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是我们传统节日中元节、盂兰节,民间俗称七月半、鬼节,从这些纷杂称呼就可见这个月圆之夜蒙着诡异的色彩,犹如一个人头顶儒冠、身披道袍、脚穿佛鞋,不说数典忘祖,实有几分怪力乱神,或是野狐禅不落因果矣。
小时候,老家年年过七月半,印象最深的是吃“灰粿”(吃货记忆里关于节日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吃[捂脸][捂脸]),把稻米磨成浆,加少许碱熬煮揉搓成竹筒状,用一条棉线绕圈切割出一片片,像一个个金黄的月饼,等不及先敬神就迫不及待想吃了,若再煎下更赞,现在想起味蕾依然泛起香味吞口水。然后长辈会一再叮嘱晚上好好呆在家,说外面不干净,出去乱跑容易撞邪,不明所以懵懵懂懂,还带几分憧憬家外的世界。
第二故乡“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佛音飘飘不假,礼佛信教者甚,迷之相信七月是鬼月不吉祥,诸事不宜,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等,长期以来是普陀山拜观音的主力军。至于圣人则鲜见,老马混迹打拼二十多年,遇见的酒国英雄倒真不少,特别是每年七月普渡,几乎天天有人请客,有时一晚赶好几场,家家户户攀比请客,看谁家客人多、酒菜好、喝得多,街头夜夜有麻龟,酒后滋事伤人蹲号者不知凡几。回望往事、反求诸己,吾本凡人、遑论圣贤,《吸引力法则》中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和能量。”如是观之,沉浸式泯然众人恰是接地气也,有时甚至会想,这么多年折腾下来还平安健康地活着,亦堪幸运哉。
时光白马,眨眼而已,倏忽间人到中年,每遇节日都感慨岁月流逝,也渐渐放慢生活的脚步,静静听听看看思考经历过的、身边的、将来的事儿,不求事事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惟力求多几分人间清醒。回归正传掰掰今天这个七月节,绵延至今已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体,和其他节日一样,被赋予种种仪式感,其原因不外乎敬拜神灵圣贤、祭祀祖先鬼怪、庆祝当下生活、祈求将来美好等等,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我们处世的心态。
“七月半”习俗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秋天收获后品尝劳动果实,祈祝来年好收成,同时把时令佳品献祭祖先神灵,祈求庇佑,其文化核心是敬祖敬天,不忘根本。“中元节”则源于道教,地官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打开地狱之门,众鬼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归去,孤魂游鬼徘徊各处找东西吃,各家各户祭拜,让它们酒足饭饱之后收归冥府,是为游魂超度。而佛教把七月十五定为盂兰盆节,是寓意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盂兰盆”衍生意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朝梁武帝推动下,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中心,将佛教盂兰盆会与中元节整合,慢慢地跟民间的七月半实现俗道僧三流合一,信众各取所需,流传至今。
闽南山川僧占尽,多少禅院竞辉煌,佛教在闽南影响力巨大。我不反对信仰自由,但保留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认知,淡看三界五行,无意升天也不怕下地狱(怕也没用,聊斋故事和生活现实亦告诉我们,妖狐鬼怪并不可怕,可怕的恰恰就是人)。“塑像栖神,盍归奉亲;造院居僧,盍往救贫”,毋宁说那些挂佛之名行交易牟利之实,违背良心、抛弃责任、误导祸害百姓之流了。一个人重在日常修行,外因只是因,内因才是本,在红尘这个大道场,边修行边生活、边生活边修行,与其求神拜佛舍本逐末,拂如“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不留”!若是释祖、迦什、达摩对面说法,该用木鱼敲我脑袋了。哈哈
鬼节说鬼,自然绕不开“死”,以及丧葬、灵魂、来世等等,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闽南”,可见一斑无需吐槽。在我看来,这方面习俗特别体现一个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厚养薄葬应为社会常态,生而为人为后人留一个干净的生存环境才是告别今世最后的体面。曾看网上有西安人开玩笑说每天上班如上坟,我所在小城仅有两座稍像样的小山之一灵秀山,名字钟灵毓秀寓意挺美也建起森林公园,而大量的坟墓却如乱坟岗,走进去瘆得慌。有人说“人之死有三次:一是断气生理死,二是葬礼社会死,三是遗忘真正死”,深以为然,人生无常,来如风雨、去似微尘,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遗忘才是真正死亡,埋在活人心中才更长久,且最终都是要彻底消失的,诚如唐寅《桃花庵歌》所言:“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圆月皎皎,清风习习,夜色虽撩人,寂寂月光寒。老马且独享这份清静,相信扭曲的三观终究会被前进的时代潮流淹没,留下本真自然、天人合一。此刻想起兄弟推荐的神曲《孤勇者》颇为应景,遂再听听:
爱你孤身走暗巷
爱你不跪的模样
爱你对峙过绝望
不肯哭一场
爱你破烂的衣裳
却敢堵命运的枪
••••••
这首大火于小朋友间的游戏主题曲,唱走了红尘魔障,唱飞了素心逍遥,唱出了少年热血,唱活了心里住着的那个少年,一个至死不殇的少年。
2022、8、12 晚
(图五至八来自网络若侵删,其余均自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