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开头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真是振聋发聩,醍醐灌顶。这句话含义颇深,理解透彻确实不易,我也是略知皮毛。不断感悟,偶有所得,分享出来,不知所言。

罗贯中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介绍吗(罗贯中凭什么说)(1)

我国有确切纪年开始于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这时是周朝,那么我们就从周朝开始回顾中国历史,看天下大势,“分”与“合”。

周初分封七八百诸侯,西周初到周平王东迁洛邑(约前1046-前771年),“礼仪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秩序周王还基本上控制;平王东迁(前770-前404年)之后,“礼仪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天下攻伐逐渐加剧,兼并灭国频繁。历经几百年的“礼崩乐坏”,到春秋末期,只剩下十几个领土大小不一的十二个邦国,绝大多数小邦国或部落都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被兼并融合了,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其实力还不如一般的诸侯国。历史不断演进,到战国时代(前403年-前220年),兼并加剧,最后只剩下了七个更大的国家,齐、楚、燕、赵、韩、魏、秦。

罗贯中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介绍吗(罗贯中凭什么说)(2)

春秋后期

西周初到周平王东迁洛邑(约前1046-前771年),凡275年,天下大势-“合”;

东周(前770-前220年)到秦统一,凡550年,天下大势-“分”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前361年-前221年),140年不断征伐,囊括天下,四海归一,天下大统。所谓的六世分别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最后由秦王嬴政统一全国,自称始皇帝,是为秦始皇。

秦之后(前221-220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两汉400年,奠定中国大一统局面;凡442年,天下大势-“合”

东汉末年天下分裂(221-588年),中国进入历史上最长的一段大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凡368年,天下大势-“分”

隋唐时期(589-907年),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万国来朝。凡319年,天下大势-“合”;

五代十国(908-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凡72年,天下大势-“分”

宋(980-1275年)与辽,西夏,吐蕃,金国,大理,蒙古等政权在不同时期对立,天下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凡296年,天下大势-“分”

宋以后(1276-1911年),元、明、清,国家再无长期分裂。凡636年,天下大势-“合”。

回顾中国历史,确实如罗贯中所说,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统计,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轴,是主旋律,而且宋朝以后的元、明、清中国是大一统时期。

中国几次长期分裂之后,最终还能统一,而欧洲历史也出现过统一的罗马时期,但后来蛮族入侵导致西罗马灭亡之后,欧洲分裂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欧盟想统一欧洲,前途依然渺茫,这是为什么?中国总能趋向统一,它的内核机制是什么?

我认为是独特的文化传统、是相对封闭而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对应的气候变迁等原因。

我在《还记得去年云南那群大象吗?也许它们是想回中原老家》一文中,“从中国5000千年的气温变迁表上看,第一、中国朝代的更替时间线,与中国当时气温下降的时间刚好重合;第二,中国比较强盛的汉、唐,当时的气温都比现在高,这是巧合吗?”

“这不是巧合,这和我们是农耕文明有关,气候温暖时期,农耕文明强势,相应的中国多为强盛时期;相反气候寒冷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而中原地区自身的生产能力下降,经常陷于内部分裂的窘境农民暴动频繁,多为朝代更替,民不聊生时期。”

罗贯中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介绍吗(罗贯中凭什么说)(3)

再说中国独特地理环境,可以参考我写的《长江为什么叫“江”,黄河为何称“河”,江与河到底有啥区别?》一文,中国地理相对封闭,东面大海、西面高原、南面丘陵原始森林、北面蒙古高原,古代只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适合农耕,农耕文明依赖的400毫米降雨线,以及相对高的光照温度,就是黄河和长江流域,随着温度低降低,原来树林茂密、瘴气弥漫、虫蛇横行的南方逐渐才被开发。

而中国北方长期是华夏民族的聚集中心,西安、南京、北京和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有三个都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洛阳,关中平原的西安,二者建都时间加起来,超过1800年;

大家知道黄河流域经常泛滥,三年一决堤,百年一改道,如果国家分裂,各自为政,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治理黄河,淮河等北方容易改道的水域,人民不能安居,封建领主等统治阶级也不能有效保护自己最大的财产(古今一样:土地)。为保护自己的土地,只有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名门大族(往往也是最大地主)才能获利。所以名门大族等地主阶级也是促进国家统一的强大势力。

从本质上说,经济利益才是促进国家不断统一的内核和深层原因。

再说中国的独特文化,中国自古就有“天下”的概念,深入士大夫人心,这里的士大夫泛指儒、道、墨、法、兵、名等诸子百家。

《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王是天下共主,天下名义上是周王的,但是周王不能独有天下土地。

姜子牙的《太公六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所以天下是大家的, 平民、家庭,家族,部落,民族,王国,天下,土地不断兼并聚合,就是贵族豪强,贵族的聚合形成邦国、邦国的聚合就是王国;

春秋战国诸侯国林立,纷争不断,但是在士大夫的观念意识中,“天下”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周天子依然是天下共主,这个天下,就是认同华夏文明的所有民族,就是群雄割据的所有领土的总和。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天下纷乱之时,每一个有抱负的诸侯,都会觉得自己是天选之人,每个霸主都带着复兴天下的使命,此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另外,中国统一的文字,完整地不间断的修史,都在不断强化“天下正统”,让天下大同,让天下统一深入人心,统一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而繁荣强盛汉唐,经济繁荣、万国来朝、文化灿烂鼎盛的景象,让天下士人永远向往“梦回唐朝”。

所以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轴,治国平天下,让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这一信念支撑中国,不管动荡分离多久,依然能能绝地逢生,重新统一,更加强盛。

因为文化、地理、经济、气候变迁等原因,不断促使分裂的中国不断统一,但中国为什么还会长期分裂?

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耕就需要土地,而土地因农肥力、温度、降水、光照不同种植农作物不同,出产也不相同;但一般来说,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在古代,中国是最成功最发达的农业文明,但单位亩产也普遍较低,以后有时间专门整理写一篇中国主要农作物历代亩产情况,来汇报给大家。单位亩产收成固定,那么税收就是固定的,豪门世族(大地主)不断繁衍,再加上生活奢靡加剧,开支越来越大,怎么办?要么加重盘剥,提高租金,要么就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占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他们日益膨胀的需求,土地就逐渐被豪强兼并,想扩大收成,那只有不断地维护兼并更多可耕土地。

既然罗贯中写的是东汉三国,那么我们就谈谈东汉为什么会分裂成三国?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占有庞大的田产,还兼营工商业。他们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世代为官的士族地主,门阀制度在东汉开始形成。

经济上,豪强地主不断兼并土地,到东汉后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农耕经济,自给自足,豪强地主就有了不受制于人的经济实力,相应就拥有了割据一方的物质基础。

政治上,豪强地主长期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豪门世代为官,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军事上,豪强地主拥兵自强,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防备春饥草窃和穷厄寒冻的饥民,在田庄内建立了武装;豪强地主在自己庄园里把宗族(同族小宗)、门客(知识分子,或一技之长者)、佃户(失地农民)、门生(师生关系)、故吏(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私兵,称为部曲。部曲主要成员来自宗族的,又称为家兵,曹操起兵时,就是带着家兵。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是与东汉豪强地主豪门大族他们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相对独立决定的。

罗贯中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介绍吗(罗贯中凭什么说)(4)

豪强地主的相对割据,东汉中央政府的管辖就相应薄弱,一旦有突发事件,终成燎原之势。

东汉分裂三国,西晋短暂统一,后又五胡乱华,少数民族的入侵又是一个导致华夏政权,分裂加剧的另一个原因。

中国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就是对生存资源的争夺。而这些对峙、冲突就围绕着一条神奇的、关乎生死的等降水量线。这就是400毫米降水线。

罗贯中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介绍吗(罗贯中凭什么说)(5)

千百年来,降水线的相对稳定,400毫米降水线的两侧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由气候、地理因素造就的神奇分界线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不时的气候变迁则使得降水线两侧的文明不断碰撞、交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当气候变迁,温度降低时,不利于华夏农耕文明,北方少数民族也因为草原干旱,牛羊大量死亡,为了生存,不得不进入原来是农耕的地区进行抢劫,加速一个王朝的灭亡。大家可以阅读本人写的《还记得去年云南那群大象吗?也许它们是想回中原老家》。

本文结束,谢谢阅读。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