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中隐隐于市是不行的。在长春到处转悠怀旧,昨天和二姐聊起小时候的事儿,忽然开始很怀念小时候的玩伴了,就是大家说的发小。我跟二姐说,女儿在加拿大,我们以后恐怕很少回来了,往加拿大跑得会多一些,干脆把那些小时候常在一起玩儿的伙伴召集一下,我请大家一起聚聚。二姐就把我的意思跟其中一个发小说了,让她通知了我点的几个人。今天中午,我们七人在颇有东北怀旧风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聚一堂。

70后一起长大的发小(和多年未见的发小相聚)(1)

最右边的是我

聚餐一共点了六个家常菜:白菜溜刀鱼,红焖肘子,烤茄子,香熏豆腐丝拌黄瓜,红烧肉段儿,地三鲜(土豆、油豆角、南瓜一起炖的菜);点了三种主食:粘豆包,葱油饼,三鲜水饺;一个粥:小米、芹菜、土豆粥。

70后一起长大的发小(和多年未见的发小相聚)(2)

和我合影的原来叫小莉(穿红衣的),小时候和大家打架,她特别喜欢咬人,我们就叫她莉狗了

大家都是在长春一个电力设计单位家属大院儿长大的,重新聚在一起净忙着回忆童年、少年时光了,根本顾不上吃喝。大家说了很多小时候共同经历的事儿,忍不住捧腹大笑。其中一件事儿是关于上面穿红衣的莉狗的。

小时候,这个莉狗和我一样是个假小子,特别淘又特别皮,经常挨爸妈打。我们经常在她家窗外偷听她挨打。有一次,她妈用扫把打她,一边打一边问:你服不服?她说服,服,她妈又问:心服口服?她说:口服,她妈接着打,她赶快回答:心服,心服。这事儿让我们笑出了眼泪。

70后一起长大的发小(和多年未见的发小相聚)(3)

这个戴丝巾和我合影的叫小翠

小时候,另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儿是关于上面这个小翠家的。小翠的父母是湖北人,讲话湖北口音很重,父亲是电力设计方面的高级工程师。无聊时我们经常在她家窗下偷听她爸妈讲话,然后学她爸妈讲话。她妈经常用湖北话问他爸:世敏,吃啥?她爸回话:有啥?他妈回答:大米(yue)。今天,我们学起她爸妈当年那段话,笑得肚子疼。

70后一起长大的发小(和多年未见的发小相聚)(4)

左边的我们原来叫她小胖

70后一起长大的发小(和多年未见的发小相聚)(5)

小胖的姐姐小珍,一个自强自立的女性,我称她为中国的阿信

上面的小珍小胖和莉狗等,小时候我们经常一起爬墙进老虎公园玩,偷挖别人种的土豆等坏事儿都是和她们一起干的。那时大家分别是小学四~六年级的样子,一起淘一起干坏事儿时没区别,一到长春市原图书馆(位于解放大路和原斯大林大街交叉路口,离我们家属大院很近)玩儿,我就不理她们,忘记她们的存在了。小胖说,我们到图书馆后,我经常到期刊室读报纸、读期刊,她们是看小人儿书,说我还经常摘抄期刊报纸上的语句,说记得我抄过一句话:在大风大浪里成长。

有些事儿我说没什么印象了,但有一个镜头深深刻在我脑海:在原长春市图书馆,我读书,你们不读,就在院子里玩儿,隔着窗玻璃看着我等着我,直到我读够书大家才一起离开。她们说这就是我们和你日后差距很大的原因!

70后一起长大的发小(和多年未见的发小相聚)(6)

右边的叫小萍,和二姐一样大

这些一起长大的人,只有我和二姐考上了大学。为弥补自己读书少生活坎坷的遗憾,她们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都很好:小珍的孩子博士毕业了,在长春一所普通高校做教师已结婚并将生子;小胖的孩子博士即将毕业;莉狗的孩子在北京做英语德语翻译工作;小萍的孩子在日本一个大型株式会社工作。

人生几十年,弹指一挥间,父母辈儿的遗憾孩子们弥补了,下一代的生活必将超越父母,一代更比一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