活跃,这也说明我们在梦中能感知色彩。

所以也有可能,你的梦不是没有颜色,只是你忘了它最初的鲜活。

封面图来源:《你的名字》

参考资料:

docs.qq/doc/DRkJiUXR2U0prc1FX

不过瘾?关注微信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把有趣有料的科普一网打尽!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