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面上讲诗词的人不少,多为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但别忘了,历史还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哲理诗、咏史诗、咏事诗。这些诗词里的智慧都是现代人开创事业、成就自我的经验宝库和精神源泉——管理者读诗词 21。

大概因为从一开始就有点小角儿唱大戏的意思,清朝的文化里一直有个时隐时现的人才主题。它的晚期,龚自珍高喊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有很深的伏笔的一个现象。

这14首诗词藏有经典管理之道(管理者读诗词金台路的故事)(1)

一个例子,是康熙年间查慎行(一度也算皇帝近臣)吊念屈原时的沉吟: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三闾祠》)

这首诗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当时诗人已逾而立之年,以一介书生之身,应招加入贵州巡抚的幕府,参与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此诗就是他随军入黔,途径湖南时,凭吊屈原所做的。

诗的首联,“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是说自己在一片荒芜寂寥之中前来古老的三闾祠凭吊屈原(屈原曾担任楚国的三闾大夫,故屈原祠称“三闾祠”)。

这14首诗词藏有经典管理之道(管理者读诗词金台路的故事)(2)

到了颔联,诗人并未径直为屈原唱赞歌或鸣不平,而是说“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意思是像您这样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也都因庸人当政,不得施展;才智埋没,遗恨终生啊。

到了颈联,才出现“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这两句。说屈原即使被放逐,也无法停止对国运的担忧。而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民仍要满怀悲情,崇祀这位古时的忠臣。无尽的哀思,从这里就引出来了。

这14首诗词藏有经典管理之道(管理者读诗词金台路的故事)(3)

情之至深,文之至美。于是诗人就能够以《离骚》一样的华丽想象的笔触为作品收尾:“湘兰元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说每当春天来临,沅湘两岸,兰芷芬芳,屈大夫的不死之魂,也一定会在故国的花丛中彻夜徜徉,吟歌往来吧!

查慎行的诗,全诗笔调沉郁,点染浓丽;以事通史,以古喻今,颇有唐人的风格,因而会入选几乎所有的清诗选本。

另一首经常入选的诗,也涉及到了人才问题。那就是乾隆年间张问陶在北京卢沟桥头的感叹:

芦沟南望尽尘埃,木脱霜寒大漠开。

天海诗情驴背得,关山秋色雨中来。

茫茫阅世无成局,碌碌因人是废才。

往日英雄呼不起,放歌空吊古金台。

(《芦沟》)

这14首诗词藏有经典管理之道(管理者读诗词金台路的故事)(4)

诗的首联,是说自己从四川来到北京,站在卢沟桥头张望,尘土飞扬中只见落木些许,远处连接着荒寒大漠。

颔联说自己骑驴长途跋涉,穿过了秋雨中的重重关山,感受着老大帝国的幅员广大。

在颈联中,诗人由江山辽阔联想到世间百业——许多事,都还没有得到恰当的安排,或形成合理的定局。然而从上到下,却只是庸人充塞,终日忙碌,盖无建树,更无法开创继往开来的事业。

到了尾联,“往日英雄呼不起,放歌空吊古金台”,诗人援引战国时燕昭王筑高台、置黄金招天下杰士帮助燕国改革图强的史实,哀叹两千多年前那样的英雄事迹,到他所身处的时代已早就无法想象了。古时的燕国就是今天的北京附近地区,所以今天的北京仍有“金台路”的地名。

这14首诗词藏有经典管理之道(管理者读诗词金台路的故事)(5)

与颈联中的议论对比起来读,人们都会感到,这里表达的是对所谓“康乾盛世”的深刻批评与担忧——当一切社会问题都在默默堆积,国家却没有拿的出大主意、大办法的人。

事实上,从入主中原到鸦片战争的200多年里,清朝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就像一家不大的企业在吞并了另一家颇大的公司后经常会表现出的那样,一直怀着极为警惕的心情做文化整合。

但由于高管团队(朝廷)迟迟未打出有感召力的旗帜,或推举出开拓性的代表人物,最终还是让下属在心里暗暗不服。前边两首诗里都能多多少少读出那种意思。这种不愿见到顶级人才,不愿与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一起共事的“小心眼儿”,最终叫清朝断送了自己的江山。

在高度竞争的现代市场经济里,这种心理状态无疑是一剂致命的管理毒药。倘若民营企业气量狭小,就无法发展壮大。但大企业倘若仍是CEO一人的英雄戏,或只不过是死气沉沉的一个“机构”,看不出有什么顶尖人才、管理精英、有影响力的分析师来,那么即便规模已经不小,也是会慢慢走上下坡路的。

这14首诗词藏有经典管理之道(管理者读诗词金台路的故事)(6)

,